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奏響小班幼兒習慣養成教育前奏曲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小結:奏響小班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前奏曲
小班幼兒剛剛開始離開父母入幼兒園,過上集體生活,這是他們生活上的一個大的轉折,在
這個適應和接納的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奏
響小班幼兒習慣養成教育進行曲。
先入為主的第一次
人們認識事物往往會先入為主,好多第一次都是習慣的雛形。比如,入園前,家長們陪孩子
來園體驗半日活動,孩子們在家人的陪伴中一會兒搭積木,一會兒抱娃娃,一會兒玩皮球,
一會兒開開小汽車……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活動室里就像一個小戰場:桌上堆放著積木
、娃娃、玩具車,地上滾著皮球,躺著掉落的積木、玩具等。王老師笑著說:“寶寶們肚子
餓了嗎?摸摸小肚子告訴我‘我的肚子餓了。’一會兒寶寶跟爸爸媽媽回家吃飯,可是(王
老師拾起一只玩具車),小汽車它也想回家,它的家在哪兒呢?誰能把它送回家?……在王
老師的引導下,小汽車、積木、皮球、娃娃很快都回到了柜子、籃子以及小床等它們自己的
家里。第一次玩過各種玩具后,讓幼兒知道:寶寶要回家,玩具們也要回家,以后只要稍加
提醒,孩子們便能做到把玩過的玩具送回家。
親切友好的師幼互動
小班幼兒十分依戀父母和老師,需要老師的微笑、擁抱、拍拍、摸摸等親切友好的愛撫與交
流。比如,孩子們在穿衣服時,老師說:“誰要請我幫忙?”“老師,請你幫幫忙。”老師
說:“我很樂意幫你的忙!”幫孩子們扣好扣子拉好拉鏈了,老師說:“我幫助了你,你謝
謝我好不好?”幼兒很樂意的說:“謝謝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和老師親密接觸,
得到老師的關愛,他們會情緒愉快、行動積極,這是行為習慣培養的基礎。這種互動關系會
讓孩子愿意聽老師的,愿意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不知不覺中他們會擁有一種積極的交往態度
,習得一些禮儀習慣。
順應孩子的年齡特征
俗話說:“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小班幼兒剛入園,正處于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
的關鍵期,且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和成人教導。比如,午睡前,孩子們脫下衣褲,換上小背心
和短褲準備睡覺。有的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折疊好衣服,可有的衣服褲子就被胡亂地扔在
地板上。張老師看著無人管的衣服說:“寶寶們仔細聽一聽,好像有誰的衣服在哭。”等寶
寶們安靜下來了,張老師神秘地說:“衣服說它很累,想要把手臂抱起來,好好睡一覺。”
孩子們聽了張老師的話,都忙著找到自己的衣服,于是,張老師利用兒歌的形式,一步一步
地教孩子們折疊衣服:先把門兒關關好――衣服放平,門襟對齊;兩只小手抱一抱――袖子
向內平疊;點點頭――帽子折疊下來;彎彎腰――把衣服攔腰折疊;我把衣服整理好――抹
平整理好衣服。睡前還別忘了對衣服說:“衣服,你好好睡一覺吧。”經過多次練習,漸漸
地,孩子們能把脫下來的衣服有模有樣地疊放整齊了。
故事情境的有效引領
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蘊含著淺顯的道理,能給幼兒以正確的行為指導。比如,故事《下雨的
時候》,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及幼兒熟悉的小動物的形象,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友好互助的故
事,其中的情境便是有效的引領:下雨的時候,小白兔能以樹葉當傘,告訴幼兒在遇到困難
時要動腦筋想辦法;小白兔在發現小雞、小貓淋雨時,能主動幫助它們,與它們共傘,告訴
幼兒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友好互助,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給予積極有效的正面評價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愉快
體驗中逐步養成。老師給予幼兒積極有效的正面評價,會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使幼兒對自
己的一些行為有正面的認識:老師表揚我,我做得對!比如,玲玲跌倒了,君浩立即把她扶
起來,替她拍拍身上的灰,擦擦臉上的淚:“不哭,不哭,哭就不好看了”。老師說:“君
浩是個樂于關心別人的好孩子,玲玲跌倒的時候,你做得很好,謝謝你!”老師這種正面的
評價,反饋給君浩和同伴的是一種正確的行為要求,更是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要求。因此,
積極有效的正面評價,是對小班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熏陶和強化。
使用評價表進行習慣強化
給小班幼兒設計簡單的評價表是強化孩子行為習慣的好幫手。比如,評價表“你帶手帕了嗎
?”每天給帶手帕來園的幼兒貼上一個五角星,沒有帶手帕來園的幼兒貼上一個三角形。從
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得到五角星的幼兒,老師獎給他們一張貼畫或一件小禮物。幼兒天天關注
自己得到的五角星,同時提醒自己要天天把小手帕帶在身上,可以幫助幼兒有效地強化“天
天佩戴手帕”的好習慣。因此,使用簡單的評價表是對小班幼兒習慣養成的鼓勵和強化。
有研究表明,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一是趨早性,宜從小培養;二是漸進性,
內容有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定型;三是反復性,幼兒在習慣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反復
,他們的行為起伏變化,表現不穩定。因此,小班幼兒的習慣養成需要不斷強化。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小學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以*****為指導,充分認識新時期學校教育中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貫徹《小學德育大綱》、《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文件要求,通過扎實細致、持之以恒的“好習慣我知道――好習慣我能行――好習慣伴我行”養成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行為習慣、個性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任務
⒈突出進行做人習慣養成教育
低段:要求學生衣著整潔,語言文明,會用禮貌用語,講普通話,能與同學友善相處,尊敬師長。
中段:要求學生做到誠實,不說謊話,團結同學,尊老愛幼,衣著美觀,語言文明,不說臟話、粗話,熱愛集體。
高段:要求學生做到言談舉止符合學生身份,衣著得體,樂于關心別人,具有強烈的愛心,為人正直。遇到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⒉突出進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低段:要求學生按時上學,不逃學,上課專心聽講,回答問題聲音響亮,書寫工整,寫字姿勢正確。
中段:要求學生上學不遲到、不早退,課前能準備好學習用品,善于觀察、思考,樂于動手,會傾聽別人的發言,作業認真整潔。
高段:要求學生有病有事要請假,放學后能按時回家,課前預習,課后認真復習,勤于自學,能采取多種方法閱讀,善于總結。
⒊突出進行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
低段:要求學生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認真做好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愛惜糧食,不做有危險的游戲,不吃零食,不亂扔果皮紙屑。
中段:要求學生節約水電,平時做到早晚刷牙,堅持做好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注意安全,防火,防水。
高段:要求學生不比吃穿,不亂花錢,堅持參加體育鍛煉,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防觸電、中毒,遵守交通法規,保持教室、校園整潔。
⒋突出進行勞動習慣的養成教育
低段: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值日工作,能主動拾果皮紙屑。
中段:要求學生學會洗碗、掃地等家務勞動,衣服物品擺放整齊,能學會簡單的種植,能認真做好值日工作。
高段:要求學生學會收拾房間、洗衣等家務勞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保護環境。
三、教育原則
針對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和青少年成長規律,“好習慣伴我行”養成教育活動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促進青少年學生主動發展,增強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深化校園文化建設。力求使優美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培養人、熏陶人、養成自覺維護的行為效果,拓寬養成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內涵。同時,積極利用節日、紀念日、重大儀式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
2.注意教育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努力使青少年既知道該怎么做,又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喚醒大家的習慣養成意識,使他們將自己的行為自覺地納入到遵循《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要求上來,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堅持正面教育。要在班級、年段、學校等不同范圍內樹立學習的榜樣。
4.注意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在目標統一的前提下,根據“低起點、小坡度、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對不同年段的學生,在認知與行為上由大化小、由小化細,由易到難、先急后緩,從有形到無形,從校內到校外,形成縱向呈系列、橫向相關聯的訓導目標。
5.力求教育觀點的一致性。要以《規范》、《守則》等為依據,把養成教育的任務分解和落實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及校內外各種活動之中,使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與各年級德育目標、內容要求、實施途徑有機結合起來,協調和調合諸教育因素,達到教育效果的整體優化,努力做到學校與家庭的有機銜接。
6.抓好六個結合。通過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教育與訓練相結合,養成與矯正相結合,以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學校中心工作相結合,與學雷鋒、爭做文明青少年相結合,與轉化后進生相結合,與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不斷深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活動安排
第一周:
教育主題: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⒈制定活動方案
⒉出一期櫥窗。辦班報。
⒊各班召開班會,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查找自己身上存在的不文明行為。上交班會紀實。
第二周:
教育主題:我的事情我來做
1、根據各年級的具體要求(附后)為學生制定出評()分標準,發放到學生家長手中,由家長為學生打分。
2、學生行為規范達標班級的評比。(即紀律紅旗班、衛生紅旗班的評比。)
第三周:
教育主題:我學習我快樂
1、根據各年級的具體要求(附后)為學生制定出評分標準,發放到學生教師手中,由教師為學生打分。
2、召開班會,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開展一次優秀作業展覽。
第四周:
教育主題:文明行為向我看齊
1、語言美
各班利用晨會時間,再學文明禮貌用語,并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使用這些禮貌用語。
2、行動美
(1)升旗奏國歌時,脫帽肅立,行隊禮或注目禮,會唱國歌。
(2)*、做操時,做到“靜、快、齊”
(3)不打架、不罵人,進老師辦公室,先敲門,聽到“請進”或看到示意方可進入,
(4)出入教室不擁擠,慢步輕聲靠右行。課間守秩序,做有意義的活動。
(5)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撿到東西交給老師。
(6)學校來客人時,主動給客人讓路,主動問候客人。
(7)主動承擔班級、學校的勞動任務,不怕臟、不怕累。
(8)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主動撿拾垃圾,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
(9)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規則,做文明的小乘客、文明的小顧客、文明的小游客、文明的小觀眾。
3、學校將舉行一次“文明在我們身邊”征文,書畫()作品大賽,并舉辦展覽。
五、其他要求
1.制訂方案,科學實施。各班要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活動方案,。堅持從每一天抓起,從每個孩子抓起,從每件小事抓起,讓好習慣伴隨每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2.宣傳發動,全員參與。要充分依靠櫥窗、班報、等形式,有效組織和引導討論,發揮正確輿論的導向作用,人人樹立“行為規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觀念,形成“人人關心養成教育,人人都抓養成教育”的教育氛圍。好的做法要積極向新聞媒體投稿。
3.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學校將把開展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的重點工作來抓,擺上議事日程,做到長抓不懈。各班要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全員參與抓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工作網絡,加強考核,落實獎懲措施。
4.抓好評價,強化考核。學校將把貫徹落實德育工作會議作為經常性的檢查、督導內容,采取定期與不定期、全面檢查與重點檢查相結合的辦法,及時了解班級教育活動情況。積極將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活動與“學生行為規范達標班級和示范班級”的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建立學校德育工作考評制度,并把檢查督導和考評結果作為評比文明班級的重要依據。要通過檢查督導推出一批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典型。
篇3: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一、課題的背景及提出
1、學生的養成教育極為重要。《*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同時還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人的重要性。養成教育是中小學德育中的主體工程,貫穿在德育的全過程中。養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卻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實”的基礎部分,教育的“質”的指標。
2、學生在養成方面暴露的問題極為嚴重。獨生子女的依賴性、惰性更強日趨明顯,學校重規范知識傳遞,輕行為實踐導引,不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忽視基本的良好習慣培養,脫離廣大青少年生活實際,不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少年兒童中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等不良傾向。在學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中這樣指出“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我們一直熱衷于搞道德教育課,把道德教育文學化、大綱化,其實,這樣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蒼白無力的。”
3、養成教育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鑒。如瑞士學者皮亞杰和柯爾伯格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前蘇聯心理學家關于兒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我國的學者陳鶴琴關于兒童教育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開展兒童道德和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參考。另外,我校十五課題“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及對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為本課題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本次我校的研究課題,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重點研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途徑以及方法。開展一系列適應小學生年齡特點、具有實效性的教育活動,總結出可操作的并帶有規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從而使我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逐步科學化、系列化、規范化,使我校學生從知道要這樣做的起點上逐步升華到自己應該這樣做,使學生的修養更高、行為更規范、成為有良好教養的學生,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礎,達到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的目的。
二、研究目標
1.良好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禮儀習慣、學習習慣和公共場所文明習慣等;
2.調查研究目前我校學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3.初步研究發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害處,探討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
4.通過研究,找到良好習慣培養的科學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學生分段教學目標:
(三~四年級)教學目標:
1.探討應培養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2.通過觀察、調查問卷等形式發現學生中存在哪些不良行為習慣,并進行歸類;
3.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4.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五~六年級)教學目標:
1.探討良好行為習慣主要包括哪些;
2.調查研究目前我校學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3.初步研究發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害處,探討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
4.初步探究良好習慣培養的科學策略和基本方法。
5.增長社會交往,溝通能力,能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提高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四、研究的措施
1.組建一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組長:鈕云祥副組長:陸桂榮、張覺、張玉芳
組員:袁一雄、錢惠芬、沈佐明、朱建華、鐘建英、唐麗琴、姚水榮
工作小組:(城南小學由張覺校長負責確定)
組長:張玉芳(全面負責,重抓組織活動)
副組長:沈佐明、鐘建英、姚水榮、唐麗琴
組員:所有指導老師
校外基地:岳國勇
后勤:朱建華攝影、音像:金歆煒
2.建設三重教育陣地。
(1)學科教學陣地。努力把思品課、班隊課、晨會課和其它各科教學滲透作為學良好行為習慣訓練的主渠道。
(2)校外實踐活動教育陣地。經常組織學生去勞動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并從中學得一些勞動技能。逐步把臨校的街道辟為紅領巾勞動一條街。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搞衛生,送物品,培養學生敬老愛幼的思想。
(3)班隊活動教育陣地。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華,自編自演一些在行為習慣勢力具有正反兩面典型的文娛節目。從中得到教益。
3.以活動為載體。對學生站、坐、寫、讀姿勢和課堂常規、禮貌用語、學生儀表衣著,按規范性要求進行反復實踐訓練。根據學生特點,注重導行,通過演小品,通過即興表演課本劇,通過實踐活動來訓練良好行為習慣,刺激學生始終保持一種興奮而樂于參與的良好心態,使學生在樂于參與訓練的過程中,在活動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覺中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有匯報、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報告、答辯、演示、表演、競賽、評比等。
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評價方法,最終由指導老師根據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的結果,分年級給出每個學分與等級。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主要根據自己所在年級評價重點的不同,就學校或教師所結出的幾項指標對自己做出中肯的評價。
2)學生互評
參加小組互評的同學真實客觀地對小組中其他的同學給予評價。主人的內容可以結合各年級評價的重點來進行。
3)教師評價
教師按照有關的要求與項目,結合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的結果,給學生做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評價要以激勵評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