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培養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總結: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剛剛脫離父母家人的懷抱,開始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首要的一步就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接受考驗:自己吃飯、自己入廁等等,讓父母很不放心,其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吃得飽嗎?老師有沒有給自己的寶寶喂飯?而教師面臨的是:孩子各種不良的進餐姿勢,或挑食偏食,或坐等喂飯,或不會咀嚼吞咽等現象。面對一群的孩子,教師要一個一個幫助他們是很困難的,可是,又不能不管任其自流。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為了讓孩子養良成好的生活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培養小班幼兒的良好進餐習慣。有研究表明,幼兒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將使他們受益終身。因此,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地培養幼兒這方面的習慣迫在眉睫!經過一個學年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一些方法和大家共享。
一、取得家長的支持是首要前提
我們都知道,教育首先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幼兒的成長更多的是受到家庭教養方式和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中我們得知,幼兒在家有不良進餐行為(邊玩邊吃飯、挑食、咀嚼和吞咽差、含飯等)的,占班級總人數的82%,這些不良進餐行為習慣的養成直接與家長的教養方式和態度有關,從調查中了解到,大多是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而想盡法子哄孩子吃飯、祖輩對孫子孫女的嬌慣或家長沒有教養方面的認識而聽任之等因素造成。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良好進餐習慣,這個任務最終必須要落實到家長身上。如果幼兒園單方面對幼兒進行進餐習慣的培養,而忽視了家長和家庭教育的作用,那么最終還是“事倍功半”,對孩子的培養談不上成功,反而造成幼兒的兩面性。因此,取得家長對我們教育的支持是首要的前提。
那么,如何能取得家長的支持呢?從發現孩子們進餐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之后,我們采取了家訪、調查、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了解當前班級幼兒在進餐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白“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的重要性,知道“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的道理,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和態度。在家長會上,讓家長們了解我們班級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以及具體的措施,和家長達成家園合作的共識,為孩子們鋪開了一條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的大道。
其次,通過家園欄、微信群和發紙條等形式,作為家園互動的平臺,定期發一些家長關注的內容、需要配合的事項等等,如一周幼兒進餐情況登記、飲食方面的教育內容、需要加強的進餐行為培養內容……讓家長知道幼兒園老師做了什么?怎么做?這樣,家長的教養步伐就能跟我們同步走,實現家園同步的目的。
二、多途徑開展教育活動是有效舉措
要糾正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我認為,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的?要怎么做才是正確的?為什么要這樣做?才能把原來不良的認知給“扳過來“。因此,我把進餐習慣分為進餐行為習慣和飲食習慣,其中進餐行為習慣涉及到衛生習慣和餐桌禮儀,例如在進餐時不到處走動、不用手抓飯菜、不亂撒飯粒、不敲打餐具等,我針對這兩部分內容,從多方面、多途徑實施教育活動和培養措施。
(一)進餐行為習慣的培養
1.依托動畫影像與實踐結合的辦法,學習正確的進餐行為。
針對班級孩子的具體情況,我以集體生活為標準,把正確的進餐行為定位在“餐前正確洗手,會安靜等待;能正確使用餐具,在進餐過程中不讓餐具碰撞發出過大的響聲;進餐時能從一而終地坐在自己位置上用餐,左手扶住碗右手拿飯勺;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潔,進餐時不喧嘩、用餐后餐具放置在指定的地方”。
對餐前盥洗要求,我們設計了洗手步驟圖,通過多媒體展示臺的播放和講解示范,編成兒歌讓幼兒模仿,并將步驟圖張貼在衛生間洗手臺前,并持續一段時間對幼兒的盥洗加強監督、觀察和糾正,正確的引導和長期堅持的培養使幼兒養成了餐前洗手的好習慣。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傾聽能力、注意力比較弱,愛模仿,形象思維占優勢。針對這些年齡特點,利用動畫視頻進行影響能收到不錯的效果。我在網上下載或影像店里找一些關于兒童如何正確進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動畫視頻資料,比如巧虎生活習慣之《吃飯時我不玩》《自己吃飯香噴噴》等,選擇幼兒園餐前準備的時段,播放給幼兒看,看后引導幼兒進行徒手模仿,在接下來的進餐過程中,他們還能進行實際練習,并且出現不良的行為也只要稍稍提醒一下,他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為了鞏固幼兒正確的用餐禮儀,我們還會配合一些兒歌提示幼兒,比如兒歌《餐桌前》、《吃飯歌》、《吃飯坐坐好》等。當然,很多行為習慣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它必須要通過反復練習和長期堅持才能形成,要充分利用幼兒園一餐兩點的時段對幼兒的進餐行為進行培養。在這些禮儀的培養過程中,我們采用逐步完善、個別糾正的辦法。除了語言的提示,也會用相機把他們的不當行為拍下來,利用談話時間,與孩子們邊看照片邊討論:他們做得對嗎?哪里做得不好?也可以讓照片中的孩子自己指出錯誤的地方,從而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每當老師拿起相機,他們就明白自己又有地方做錯了,長期堅持下來,幼兒樹立起正確用餐的意識。
2.言語的鼓勵和行為的練習,提高咀嚼和吞咽能力。
班級有一小部分幼兒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差,常常嘴里食物嚼著嚼著就打渣無法吞咽,因此造成每天吃得少,吸收的營養也不足。據了解這是由于家長給幼兒吃的食物過于精細或長期邊吃邊玩,食物含在嘴里不用牙齒咀嚼造成。對此,我們老師不能操之過急,首先要鼓勵他們學習用牙齒咀嚼,通過故事,比如《恐龍的牙齒》《小牛和小魚比牙齒》《老鼠公主長了長牙》等,讓他們知道牙齒的作用,知道要用牙齒咀嚼食物幫助消化。其次,教師要在孩子進餐時,教給他們一些方法,比如碰到容易打渣的食物時,鼓勵他們一點一點進食,用牙齒咬碎之后再嘗試吞咽,這樣的食物一次給量不宜過多,以他們能吃完的份量為主。當他們的咀嚼能力和吞咽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逐步加量。另外,請求家長的協助,在家除了使用以上老師的方法,讓孩子吃一些能增強咀嚼肌的食物,比如花生、QQ糖、蘋果等,在長期練習咀嚼后,孩子們的咀嚼能力會增強,一些不良習性也隨之得到糾正。
(二)飲食行為習慣的改善
飲食習慣直接關系到孩子身體的生長發育。最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就是挑食,據家長問卷調查統計,班級里會挑食的幼兒占班級總人數的67%,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
1.在生活中體驗,激發珍惜糧食的意識。
安排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到田間地頭或農家樂參加勞動體驗活動:拔蘿卜、摘豆莢、種青菜、幫農民種莊稼等等;參觀廚房,了解廚房阿姨的辛勤勞動;參與家庭幫廚,幫大人揀菜、摘菜、洗菜等,讓幼兒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珍惜糧食,愛吃蔬菜、水果。
2.開展主題教學,改善挑食的毛病。
據調查統計,幼兒普遍不愛吃的食物有蘿卜、青菜、香菇、西紅柿、蛋、蝦米等。我們就針對這些食物開展了題為“樣樣東西都要吃”的主題系列活動,把這些蔬菜、食物進行分類,如“吃根的蔬菜”“吃果的蔬菜”“吃葉的蔬菜”“小蝦米營養高”等,運用實物認知、多媒體或課件展示其生長過程,再通過有關故事如《多吃青菜漂漂亮》、《吃放不吃蔬菜為啥不好》《挑食的小貝貝》等,進一步讓幼兒懂得一些營養知識,增加他們對糧食蔬菜的認識,鼓勵幼兒大膽品嘗各種食物,從而達到逐步改善幼兒挑食的毛病。
3.參加實踐勞動,激發幼兒對食物的興趣。
為了讓孩子不挑食,我們會開辦勞動實踐課,比如全班幼兒一起動手制作水果沙拉,讓他們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在濃厚的氛圍之下,同伴之間互相品嘗各種蔬菜水果。另外,發動家長在家里邀請孩子一起參加食物制作,將孩子不愛吃的蔬菜或肉、蛋等少量加入食材中,比如包水餃或包子、制作蔬菜水果沙拉、做壽司等,幼兒對自己參與制作的食物會特別有興趣,多少都會品嘗自己做的食品。當親子盡情享受勞動成果的同時,家長要肯定孩子的不挑食,孩子們在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中接受了教育。
三、尊重個體差異,教育講究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因此,在改善幼兒進餐行為方面,不能一概要求全體幼兒要達到統一標準,教師要善于發現特殊的孩子,區別對待,講究策略。在幼兒進餐前,教師可以適當誘導,調動幼兒的食欲,如:教師表現出很想和幼兒分享食物的樣子,或夸大食物的色香味,或介紹菜品名稱、特色等。對進餐慢的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循循善誘;對進食量少的幼兒,教師分餐時不宜分太多,以孩子能吃完的量為止,讓他們淺嘗即止,體驗成功,等孩子飯量增大后再逐漸加量;對有進步的幼兒,要及時鼓勵,鞏固保持。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小結: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
小結: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在平時與家長的溝通中,有好多家長問到:“我家的孩子吃飯怎么樣?”“今天吃什么?”“我家皮皮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沒有?”等,一此類的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現在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但目前有很多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注重智力開發,吃得“好”,而忽視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現在的許多幼兒就形成了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時間長了,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發各種營養不良癥狀,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我班的幼兒一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立能力弱,依賴性強,脾氣倔強,多數幼兒在家還需成人喂,有的甚至是追著喂,哄著吃,甚至打罵等等,更別提良好習慣的培養了。因此我準備了以下幾條解決策略:
一、穿插語言游戲的方法讓幼兒習慣餐前洗手。
比如我準備了很多洗手的小兒歌,如“自來水,清又清。小朋友,講衛生。伸出
手洗一洗,看誰洗的最干凈。這樣幼兒對餐前洗手的充滿了興趣。
二、設計多姿多彩的活動,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常規。
在餐前準備的時候我會準備很多有關于小朋友挑食的小故事,比如說主人公圖圖不吃蔬菜臉開始變得又黃又黑,將孩子在平時看的動畫片的主人公引用到生活談話故事里,讓幼兒覺得親切真實。
三、餐前介紹菜譜,引發幼兒食欲。
為此我畫了很多的蔬菜卡通形象,以手偶的形式展示,蔬菜卡通形象自我介紹,介紹自身很多的營養成分,讓孩子即了解了知識有增加了對今天的菜肴的好奇心理。
四、激勵嚴重偏食的幼兒,激發幼兒進餐自覺性。
但對于一些偏食現象嚴重的幼兒采用鼓勵的方式,并且循序漸進,今天多吃一口菜,明天多吃兩口菜,再過幾天吃一半的菜,這樣又沒把孩子逼的很近,讓幼兒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并且鼓勵偏食嚴重的幼兒來當小老師,榜樣法鼓勵幼兒積極用餐。
四、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多與家長溝通是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重要一點,我班的孩子一般都是父母比較寵愛,自理能力比較差,很多幼兒在家用餐時還需要家長來喂飯,這一點我們與家長要求讓孩子自己盡量自己用餐,鍛煉孩子的自主性。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用餐習慣培養,總體來說我班的孩子還是做的很棒的,經常能聽到吃飯時候一些孩子小聲的督促聲音“老師說了吃這個會變白的”我們老師和家長也是暗暗自喜。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