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2024-08-01 閱讀 6646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淺談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1.提問――保持幼兒觀察興趣的手段。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后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著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愿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2.鼓勵――保護幼兒觀察興趣的抓手。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后,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回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說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3.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興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二、教會觀察方法,培養幼兒善于觀察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1.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說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說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2.學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觀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3.學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征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著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鴨,游走了2只小鴨,河里還剩幾只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三、創造各種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后,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欲望,他們急于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說說。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后,我總是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著眼于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著力于觀察方法的指導,著重于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培養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

如何培養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

陵水縣文羅初級中學吳女元

觀察是指人對周圍事物或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和確定它們的性質和關系的一種心理現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即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學關系式、命題、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進行的察看。

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筆者以為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濃厚的觀察興趣

學習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內在的動機比外驅力更活躍、更持久,更具有主動性,而興趣則是內在學習動機的集中體現。激發學生對觀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采用許多方法:

以美引趣。學生對美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向往。數學具有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方面。數學圖形所展現的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所體現的簡單統一的內在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所呈現的對稱美、數學思想所表現的奇異美的原則,充分利用數學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發掘數學中的美,就能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

二、培養學生善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后進生的觀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們的老師就要有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去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獲的知識,以至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這樣使學生體會觀察而帶來的收獲與興奮,就自覺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

三、培養自主探索能力,進而培養善觀察能力

現在,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造成課堂教學的“熱火朝天”。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有的問題很簡單,思維含量低,學生不用動腦就能回答;有的問題教師提的很有價值,問題提出后怕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時間,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時干脆來一個自問自答,問題的利用價值降低;另一種傾向是一節課總是學生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滿腦子的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這樣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時扼殺了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

四、鼓勵合作交流,發現觀察能力

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變革,由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等多種教學的自制形式。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以次來達成教學目標。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標的意義,才能使合作順利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每次合作學習,教師大致應明確提出合作的目標和合作的要求。這樣,學生也能發現自己的觀察能力。

篇3: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1.提問――保持幼兒觀察興趣的手段。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后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著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愿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2.鼓勵――保護幼兒觀察興趣的抓手。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后,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回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說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3.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興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二、教會觀察方法,培養幼兒善于觀察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1.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說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說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2.學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觀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3.學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征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著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鴨,游走了2只小鴨,河里還剩幾只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三、創造各種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后,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欲望,他們急于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說說。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后,我總是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著眼于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著力于觀察方法的指導,著重于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