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蒙式小結(第一學期)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蒙氏活動小結
我們小班的蒙氏活動開展一學期,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和探索,一學期實施下來,有收獲也有困惑,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計劃先行,靈活有序
開展蒙氏活動,離不開計劃的先行性。一個學期來我們的活動有目標有計劃,實施下來還是心中有數的。學期初我們小班組的成員一起商討出本學期的目標、計劃,使大家心中有初步的計劃安排,為后續的活動開展做好準備。當然目標和計劃的制定并不是一層不變,在每次的課程審議中根據主題,根據班上孩子的發展水平等情況選擇和調整合適的內容,使一學期的活動做到計劃先行,靈活有序。
2.主題活動和蒙氏活動的有效結合
本學期我們將蒙氏活動和主題活動的有效結合作為開發蒙氏工作的一個重點。蒙氏教學不是孤立于我們的課程之外的,只要多花點心思,巧妙“嫁接”,對幼兒的發展將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如我們在主題活動《我喜歡》開展過程中,有一周的內容是集中在“我喜歡的糖果”,于是我們在原有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增設了“糖果找家”和“包糖果”的工作,延續了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糖果的熱情;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在同一份工作“糖果找家”中我們也設計了不同的難易程度;我們是新小班,就將重點放在顏色的配對上,而老小班則側重與于糖果的
特征分類。再如雙語節期間,圍繞汽車我們開發了許多新工作,如:“汽車配對”、“汽車拼圖”、“汽車涂色”“特殊的車”“我喜歡的車”等等。
在課程審議時我們發現有些主題內容較簡單可以直接投放入蒙氏工作我們就直接投放,如有的活動集體教學以后適合投放到蒙氏區域,我們就將延伸活動投放到蒙氏活動,如,數學對應排序的活動“雪人戴帽子”,在集體活動在操作后孩子的興趣還很濃厚,我們就將操作材料投放到蒙氏區域,這樣在鞏固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不同難度投放,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孩子。又如《圖形寶寶》這個主題中我們覺得有很多內容孩子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我們可以把豐富的內容延伸到蒙氏區域:將兒歌做成工作滿足孩子說一說、認一認的需要,將圖形寶寶組合投放進工作,滿足孩子創造想象的需要,將圖形寶寶添畫投放進工作,滿足孩子繼續進行添畫和想象的需要…….
3.蒙氏教學中英語的滲透
雙語教學是我園的另一大特色,在這個學期中我們也嘗試著將這兩大特色進行整合,雙語節期間,我們小班也開展了英語教學活動,小朋友認識了集中簡單的車,還有一首英語歌曲,我們就制作了工作“我喜歡的車”配上圖片及英文字卡,讓幼兒可以一邊翻閱,一邊指指念念,不斷加深印象;我們還將歌曲“Ridinginmycar”用圖譜的方式投入語文區,并配上一輛小汽車,讓幼兒能一遍操作一遍唱;因為很多小朋友都掌握了幾種顏色的英語名稱,我們也適時的投入;又如在男孩女孩的分類中學會辨別boy和girl;大小的配對中了解big和small,數學工作中學說one、two、three、four…
4.情感性工作的設計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綱要》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情感教育在幼兒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幼教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良好情感的培養,特別是對小班幼兒的情感教育尤為重要。在這個學期中,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情感性的工作。如:繞線的工作我們根據季節的特點,設計了“給小動物穿毛衣”的工作,并且給孩子一個情境:冬天到了,小朋友都穿了厚厚的衣服,小動物很冷,請你幫助他們穿毛衣。小朋友萌發了要照顧小動物的美好愿望,在幫助小動物穿毛衣的同時,情感也得到了提升。另外,我們還設計了“認識小組成員”“認識男女“等工作,也是幫助孩子了解、認識同伴,滿足孩子的情感。
5.嘗試將錯誤控制和工作自身結合
本學期在工作的錯誤控制上也做了一定的設計,開始我們都用不同顏色的圓點作為錯誤控制,后來就發現這比較呆板,然后我們就設想怎么和工作進行整合,在“雪人戴帽子”中,我們用數點作為錯誤控制,滲透了數學的內容;而在“汽車配對“的工作中,我們用了不同形狀的跑道作為工作的錯誤控制,嘗試下來覺得這種做法還是可行的。
6.工作材料的不斷變化,讓工作更有生命力
在投入工作后我們發現有些工作孩子玩過之后就不喜歡了,而有些工作孩子卻是樂此不彼的玩著。通過總結我們發現,一些工作孩子已經沒有挑戰性她就不喜歡了,就如日常區;而有些工作卻能不斷的變化,就如感官區。就如日常區中的“掃地”工作,一開始我們就投入紙團,豆子之類的材料,而后就不變化了,玩的人很少。后來我們就及時變化材料,等孩子紙團會掃了就投入豆子然后是細小的東西、會滾動的東西,越來越來,讓孩子時時充滿挑戰,通過材料的變化讓工作更有生命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教育小結:小班行為習慣培養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教育小結:小班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學會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的養成會伴隨著人一生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的培養,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涵涵是家中的獨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寵愛她,生活上過度照顧,所以養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涵涵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別慢,尤其是吃飯,每次都是最后幾個吃完的。
有一天,涵涵又吃到最后幾個了。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卻絲毫沒有反應,我給她講道理,但是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視了一下四周,看見涵涵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小朋友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了幾句話,然后快步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對她說:“二寶,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他們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二寶往后看了看,連說“好”。
終于涵涵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涵涵來到了娃娃家,經過老師的幾次引導,她吃飯越來越快了。老師的教育不能只依賴于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興趣的地方,從而改正了她吃飯慢的毛病。這種做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樂于接受,還滿足了她的游戲欲望。
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加以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鼓勵幼兒吃飯,從而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老師也能組織好幼兒的各項活動。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3:教育小結:在桌面活動中培養小班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教育小結:在桌面活動中培養小班孩子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剛入園一月的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比較薄弱的,有的能力稍強的會用一些簡短句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老師,我要滑滑梯”;“老師,我要喝水”;“老師,我要尿尿”;“老師,要干什么呀?”……有一部分孩子往往是詞不達意,要我們用心去猜、用心去理解、并用心去與孩子交流、溝通,并在與孩子的亦師亦友的交流中,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完整表達、說完整的一句話,句子由簡單、到漸長……,有的甚至惜字如金,任憑你千言萬語的誘哄,他(她)就是緊閉雙唇、悶不出聲,讓為師的我們“哎――!”聲連連。
當然,已經工作了整26年的老教師的我,是不會就此望而卻步的,我手持手機“咔嚓咔嚓”時不時的捕捉著孩子們在桌面活動時的專注與生動有趣的場景,耳聞著孩子們在活動時――自然、淳樸、親切、發自內心的交流與互動的童言稚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當然這互動中也少不了“陳媽媽”我呀。梅慕溪走到我身邊,一手拉著我的衣服,一手指著她搭出來的房子,一邊用她那清脆婉轉如鶯啼的聲音說道:“陳媽媽,陳媽媽,你看我搭的房子,很漂亮的,我開了門”,我順口接道:“你開門出去干什么呀?”溪溪說:“我開門出去玩呀!”“哦!,那就去玩吧!”我的手機也攝下了這一幕,過了一會兒,她又“哚哚哚”跑過來說:“我把門關起來了”,我依然順口接道:“關了門要做什么呢?”她“嘿嘿嘿嘿”笑了幾聲說:“關了門,就睡覺了唄!”說完又回到她的桌面活動中去了。王譚昕用她那稚嫩的小手托著用橡皮泥做的東西,輕輕地走到我身邊,細聲細氣的說:“老師,這是我做的小蝸牛。”我低下頭,仔細瞧了瞧,說句實在話,我真看不出來是什么,但我沒有否定她的想象與表述,我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充滿童話色彩和幻想的,于是我點頭夸贊:“哇!你會做小蝸牛啦!真棒!”陳可妤得到了我的肯定,樂顛顛的回到她的位置上,又把她的小蝸牛在手里把玩了一會兒,跟身邊的朱墨、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