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小結

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小結

2024-08-01 閱讀 8232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小結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脫衣服等十多個環節,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也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說的常規,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幼兒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是“動力定型”的建立過程。若一開始由錯誤的教養方式可得錯誤的動力定型,將會導致一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開始建立良好的動力定型,無疑會終身受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加上小班幼兒年齡小、依賴性強、對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頑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個班集體里,勢必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眾所周知,要搞好一個班級,建立常規是必要的,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因而良好常規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那怎樣把常規轉化為幼兒的自覺生活習慣。本學期我們小班年段從實際出發進行了關于小班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研討。回顧一學期的工作現小結結如下: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為主;后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為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適應為主;后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為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為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么常規在什么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導幼兒收拾玩具為例,說說各班是如何開展的。

(一)各班級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及實際情況,確定目標。

小一班:大多數的幼兒已經學會給玩具分類,但多數幼兒區角的觀念還不是很明確,在區角活動后收拾玩具時經常將玩具放錯,如語言區的玩具放到動手區。目標就定位為學習一一對應收拾擺放玩具。

小二班:幼兒不能很好的、自覺的愛護和收拾玩具,對丟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動的撿起來,目標定位為懂得玩完玩具后要放回原位,學習收拾玩具的方法。

小三班:在玩娃娃家時,幼兒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菜市場的菜經常很隨意地放回塑料筐中。目標定位為初步學會按相同標記收拾玩具。

小四班:一樣玩具要收拾,許多同伴都來幫忙,你幫著往那搬,我幫著往這搬,最后玩具沒收好,還爭吵了起來,有時還撒了滿地,這都是因為孩子無法把握好如何適度的幫忙,協作幫忙的方法沒掌握。目標就定位為學習合作收拾大型玩具。

(二)通過相互觀摩討論,尋找成功教學策略。

1、標志法:小班幼兒不認識阿拉伯數字,更不識漢字,記憶的持久性較差,就運用標志引導幼兒分類收拾,如放串鈴的框子外就貼上串鈴的標志,讓幼兒通過標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兒的分類意識;如音樂區的玩具用上唱歌、音符等較形象的圖案;美工區就用畫畫等形象的圖案,讓幼兒了解什么材料應該放置哪個區角。

2、游戲法。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戲,把班級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擺放。如:幼兒脫下的衣服疊好后放在玩具柜上,杯子放在杯架上,圖書放在圖書架上等,這樣使幼兒對班上物品的位置產生深刻印象,養成了不亂拿亂放的好習慣,通過這樣反復的游戲,幼兒知道什么玩具改該送什么地方,還加深了幼兒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規習慣。玩“小動物找家”的游戲,讓幼兒扮演不同的小動物,通過看不同的小動物標志,相同的動物回到同樣的家,讓幼兒了解到標志的起示作用,知道小動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也要住在一起,使幼兒能分類收拾玩具。

3、情景法

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兒就注意力不集中,情景式教學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就利用小班幼兒這一年齡特點,盡量采用情景式的教學,如設置小熊家的情景,以讓幼兒幫小熊整理家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討論收拾玩具的次序,并引導幼兒有次序地進行收拾。

4、觀看視頻

(1)把幼兒平日里亂收玩具的情況拍攝下來,讓幼兒通過觀看自己的錄象進行思考和討論懂得愛護和收拾玩具。

(2)拍攝有關幼兒搬玩具的相關錄像片段。

片斷一:一個幼兒搬不動玩具。

片斷二:許多幼兒來幫忙,沒商量,方向不一致,玩具還是沒收回原位。

片斷三:一個幼兒來幫忙,協商一人搬一邊,玩具收回原位。

片斷四:許多幼兒來幫忙,商量方法,玩具收回原位。

也是讓幼兒通過觀看、體驗、比較尋找出最好的方法。

(三)活動后的反思

1、教師在活動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如游戲時搭建的房子不牢固,致使場面有些混亂;攝的視頻材料,不僅要注意整體內容,還要關注視頻中的對話,它可能就是影響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組織活動要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應多為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并茂。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通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3、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規

通過不斷學習落實《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是讓幼兒主動發展的好機會,在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力,還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責任意識。還孩子一起制定常規,能使孩子們由簡單、被動遵守規則轉變為自身良好的習慣。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中揚實驗幼兒園常規教育心得

中揚實驗幼兒園常規教育心得

常規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常規教育也是孩子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并具備初步獨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較好的組織紀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規教育方法很重要。我們為了更好的培養幼兒的常規也嘗試進行了以下幾種常規教育方法:

一、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讓幼兒通過老師對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幼兒有個榜樣學習,其改變自己不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方法。幼兒的辨別是非能力較差,但幼兒對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我們老師應利用幼兒的這種心理,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特別是對能遵守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并鼓勵其他幼兒像其學習,鞏固,而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解決幼兒不愿洗手的壞習慣,老師可以讓以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做示范、展示給幼兒看,在這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干凈后,老師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幼兒有種榮譽感,逐漸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

二、引導法

引導法實際也是種榜樣教育,主要通過講述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從而使幼兒遵守常規、做榜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都喜歡聽一些好玩有趣的故事,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故事的內容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如:老師向幼兒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讓幼兒明白故事中的角色,教育幼兒愛惜糧食。在進餐時強化幼兒,這樣幼兒就會有意識,因此,掉飯粒現象明顯減少。老師可以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使幼兒在故事中明白。

三、行為鞏固法

行為鞏固法是教師定期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檢查和評比,從而是幼兒在生活常規的約束下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方法。在鞏固的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堅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評紅花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對行為習慣較差的幼兒進行個別教育。

從小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規對幼兒的成長很重要,也能更好的幫助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所以,在本次的幼兒常規展示中,幼兒無論是從哪一方面的常規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因此,在這里也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們的常規教育方法。

最后,也想對大家說,常規培養是要從點滴開始,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進行。不怕煩,有耐心,多與孩子交流,你會從孩子身上看到許多閃光的東西,讓那么多閃光點凝聚在班級里,那你的班級一定是一個特色的常規班。

篇3:總結:常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巧用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常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巧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一個班級的常規好差,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成長環境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可以這樣說,沒有良好的常規,就沒有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常規培養是幼兒園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下面就淺談一下我們班的常規管理。

㈠音樂的巧用

1.收歸玩具是我們會固定播放幾首幼兒熟悉的歌曲,讓幼兒在愉快的音樂伴奏下一邊哼著歌曲一邊收拾積木玩具。

2.要集中幼兒進行活動時,我們會播放歡快的《鈴兒響叮當》

讓幼兒假裝駕著小馬車,歡快的回到座位上。

3.要洗手了,我們會伴隨著《洗手歌》,一邊唱著一邊認真的完成洗手任務。

4.要排隊了,我們會播放一首歡快熟悉的《火車快飛》,讓孩子們開著火車排成整齊的隊伍走出教室。

5.心得:自從利用了音樂的使用,給我班的孩子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信號,逐漸形成條件反射。擺脫了我們平時一遍一遍說教的束博。

㈡游戲的巧用

1.餐后,要培養孩子用毛巾擦臉擦嘴的習慣,剛開始孩子們總是不能堅持,一遍一遍的強調后,效果總不理想。于是,我們兩個老師,就對孩子說:“哇,你看,你們都變成小貓咪了,滿嘴滿臉都是油。小貓咪,咱們來洗臉吧。”于是孩子們被吸引住了,一起學著小貓咪,做洗臉動作。

2.午餐后的散步,多次發現孩子有追跑現象,多次提醒,收效甚微。于是我們換了種方法,對他們說:“咱們來學小烏龜走路好嗎?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之后我們散步會學蝸牛、小猴子走鋼絲等。

3.心得: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因此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接受教育也是幼兒所樂于接受的。

㈢值日生的巧用

1.負責檢查孩子們飯前飯后洗手的情況。

2.負責午睡后協助幼兒疊被子。

3.負責分發活動材料。

4.有的當班級中“交警”。

5.心得:值日生分工明確,剛開始我們請能力強的孩子來擔任,后來就慢慢全班幼兒輪流擔當。這是一個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過程,能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助人為樂中學習了常規。

㈣贊美的巧用

1.幼兒洗手不認真,特別是我們大班的孩子,道理講了,方法教過了,最初幾天還洗的挺認真,時間長了就開始敷衍了事。因此,我們在幼兒洗手的時經常表揚和激發幼兒愛美的感受:“某某小朋友的小手又白又嫩,因為他每次都認真的洗手,看洗的多仔細,過幾天他的手一定會變的更好看。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你要認真洗手,手上會有香皂的香味。現在,每次洗手,孩子們都會主動的把干凈的手伸出來聞一下和看一下。

2.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因事小而吝嗇你的鼓勵和表揚,孩子們會因為你的一句簡短的贊許開心半天,而更加努力的做好每件小事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常規,需要我們循序漸進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需要我們潛移默化的熏陶。可見,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融入快樂教育的藝術是多么重要。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