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指導初入園小班幼兒進行早期閱讀幾點感悟
總結:指導初入園小班幼兒進行早期閱讀的幾點感悟
本學期,我又接手剛從家庭走向集體的小班孩子,由于我們木瀆處于城鄉結合地帶,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在早期閱讀方面,與上海、北京或蘇州市區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這方面能力明顯低下。記得剛開學時,我們要求家長為孩子帶一本寶寶最喜歡的圖書園時,竟然有少部分孩子之前從沒有專門的低幼書籍;在班級書架上為孩子們準備的一些書籍,也沒過幾天就被撕得面目全非……種種跡象都讓我產生了對小班初期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的強烈欲望。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知道,讓年幼的孩子進行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并不在于讓他們在閱讀中學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一些與閱讀有關的準備技能,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興趣與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今后的正式閱讀。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小班上學期中指導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幾點實踐體會:
一、結合圖書,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使幼兒在傾聽中逐漸產生早期閱讀的興趣。
老師們普遍反應,小班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自己講故事,其實這也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我們知道,他們在聽的同時也是積累詞匯、豐富語句的過程,為今后的“講”作準備。因此,從一開學還有孩子哭鬧之時起,我就從結合圖書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著手,使幼兒在傾聽中逐漸產生早期閱讀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堅持每天都能利用餐前餐后或放學前的一段時間,結合班中現有圖書,如《娃娃畫報》、《幼兒智力世界》、《幼兒園》等,給他們講述其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在講述的時候,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聽并仔細看,另一方面,我在講述故事時注重示范正確的閱讀技能,如先和孩子一起觀察封面,用手指指著封面上的字把書的題目念一念,引導幼兒說說封面上有什么圖案;再在幼兒的關注下翻到目錄頁,給幼兒介紹書里有些什么內容,最后在征得幼兒的同意下,翻到要講述的一頁,給幼兒講述。每次講的時間不長,講完后我都對孩子們提出一個小要求:我把這個故事(或某張圖片)放在我們的書架上,以后看誰能自己找到它,并且也來學著老師的樣子講一講呢?這樣的活動日復一日的進行,當有的孩子第一個吃完點心找到老師當天講述的圖書時,臉上不由樂開了花,然后也有模有樣的模仿老師的樣子邊翻邊講起來。時間一久,隨著老師講述內容的增多,他們選擇的圖書也在增多,課間飯后主動翻閱圖書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早期閱讀的初淺興趣也一點點的被激發出來了。
二、通過集體早期閱讀活動,引導幼兒逐漸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
在孩子們自主取閱圖書時,我們時常會看到有的孩子書是倒看的,并且似乎很投入的樣子,嘴巴還在煞有介事的一邊講述呢;有的孩子翻書時幾頁一翻,或者從后往前、或者忽前忽后顯得很無序;而有的孩子翻書則是用手掌抓翻,不會用兩個手指配合著用精細動作翻閱,使頁面弄得皺巴巴的;有的孩子會拿書卻不會放圖書,往往是把封底朝上隨手一擺……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我們經常結合課程需要,保證每周一次的集體閱讀活動,引導并幫助部分幼兒學習從前到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仔細觀察講述的方法,從而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同時也關注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如安靜講述、有序整齊取放圖書等。
在集體早期閱讀活動中,我們注重設計開放、有趣的問題,引導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細致觀察、大膽想象,并敢于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豐富與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集體閱讀“番茄紅了”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逐一討論:畫面上是什么水果?番茄和蘋果有什么不一樣呢?再引導幼兒左右兩幅圖片對比觀察:兩個番茄有什么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一個是綠色一個是紅色的)人們采番茄時會采什么顏色的番茄呢?從而也自然引導幼兒在看書時先看左邊再看右邊的習慣。另外,結合書中的文字特點,為引導孩子認識紅色,整首兒歌中的紅色的“紅”字還把字體色彩也變成紅色。因此,我還引導孩子在活動中進行找字的游戲:找找紅色的“紅”字在哪里?這樣無疑也激發了孩子對文字的認讀興趣。
當然,對孩子早期閱讀技能與習慣的培養,不是靠僅限的幾次集體早期閱讀活動就能完成的。良好閱讀技能與習慣的養成,貴在教師與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引導與教育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兒閱讀中隨時關注孩子們的閱讀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鼓勵和指導,久而久之,才能促進幼兒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
三、通過指導親子閱讀活動,培養幼兒從單純聽到參與閱讀講述的興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班中幼兒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長對孩子早期閱讀的關注程度有了一定了解。據初步統計,在上幼兒園之前,就能有意識和孩子經常共同進行親子閱讀的僅有一人,其他孩子的爸爸或媽媽都是偶爾和孩子講述故事,而且大都照本宣讀,方式單一,并且家長只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傾聽者。其實,我們深知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同時家長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伙伴。因此,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培養幼兒的早期閱讀能力,是我們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途徑。
了解到這些現狀后,我首先利用家長開放活動的機會,專門抽一段時間和家長們談論孩子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其重要性已不必再說,我們著重談論了在親子閱讀中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從單純聽到參與閱讀講述的興趣激發問題。并請班中堅持親子閱讀已經有一年多時間的楊心宇爸爸現身說法,介紹他每天陪女兒閱讀的一些方法,包括問題的設計和對女兒閱讀技能的指導等經驗等。結合現場,我還以圖書“誰在敲大鼓”為例,更深入更實際的作了詳細的實例指導,給家長在親子閱讀中的互動提問以及隨機語言指導作了示范,使家長獲益匪淺。在家長會過后的時間里,我還不定期的和個別家長交流,鼓勵他們堅持每天陪孩子閱讀。同時,我還利用家校通等途徑,給家長提供親子閱讀的多種指導方法,使家長不斷更新理念,積極的從讓孩子單純的看書聽故事到能自主設計簡單有效的問題來引導自己的孩子參與閱讀講述活動。后來,隨著課程中“講故事高手“的活動展開,更進一步地把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指導活動推向了高潮。
四、創設溫馨的閱讀環境,書的品種與數量隨幼兒閱讀需求而增多,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激發幼兒快樂閱讀的情緒,因此,本學期我在班級的閱讀區域中投放了相當多的精力。首先在環境設置上,我選擇了一塊相對固定、相對安靜的區域,并在地上鋪了色彩鮮艷的地墊,使閱讀區域在色彩上、空間上給人感覺很溫馨。其次,在書架、書盒的設置中,我選擇了質地很硬的男士襯衫盒子,十幾個盒子敞開平鋪在櫥上,每個盒子只放3――5本小書;墻上還用卡紙制作了色彩鮮艷的大小不等的立體書架;同時在靠墻邊還有家長為我們精心制作的雙層立體書架。這樣即滿足了幼兒不同取放圖書的愛好,也為幼兒選擇和取放圖書提供了方便,避免了以往取放圖書時擁擠并把書弄得亂七八糟的情形,使閱讀區域始終保持安靜與整潔有序。
在我們班級的閱讀區域中,書的品種和數量是隨幼兒閱讀需求而不斷增多的。在剛開學時,孩子們在家長配合下帶來的大多是一些撕不壞的果蔬書、數字書、小故事書等。家長活動過后,孩子們紛紛自發地從家中又帶來了一批新書,在課余飯后,他們不僅僅選擇老師講述過的圖書,還能選擇家中新帶的圖書進行閱讀。自“故事啊故事”單元中,我們組織了“好看的小書”這個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了解了幼兒常見圖書的品種后,孩子們對更多種類的圖書感興趣了,隔三差五有孩子為我們帶來不同的小書,不斷為我們的閱讀區域注入新的資源,同時,我們也由原來的每天教師看圖書講故事變為幼兒介紹自己的小圖書。現在,我們班級的孩子一有空就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自主閱讀了,閱讀的技能、閱讀的興趣正處于飛速提高階段。我相信,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朝著目標有計劃的組織與引導,孩子們的早期閱讀水平定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的!
篇2:小學閱讀論文巧妙地讓孩子愛上早期閱讀
小學閱讀論文巧妙地讓孩子愛上早期閱讀
臨澤縣東柳小學宋菊玲
面對這個日新月異、多元價值并存的時代,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近年來,兒童閱讀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范圍內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重視。早期閱讀是培養孩子對圖書的喜愛與興趣,是把書、把閱讀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她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一旦孩子和書、閱讀交上朋友,不僅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促進其思維的發展,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如何喚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愛上早期閱讀呢?是我在教學中一直嘗試探索的問題。通過在實踐中多年摸索,我覺得運用“巧”法可以讓孩子愛上早期閱讀。
一、巧選材
選擇好的材料是讓孩子愛上早期閱讀的基礎。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易于幼兒理解的閱讀材料,適宜的閱讀材料可以使幼兒把閱讀活動和良好的情緒體驗聯系在一起,在閱讀過程中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他們逐步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他們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使之終生受益。
首先選擇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幼兒的經驗和需要,易于被幼兒理解。幼兒最感興趣的是與自己的真實生活或想象世界密切相關的人、事、物。如果故事中講的就是幼兒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或是他們經常喜歡想象的情形,幼兒就容易理解、產生共鳴,也更愿意去讀。如故事《三只蝴蝶》、兒歌《小手真能干》等。
其次,所選內容要有幽默的語言、想象豐富的情節和精彩的結尾。即使是幼兒熟悉和喜歡的主題,如果語言過于平淡,情節沒有起伏,結尾毫無意外,這樣的故事也很難引起幼兒興趣;能夠反映幼兒情趣、想象豐富的故事情節最能打動幼兒,吸引他們反復閱讀。如經典故事《小紅帽》,《七只小羊》等。
二、巧用法
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形式是讓孩子愛上早期閱讀的途徑:
(1)、圖文互譯法
早期閱讀活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規律。在閱讀的初期,應讓幼兒了解美術符號與文字符號的對應關系。在這一階段,我一般運用單面單幅畫面的圖書,如《嬰兒畫報》,畫面色彩鮮艷、形象可愛,有較強的吸引力,與圖片對應的旁邊有內容簡潔、字體較大的文字說明,我先讓孩子觀察圖片,引導孩子把握畫面內容,并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而當孩子會講述圖畫故事后,又會積極地認讀文字故事,明白了圖畫符號與文字符號的對應關系,并逐步習得完整、連貫、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
(2)、制造懸念法
我在講述圖書故事時,常把重點問題拋給孩子,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例如《三顆星星》的故事,首先提問:“你們看見過星星嗎?見過紅、黃、綠不同顏色星星嗎?”孩子可能會說:“我見過,我見過。”這時再問:“可馬路上的車怎么會聽星星的指揮呢?”幼兒一聽,馬上會被這個懸念吸引,促使他們積極地閱讀,以尋求答案。
(3)、游戲鞏固法
《綱要》指出: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閱讀活動要以幼兒興趣為前提,以游戲為手段,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每次閱讀活動結束后,我繼續為幼兒創造多種活動情境或條件,例如:提供表演的頭飾、道具,提供繪畫的紙筆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材料進行游戲。
(4)、自我感悟法
在閱讀活動之前,先講故事,使孩子對整個故事情節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在腦中形成一幅幅相關畫面的表象,然后提供圖書進行閱讀,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感受獲得閱讀的經驗。
篇3:幼兒教育筆記:早期閱讀一個關鍵是識字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幼兒教育筆記:早期閱讀的一個關鍵是識字
我園在特色創建中,把珠心算和幼兒英語,打擊樂已經常態化了,這些活動在大班/學前班,乃至全園開展得有聲有色。小朋友們學得有滋有味,落到了實惠,受到家長的一致認可和贊賞。
繼去年園本自發探討的早期閱讀,今年又推出了蒙氏分級閱讀試點。這個試點班在全園召集志愿者,從小班到學前班,共有31人自愿參與。
早期閱讀可以在讀書的起點上給孩子以啟迪,不是老師用“填鴨”的方式讓幼兒“死讀書”,而是給孩子一個拐杖,讓他們逐漸自己看書。靜心――翻書――看圖――想象――理解――表達:這就是早期閱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幼兒對讀書的興趣/愛好/習慣,從而走入書的世界。
有人問:“這樣是不是拔高了,有些小學化/大人化的傾向?其實不是這樣的。幼兒從說話的那天起,已經會用母語表達意思了。我們的早期閱讀只是把他們熟悉的語言用文字的方式向他們展示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識字是一個關鍵。幼兒在兩歲半以前,認識的人而且能叫出人的名字、辨別物體那么多,那么豐富,可以辨別的食物也那么多,那是家長每天都在教的結果。比如,認識家庭成員,鄰居好友,給他們打招呼,認識家具,知道哪種家具是干什么用的,認識食物,知道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識字也一樣,知道那個字讀什么。這不過是從實物到符號的一個轉化過程,識字應該很簡單。
我也實驗了一下。上個星期在我們班教授了十個字:以/小/大家/月/朋友/上/下/跳,并把這些字又合成詞語:小朋友,大家跳,這樣一來,班上34個小朋友中,有30個全部認識了這些字,興意盎然,跳起來爭著當小老師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當然,萬奶奶是每人親了又親,還抱著他們飛飛機呢!那個熱鬧的場面有照片為證。
饒瑞琪三歲零三個月了,他很快就認識了這些字,一放學馬上向媽媽展示,迫不及待想讓媽媽表揚一下自己,還有屈子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