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提高幼兒普通話水平

小結:提高幼兒普通話水平

2024-08-01 閱讀 9017

小結:淺談如何提高幼兒普通話水平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從出生起便獲得了學習人類語言的條件。兒童正是在活動中,通過主動積極地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來發展語言的。普通話是我們的國語,是語言能力基礎中的基礎,對幼兒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將來升學、就業等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幼兒學習語言,掌握語言是一個微妙而復雜的過程,幼兒園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場所,良好的語言和教師的正確引導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針對我班幼兒的普通話水平,根據學期初制訂的計劃,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了這一課題計劃,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一、首先,對幼兒普通話水平進行摸底測試。

我班是小班,幼兒都來自農村,由于父母都忙于上班,基本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帶孩子。據我們調查,許多爺爺、奶奶處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狀態,所以,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的影響下,幼兒沒有說普通話的習慣。雖然幼兒通過看電視、蝶片等途徑接觸過普通話,但是有不少幼兒聽不懂老師講的普通話。而且我班外地幼兒較多,在南腔北調方言的影響下,這些幼兒的普通話水平非常差。特別是喻戩和夏夢源小朋友,根本聽不懂我們的普通話,他一開口,小朋友就笑,因為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么,彼此都象如聽天書,和他們交流真是十分困難、令人頭痛。孩子好模仿,敢講敢說,喜歡與人交往,如若幼兒在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期受到了方言的影響,形成方言語音、語感的原型定式,很難矯正。所以這樣的情況不容樂觀。通過摸底,對我班幼兒的普通話水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二、為幼兒提供視、聽的環境。

1.幼兒是通過模仿學習語言的,因此老師應該給他們提供正確的模仿榜樣,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幼兒說話,老師首先要規范自身語言,做到語音準確,語匯豐富,用詞確切,語句符合語法規則等。剛開始幼兒聽不懂老師講的話,我就用動作、手勢、表情等示范,讓幼兒通過聽覺和視覺去感知語言。

2.我還利用活動間隙和起床時間讓幼兒頭腦中感知中文歌曲,使幼兒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聽普通話,將這些語音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儲存在記憶里。

3.在區域活動和生活活動時,我們還讓幼兒聽配樂故事和兒歌。我們還發動小朋友把自己家里好聽的故事和兒歌的磁帶帶來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聽。小朋友都紛紛買了磁帶帶來幼兒園,使小朋友有很多好聽的故事和兒歌聽。我挑選了一些小朋友喜歡的故事和兒歌,讓小朋友跟著錄音機一起講故事、念兒歌。

4.在午睡前,讓幼兒觀看動畫片,有時在電化教室,有時用班級的電腦放給幼兒看。利用了幼兒都喜歡色彩鮮艷、充滿童趣的故事的心理。如:《貓和老鼠》、《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都是幼兒最喜歡看的。這樣可以讓他們在看看、聽聽的活動中,自然地接受那些語言內容對他們聽覺的反復強化。這樣幼兒就慢慢感受到了普通話的語速、語調,為學習普通話作好了準備。

三、注意培養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

實踐證明,過分追求知識掌握、追求效果而不重視培養幼兒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反而會欲速而不達。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和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采用了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和方法。幼兒對聽故事十分入迷,我就經常講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幼兒期刊上的故事。有的民間傳說都是我小時侯聽來的,書本和電視里是沒有的,估計現在已經快變成絕版了,但是卻是很離奇,很好聽,每次幼兒都聽得津津有味,全場鴉雀無聲。在講述時,我也發揮了我的語言天賦,在語氣和動作的配合下,能產生很好的講述效果。我還要求幼兒回家復述給家人聽。通過這一形式,給幼兒提供了多聽多講的機會。我們還經常利用空余時間和餐前等待時間讓幼兒上來講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幼兒用普通話去表達交流。對幼兒普通話水平的點滴進步,我們都及時表揚鼓勵,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幼兒變得自信,從而增加了幼兒學講普通話的興趣。我們發現幼兒們變得愛說、肯說,都爭著把家里學會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

四、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用普通話交談,教師注意傾聽,及時指導和糾正幼兒的發音。

普通話水平的發展,離不開聽說對話練習的過程。普通話交往的實踐是提高普通話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經常給幼兒提供交往機會,使幼兒在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中都能得到鍛煉。無論是上課、生活活動、游戲及自主******,我們都讓幼兒使用普通話和同伴交往,并督促提醒幼兒。漸漸地,幼兒形成了講普通話的習慣。同時,我們發現幼兒越是在別人關注自己說話時越有說話的愿望,所以我們就經常與幼兒交談,并以感興趣的情緒感染幼兒。

在幼兒對翹舌音、方言干擾因、難發音掌握不好時,我們就即使指導和糾正幼兒發錯的音。對敢于用普通話表達的幼兒及時鼓勵,發現錯誤立即糾正。如發現幼兒發音不正確,我就立即糾正,但對錯誤的發音不重復,不要給予強化,以免引起幼兒錯誤的模仿。又如發現幼兒說話不符合語法規則時,不能因“有趣”而重復他們的話,這樣會使幼兒分不清正確與錯誤,而一再重復自己的說話。對幾個受方言干擾的孩子,我們平時更是不厭其煩地耐心糾正。蔣濤老家是宿遷的,他總是把“花”(hua)發成“發”(fa)音,我就一次次糾正他,直到他講正確為止。我總是鼓勵他們大膽說話,不許小朋友嘲笑他們,一有進步就及時肯定和表揚,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他們也變得愿意和小朋友交流,逐漸慢慢在改掉方言對他們說好普通話的干擾和影響。

五、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口語表達的興趣。

1.語言教學情景化

大部分語言教學內容,如故事、詩歌、看圖講述都是敘事性的,具有不同的背景和人物情節;在教學過程中,除利用直觀教具外,還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意在情景中展開簡單的對話練習。

2.利用游戲情景

在多種特定的游戲情景中,出于對各種角色的需要,幼兒相互見自然地要進行對話,我就以游戲角色的口吻用普通話和幼兒進行交流,因勢利導,幼兒會不知不覺地學到很多詞匯和句子,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3.抓住戶外活動的有利情景

幼兒在戶外活動時,隨時隨地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會看到一些新鮮事物,幼兒會感到好奇,會發問,會議論。我就抓住這樣的時機,教幼兒學習一些新詞匯、句子。如:幼兒看到樹葉飄落這一情景,立即議論起來。我就及時引導幼兒說:“樹葉從哪里飄下來的呀?”“象什么在飛呀?”幼兒就學會了說:“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像蝴蝶在飛”同時也理解了飄落的意思。

六、注意家園共育,做好個別指導工作。

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父母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對幼兒的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首先要求家長在家里能用普通話交談,養成孩子講普通話的好習慣。

其次,我們要求家長能初步養成幼兒睡前聽文學作品的習慣。因為心理實驗證明:默誦后的睡眠有利于記憶,可增強記憶的牢度,減少遺忘量。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是藝術語言,也是幼兒的語言樣本,這些樣本可以被幼兒記憶或模仿,為幼兒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內容提高普通話水平奠定基礎。所以家長能在幼兒睡前讓幼兒聽文學作品,對幼兒的普通話水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再次,我們與喻戩和夏夢源小朋友的家長個別交流,要求他們在家里不要講老家方言,而要用普通話與孩子說話,創造良好的學習普通話的氛圍。漸漸的,他諒能逐漸聽懂老師的話并能用普通話和老師同伴交流了。

所有的這些措施收到了可喜的成效,聽著孩子們日漸流利的普通話,看著孩子們詞匯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普通話能力較差的幼兒有了長足的進步,讓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讓我們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孩子們的普通話越說越好。

篇2:提升農村小學生普通話水平

淺論如何提升農村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瓊海市長坡鎮歐村小學王小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各民族的融合,普通話成為重要的語言交流工具。推廣規范的普通話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標準的普通話不僅是人綜合素養的體現,更能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維的發展。可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著普通話不規范這現象,學生在用普通話表達時,習慣夾雜著方言和土語,尤其在農村小學,這現象尤為嚴重!為什么學生說不好普通話,又如何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普通話發音呢?下面我將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談談自己的心得。

關鍵詞:小學;環境;訓練方法

一、現狀分析

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有十八名,能正確流利說好普通話的不到二分之一。農村的學生極少接觸到普通話,而海南話又屬于閩南語系,和北方語系的普通話發音相差甚遠,經常是平翹舌音不分,對“Z、C、S”和“ZH、CH、SH”的發音讀不準,把“是的”說成“四的”,區分不清送氣與非送氣音,混淆“K、H”,把“科學”念成“喝學”,對輕聲把握不準……方言不僅是學生之間重要的交流工具,甚至還體現在課堂和習作中,曾經就有同學在作文中把“三哥”寫成“哥三”。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環境制約

農村的小孩由于父母雖然支持子女學好普通話,但是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較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語音訓練,普通話表達水平有限,所以他們對子女普通話的學習愛能莫助,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學習上。殊不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度過的,家長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制約著孩子的普通話學習。在我們學校,還有不少學生是留守兒童,祖輩只能照顧他們的生活,對他們的學習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很少去關心孩子學習普通話的事情。

2.社會環境制約

在農村,由于大家都是當地人,普遍習慣使用方言溝通,不像在城市,人員來自全國各地,普通話是必須的語言交流工具。農村學生在學校勉強習得普通話,可到社會上,沒有普通話交流的環境,在日常會話中,使用方言遠比普通話方便,有時候跟左鄰右舍說普通話還會引起非議。因此,大量方言的使用,使得語言變得極其不規范,不少學生還習慣把方言直接翻譯成普通話運用到日常的溝通與寫作中,比如在寫到“學校在修新教學樓“,學生會寫成”學校教學樓在做新的“,把“今天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寫成”今天我自己守家”……

3.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農村小學,老教師占大多數,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當中有不少老師是民辦教師轉正,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普通話訓練,即使接受過培訓,也極其不規范。有些正規師范專業畢業的老師,由于日常交際的范圍有限,平時也幾乎都是用方言跟家長與身邊的人交流,普通話逐步被方言通話,雖然有規定教師得用普通話上課,可仍有些教師不會發輕聲與兒化音,前后鼻音混淆,有的不會讀變調音,甚至還有部分教師用普通話上課時夾雜著方言,大部分老教師是發音不到位,不標準的。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又是最強的,老師的普通話口頭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與掌握。教師普通話教育水平低下,學生習得普通話具有其他的色彩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