聽朱樂平專家報告會有感:教師成長,我們在路上
聽朱樂平專家報告會有感:教師成長,我們在路上
周六,教育局安排我們去z一小聽朱樂平教授做報告。對朱教授并不太了解,晚上,在網上搜索到朱教授的簡介,才知道,這可是全國小學數學權威專家,心里,充滿期待。為了可以占到一個好位置,我們五點半就從平邑出發,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會場,坐在會場的前排。
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專家,他穿著一個馬夾,給人的感覺非常樸素。沒有說太多,就開始講課--《認識分數》。課給人的感覺平淡,質樸,如其人。沒有激烈的討論,沒有歡呼雀躍的氣氛,就連課件,也沒有一個好看的背景或者圖片。可是,我們卻看到學生學得專心,思考的認真,一節課安安靜靜,學生從不知到半懂,再到理解,認識分數,學生到最后竟然會做分數的加減乘除。安靜的課堂,卻充滿著智慧,讓我們好像聽到竹子拔節的聲音。
又聽了《圓的認識》,下午的報告,一天不知不覺過去,卻不想離開,朱教授的話,似一股股清泉,注入我們的心中。回家的路上,還在回味,只感覺,收獲了滿滿的一筐,所以寫下來,不想忘,亦分享。
等一等,花兒才會開放
朱教授告訴學生,回答問題只要說出兩件事:結論是什么,為什么?他說,數學是一個永遠要弄清為什么的科學。出示的每一個問題,他都不說話,學生安靜地看著。逐漸,有三兩個學生舉手。朱教授仍然不說話。慢慢地,舉手的多起來,他才開始找學生回答。如此反復。其實,一開始我是看不懂,朱教授為什么這樣教,為什么每一個數學題既沒有情景的引入,學生在回答時也沒有所謂合理的引導,只是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朱教授告訴我們,數學,需要安靜,要讓學生安靜地思考。數學,需要等一等,因為大部分的學生的反應沒有那么快。我在想,我平時的課堂里,有三兩個舉手的,我有時就急著讓他們回答,而那時或許是因為時間來不及,急著往下進行新課;而有時竟是覺得學生反應那么快,值得去表揚,所以也快速地讓他們起來回答,以顯示人家反應快呢。現在想來,朱教授的課,才是數學課,我們的課堂,太浮躁了。
所以,我要等一等,也許,等一等,花兒就會開放。
讀一讀,記憶才會更深
朱教授每出示一個數學名詞,或者定義,他都讓學生讀一讀。在我們看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教學手段。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可能曾經用過,又曾經被反對過,然后不再去讀。而我們是不是堅持,取決上級的策略,取決于評課專家的指點。可是,今天終于明白,數學需要讀,小學數學,更需要讀。數學語言,只有在數學課上才會被說起,生活中,不會有人用數學語言交流,比方說,我們不會把35路公交車,說成十位上是3,個位上是5的公交車。
所以,數學課上,我們必須讓學生多讀一讀,說一說,才能讓學生的記憶更深刻。我們的課堂,太粗糙了。
摸一摸,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朱教授用了再平常的不過的折紙的方法,我們也用。朱教授讓學生折完,讓學生一定要摸一摸,感覺一下二分之一,每折一次,出現新的分數,他都會讓學生摸一摸。我覺得,摸也是很正常的教學手段,我們講課的時候也用,但是我們用的時候,更多的感覺是為了讓學生動手而動手,沒有體會到,讓學生摸了對分數的認識會有什么作用。直到我們看到學生在最后用分數寫出很多算式,并且學生會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時,我們才發現,正是因為每一次重復進行的摸一摸,才讓學生感覺到每個分數是多大,才會出現學生連二分之一除以四分之一都可以直接算出答案。從認識分數,到可以計算出分數的除法,關鍵就在這一摸。
所以,才明白,摸一摸,學生的收獲卻很多。我們的課堂,太膚淺了。
問一問,孩子心里怎么想
朱教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學生在做“一根黃瓜的長度是2()”一題時,括號里填的是厘米。老師們都會想,學生對厘米和分米的概念不清。可是當朱教授做訪談時卻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說黃瓜本來就是2厘米呀。原來,學生平時見到的黃瓜,都是切好放在盤子里的,怎么會有2分米一根的呢?
是啊,太多時候,是我們想當然了,老師總是由著自己設計著學生的學習,設計著學生的所謂“錯誤”,而我們缺少對學生的了解。我們確實應該靠近學生,問一問,學生心里怎么想。我們,又太自以為是了。
聽了朱教授的課,我們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聽了朱教授的課,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師的風范,什么是大氣的課堂。而聽了朱教授的報告,我才懂得,怎樣才是一個好老師。我們從一開始就立志做一名好教師,可是我們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好教師,要讓你的學生用心思考,好教師,要有好問題,好教師,眼里不只是有好學生,還要有差生,而且,是要教他們,不是罵他們。好教師,還要多讀書,讓自己更具知識和智慧,好教師,要學會積淀,要有一顆愿意在教學中成長的心。
教師的成長,我們還在路上。
篇2: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參加數學課專家報告會學習體會
--本真數學課堂本色教學研究
20**年11月16日,周六,很榮幸在z一小聆聽了z老師那“安靜”的數學課以及精彩的報告。深深地被這略顯不同的公開課打動了。朱老師沒有夸張的語氣,沒有花哨的課件,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安靜”地做著--開始的時候,我還感覺有點不以為然,沒想到越聽越感覺出味道。下午的講座更是對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提出了一種非常好的思路。僅僅是一天的時間,卻讓人收獲很大,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周末。下面就學習收獲結合自身的教學教研情況簡要總結如下:
一、數學課還有這樣冷艷的一面
在網上看過朱老師執教的《分數乘分數》一課,就為他那精巧的設計而喝彩。那節課上就圍繞一幅數軸圖,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都清晰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沒想到,這次沒出家門,就可以一睹朱老師真人風采,非常開心。
朱老師的課給了我兩個感受:
1.意外
朱老師執教的第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從兩個乘法算式入手,逐漸引出用1和2組成的所有加法、減法和除法算式,讓孩子們在疑惑中開始探究之旅。因為像1-2和1÷2這樣的算式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東西,打破了他們原來認知結構的平衡,同時也引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讓學生折出一個分數后,都要摸一摸它的大小。并且在同一面上,讓學生分幾次折出不同的分數--當這滿張紙上都布滿方格、寫滿分數時,在學生不斷摸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分數的大小后,最讓人驚奇的是原來用意在后面,學生竟然可以生發出那么多的分數加減乘除算式!這些算式完全來源于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直觀圖中感受到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寫出來的,這些算式表達的都是學生對這些分數意義的直觀理解,而不是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種表達方式是我們這些普通老師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第一次見,所以非常驚嘆。
2.安靜
朱老師在兩節課中都不止一次地要求學生“靜靜地想一想......”“獨立思考,寫一寫......”,這都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在朱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雖然是在安靜地想,思維卻是無比的活躍。從呈現結果上可以看出,孩子思維之門被朱老師打開的盛況。--這是一般老師所不太敢嘗試的,因為在我們的字典里,似乎學生安靜下來時間稍長一點,馬上就跟要冷場了似的,特別是在參賽課中,普通老師沒有幾個敢于這么給學生時間的,大家都忙著讓課堂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樣子,孩子能夠手里有東西操作,匯報時氣氛熱烈一些,給人感覺很熱鬧--不管結果如何,似乎是經歷了一個體驗的過程。但是今天,在朱老師安靜的課堂上,卻讓我們看到了體驗的另外一個涵義,學生安靜地思考、匯報,其中蘊含著學生活躍的思維,給了學生深刻的數學學習體驗。
反思我們的課堂,多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更多的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這樣對增加學生研究的興趣效果會更好一些,特別是低年級,最好還是以生活為載體,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對于有的數學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大,當我們苦苦尋找著情境貫穿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過像朱老師這樣從數學本身出發,忽略了數學內部的結構對孩子來說一樣有吸引力。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拋開了熱鬧的外衣,還有冷艷的一面。
二、教學研究竟然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朱老師的講座比課更生動,他所有的語言都透出一股坦誠、熱情,我被他感染了。聽著朱老師的講座,我有一種深深的沖動,也想做一個數學的忠誠研究者,把數學、學生和課堂研究到底。特別是聽一小劉校長介紹朱老師連教育局副局長都辭了,就做一位數學老師的時候,我真是心潮澎湃,我這個小小的業務教干何足掛齒,我也可以不做這個,就專心地做一個好數學老師,影響和帶動本學校本學科教師研究數學、研究教學......
1.研究數學教學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不僅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還可以從數學角度,數學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在自己發展過程中遇到矛盾而開始的。由此為我們以后再研究課堂教學時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不一定非得局限在生活中,更可以從數學本身出發去尋找數學發生發展的足跡,特別是對高年級孩子來說,這樣的出發點可能會更有效。
2.校本教研檔案的留存顯示著學校的積淀
從朱老師的講座中,讓我明白了校本教研中的檔案留存有多么的重要。當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組織老師們進行教研活動時,更多的只是安排具體的活動而已,沒有縱向地思考過,如何讓我們的研究能夠每年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讓研究發展成為每一個明天都是今天的延續,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如我們能夠有心做好這樣的檔案留存,將對學校的校本研究會有巨大的作用,老師們也不用每年都在同一個層面上徘徊--反思我們學校的教研活動,每年的活動看起來也林林總總感覺不少,如果每個學期的都放在一起看的話,似乎每個學期都是如此--這也是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學校似乎都是這樣安排的,大家只是注重了當前學期的活動開展資料的整理,看不到與以往活動之間的關系。比如:集體備課,每年都是隨意定主題,組織老師們參與活動,制定單元計劃和規劃重點課時備課,每年都如此。確定的單元也是隨機的,沒有考慮領域和課型的規劃,僅僅是活動而已。
聽了朱老師的講座,對我們以后的教研活動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需要再安排教研活動時有計劃有規劃,要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安排內容,下一個學期再安排時要考慮與上一個學期安排的活動之間的銜接或者聯系,假如還是安排這個內容,以往已經研究過的就可以放一放,再往深層次延伸,這樣的研究才有價值。
3.一節課的研究引領學科的發展
朱老師講的《一課研究》對我的觸動很大,朱老師團隊已經開發出的系列著作引起了我的關注。面對一節課,我們可以從不同緯度去研究,每一節課都能夠有多種解讀和演繹,所以學校的課堂教學研究完全可以從一節課入手,引領老師們進行同課異構、深度剖析,直至把這節課研究透,這樣一節課一節課地研究,用這節課承載著不同的領域、不同課型、不同結構的內容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讓老師們對數學有更深刻地了解,在研究中成長地更快。
4.骨干教師的成長需要技術
骨干教師怎么才能聰明起來,唯有讀書,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自信。書中可以尋找到好多東西,來解讀我們的問題、困惑,讓我們有更充分的底氣去面對自己的職業。
對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安靜思考的空間,不要打擾他們的注意力--這一點,真是深有體會。朱老師舉的例子就好像是在我們課堂上看到一樣,我們這些一線普通的教師,好多屬于老母雞類型的,課堂上會不住聲地提醒孩子注意這注意那,大量的提示讓孩子的注意力沒辦法集中起來,也就談不上高質量的思考了。
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把握,聽朱老師的講座,豁然開朗。在數學教學中,不同的課型承載著不同的任務,比如新課教學中,應該大量給孩子提供探索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真正參與這個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那就要大量地有針對性地練,好好設計練習題,確保學生不僅在練習中能夠熟練掌握新課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應對考試中也能夠應對自如。作為骨干教師,應該不僅僅會上新課,練習課同樣也能練得很精彩。
從課堂到研究,朱老師娓娓道來,我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報告會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我們可以從專家課堂上、研究中學到好多東西--讓我們欣喜地感覺到專家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的成果也是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對我們這些普通人做研究同樣有著指導意義。接下來,要做的研究那就從課堂開始,注重研究的縱向聯系,讓我們的研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研究落到實處,真正讓研究成為老師們成長的踏板。
篇3:聽朱樂平專家報告會有感:教師成長,我們在路上
聽朱樂平專家報告會有感:教師成長,我們在路上
周六,教育局安排我們去z一小聽朱樂平教授做報告。對朱教授并不太了解,晚上,在網上搜索到朱教授的簡介,才知道,這可是全國小學數學權威專家,心里,充滿期待。為了可以占到一個好位置,我們五點半就從平邑出發,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會場,坐在會場的前排。
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專家,他穿著一個馬夾,給人的感覺非常樸素。沒有說太多,就開始講課--《認識分數》。課給人的感覺平淡,質樸,如其人。沒有激烈的討論,沒有歡呼雀躍的氣氛,就連課件,也沒有一個好看的背景或者圖片。可是,我們卻看到學生學得專心,思考的認真,一節課安安靜靜,學生從不知到半懂,再到理解,認識分數,學生到最后竟然會做分數的加減乘除。安靜的課堂,卻充滿著智慧,讓我們好像聽到竹子拔節的聲音。
又聽了《圓的認識》,下午的報告,一天不知不覺過去,卻不想離開,朱教授的話,似一股股清泉,注入我們的心中。回家的路上,還在回味,只感覺,收獲了滿滿的一筐,所以寫下來,不想忘,亦分享。
等一等,花兒才會開放
朱教授告訴學生,回答問題只要說出兩件事:結論是什么,為什么?他說,數學是一個永遠要弄清為什么的科學。出示的每一個問題,他都不說話,學生安靜地看著。逐漸,有三兩個學生舉手。朱教授仍然不說話。慢慢地,舉手的多起來,他才開始找學生回答。如此反復。其實,一開始我是看不懂,朱教授為什么這樣教,為什么每一個數學題既沒有情景的引入,學生在回答時也沒有所謂合理的引導,只是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朱教授告訴我們,數學,需要安靜,要讓學生安靜地思考。數學,需要等一等,因為大部分的學生的反應沒有那么快。我在想,我平時的課堂里,有三兩個舉手的,我有時就急著讓他們回答,而那時或許是因為時間來不及,急著往下進行新課;而有時竟是覺得學生反應那么快,值得去表揚,所以也快速地讓他們起來回答,以顯示人家反應快呢。現在想來,朱教授的課,才是數學課,我們的課堂,太浮躁了。
所以,我要等一等,也許,等一等,花兒就會開放。
讀一讀,記憶才會更深
朱教授每出示一個數學名詞,或者定義,他都讓學生讀一讀。在我們看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教學手段。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可能曾經用過,又曾經被反對過,然后不再去讀。而我們是不是堅持,取決上級的策略,取決于評課專家的指點。可是,今天終于明白,數學需要讀,小學數學,更需要讀。數學語言,只有在數學課上才會被說起,生活中,不會有人用數學語言交流,比方說,我們不會把35路公交車,說成十位上是3,個位上是5的公交車。
所以,數學課上,我們必須讓學生多讀一讀,說一說,才能讓學生的記憶更深刻。我們的課堂,太粗糙了。
摸一摸,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朱教授用了再平常的不過的折紙的方法,我們也用。朱教授讓學生折完,讓學生一定要摸一摸,感覺一下二分之一,每折一次,出現新的分數,他都會讓學生摸一摸。我覺得,摸也是很正常的教學手段,我們講課的時候也用,但是我們用的時候,更多的感覺是為了讓學生動手而動手,沒有體會到,讓學生摸了對分數的認識會有什么作用。直到我們看到學生在最后用分數寫出很多算式,并且學生會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時,我們才發現,正是因為每一次重復進行的摸一摸,才讓學生感覺到每個分數是多大,才會出現學生連二分之一除以四分之一都可以直接算出答案。從認識分數,到可以計算出分數的除法,關鍵就在這一摸。
所以,才明白,摸一摸,學生的收獲卻很多。我們的課堂,太膚淺了。
問一問,孩子心里怎么想
朱教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學生在做“一根黃瓜的長度是2()”一題時,括號里填的是厘米。老師們都會想,學生對厘米和分米的概念不清。可是當朱教授做訪談時卻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說黃瓜本來就是2厘米呀。原來,學生平時見到的黃瓜,都是切好放在盤子里的,怎么會有2分米一根的呢?
是啊,太多時候,是我們想當然了,老師總是由著自己設計著學生的學習,設計著學生的所謂“錯誤”,而我們缺少對學生的了解。我們確實應該靠近學生,問一問,學生心里怎么想。我們,又太自以為是了。
聽了朱教授的課,我們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聽了朱教授的課,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師的風范,什么是大氣的課堂。而聽了朱教授的報告,我才懂得,怎樣才是一個好老師。我們從一開始就立志做一名好教師,可是我們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好教師,要讓你的學生用心思考,好教師,要有好問題,好教師,眼里不只是有好學生,還要有差生,而且,是要教他們,不是罵他們。好教師,還要多讀書,讓自己更具知識和智慧,好教師,要學會積淀,要有一顆愿意在教學中成長的心。
教師的成長,我們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