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班級常規培養心得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班級常規培養心得
新學期,新氣象,幼兒經過一個長長的假期,生活習慣有所改變。所以班級常規也是我們幼兒園開學第一個星期的重點工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常規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們老師的替換率比較高,每個學期都要換一個老師,對于新老師來說常規管理比較吃力,特別是剛開學前兩個星期,孩子的要從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適應幼兒園,這也要時間培養。我們這個學期新增了3個小朋友,全班一共是39孩子。教室又搬在一樓,所以在管理孩子的生活習慣上要比以前吃力,都要時刻叮囑時刻看著他們,特別是有幾個比較跳的的孩子,如果不看著他一下子他就會跑出去了。經過一個星期的觀察,結合班級情況,我們班的孩子在就餐常規上比以前差,因為進入大班后孩子都是用筷子吃飯,所以吃飯時桌面地面都是飯菜。還有就餐時也有些孩子話特別多,所以老師都要時時提示時時看著。
不僅是孩子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著孩子,所以我們老師也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的面前要做一個好的表率。而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是個漫長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們班上老師要要求一致,統一意見,共同抓好班級常規工作。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小結:建立良好班級常規之我見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小結: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之我見
班級規則又稱班級常規,是指幼兒在幼兒園進行各種活動時要遵循的某種秩序,包括教育常規和行為常規,其中行為常規又包括幼兒一日活動作息制度、幼兒行為規范、值日生制度、活動區規則等。常規教育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在園的生活質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常規是做一個健康、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保證幼兒園各項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它可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激發幼兒良好的情緒,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生活及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增強行為的目的性、意識性,發展自律能力,學習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形成。它對于班級保教秩序和幼兒發展自身,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然而,目前在我們的幼兒園當中,有那么一些常規培養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有的教師屬于自由放任型的,較多地考慮如何讓幼兒“活”起來,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由活動,卻忽視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的要求,結果滋長了幼兒自由散漫的習性;有的教師屬于嚴格型的,對幼兒行為進行嚴格控制,不允許孩子這樣那樣,要求孩子必須是“我說你做”,對違反常規的幼兒進行懲罰,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有的教師因為過分強調常規,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導致真正的教育活動時間所剩無幾。還有那些剛走上幼教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她們往往不知如何建立良好常規,經常出現狀況如:老師只管自己上課,孩子們有的說話、有的走動、有的坐在位子上發呆;午睡時,好多孩子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入睡,有的甚至沒睡。
從教二十多年的我,深知常規教育既是幼兒從家庭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必修課”,也是教師做好課堂管理的“基本功”。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從一開始,他們就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制約,他們必須學會遵守規則的約束。一個班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教師在組織各環節活動中會因分散精力去維持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幼兒也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常規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應從小班幼兒抓起,從幼兒第一天入園抓起。下面我來談談一下幾點有效的方法:
一、常規培養應從入園時開始。
當孩子離開家庭進入陌生環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這時告訴他們“做什么,怎樣做”,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并且第―次的印象會成為良好習慣的開端。因此,我們著眼于老師教幼兒學,把常規教育于豐富有趣的生活內容之中,有序、有趣的內容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服從常規要求。比如:用短小的兒歌、游戲、音樂等多種手段來教孩子如何上課、吃飯、午睡、排隊等,不厭其煩地采取多種形式,示范并結合具體講解指導,通過游戲進行練習,讓幼兒理解并執行一日活動各環節的轉換指令,養成好習慣,做到進出活動室慢慢走、不奔跑、不互相追逐;見到老師會問好,與教師一起收拾玩具,與同伴愉快地游戲等等。每一項規則,一點一滴,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邊教邊幫到逐步學會獨立完成。
二、給與充分的、反復實踐的機會。
充分的、不斷反復的實踐是建立良好班級常規的關鍵。生活在集體中的孩子,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所組成。其中包括飲食、睡眠、盥洗、游戲、學習和交往等內容,從而獲得“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該如何做,不該如何做”的認知、體驗和經驗,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確的行為方式,并在反復的實踐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班級常規。特別是小班的孩子,教師應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練習的機會無論在態度上還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要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煩、太慢,不如自己做來得快、省事”的想法,不自覺地剝奪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機會。
三、隨機教育,鞏固養成。
在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過程中,是老師向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最經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實際效果的―個途徑,從而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隨機教育。每次讓小班的孩子在戶外集合時,孩子們總是我行我素,而且慢吞吞的,甚至不聽老師的口令。這時我們就利用“紅綠燈”的游戲,讓孩子們看著老師手里的紅綠燈,來駕駛自己的小汽車來排隊集合。(小汽車笛笛笛,紅燈亮了,停下來,綠燈亮了,向前開)同時還可以變換角色,如:小飛機(我的飛機就要開,嗚嗚嗚嗚,飛到隊伍快集合,快快快,小鯉魚游啊游,快快游到媽媽旁,快快快),這樣孩子們既能聽清老師的口令,又能又快又好地排好隊伍。在組織幼兒進餐,除了要讓孩子們在整潔、安靜、愉快的環境中吃飽、吃好,同時注意培養幼兒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進餐習慣和獨立進餐能力,例如:“今天菜多香啊!綠綠的青菜和紅紅的胡蘿卜是小兔最愛吃的,還有香香的魚是小貓最愛吃的。我們小朋友呢?”、“什么都要吃!”還向幼兒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又如教育幼兒節約用水,我們向幼兒講述了《水龍頭》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說說怎樣節約用水。活動后,班級中每位小朋友都很自覺,每次洗手把水龍頭擰得緊緊的。同樣,在入廁,飲水、午睡乃至自由活動的前前后后,幼兒之間是否友愛是否講文明禮貌,對公物是否愛護,對成人勞動是否尊重等,教師都可以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
我們經常說:“孩子們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習慣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外,主要還在于家里家長在家沒有制定嚴格的規范。在幼兒園,孩子們為什么能夠形成不挑食、準時睡覺等好的行為習慣,原因就在于幼兒園有嚴格的規范,教育的一貫性。而在家里即使制定了一些規定,也由于父母嬌寵慣養,規定往往難以執行,而這些規定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所以,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園溝通,延續幼兒園的某些常規制度,家園配合、協調一致、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直到新習慣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要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制止和消除不良行為,對幼兒的行為規范要常抓不懈,當幼兒出現違反規范要求的行為時,教師和家長要及時提醒糾正。
五、建立有效信號機制。
我們在長期的常規培養實踐中以方便、統一、易實施為基礎,堅持使用多種信號機制,建立班級常規文化,主要有:1、口頭指令信號。通過口頭指令信號,直接告訴幼兒該做什么;2、鈴鼓信號。鈴鼓可以產生豐富的節奏變化,可快可慢,可輕可重,可敲可搖,在它的多種變化中,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師的嗓子,更可以達到培養幼兒多種良好習慣的目的;3、音樂信號。在幼兒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播放音樂,讓孩子在輕松、優美的音樂聲中產生愉悅、飽滿的情趣,并逐步知道聽到某一樂曲,就明白該干什么。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樂曲,享受音樂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接收特定的信號,形成良好的習慣;4、肢體語言信號。老師可使用自身的肢體,做出不同的動作,用肢體提醒幼兒,用眼睛與幼兒對話。如隊列訓練時,老師通過不同的手勢可以讓幼兒完成不同的動作。
六、發揮評比激勵作用
值日生是一個光榮的職務,是老師的小幫手。幼兒園的值日生活動總是受小朋友歡迎的。每次要當值日生時,他們都會自豪地向同伴和家長說:“今天我當值日生了!”當他們帶上值日生標志時,顯得尤為自豪。我們在常規教育中,抓住孩子的這個特點,充分發揮值日生的作用,開展輪流當值日生活動,讓值日生協助監督和管理。我們請的值日生是能遵守規則、又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小朋友。在當值日生的這一天,值日生不僅要管住自己,同時也要督促同伴遵守規則。如培養孩子良好入廁習慣時,我們請值日生看好,檢查小朋友是否擁擠,是否正確洗手,是否將水龍頭關緊等。餐后,為了培養幼兒主動漱口的習慣,我們請值日生檢查孩子是否都漱口了,提醒沒有漱口的孩子及時漱口,并讓孩子彎下腰輕輕放杯子。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在值日生的指導和督促下得以改進,良好的習慣也逐步形成。
同時,我們還在每周五進行“五角星找朋友”的評比活動,讓孩子們說說一周內發生各種好事或自己進步的事,比如:上課不開小差會舉手發言了,吃飯快了、不挑食了,能獨立午睡了,做操認真等等,誰進步了誰就能貼一個五角星以此獎勵。這個“五角星”在孩子們的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孩子們為了得到這個“五角星”,不好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消失。
最后,我要對大家說,常規培養是要從點滴開始,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進行。不怕煩,有耐心,教師應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規教育的度。只要我們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堅持常規培養,就一定能讓我們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總結:小議班級良好常規建立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總結:小議班級良好常規的建立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里所指的“規矩”、“方圓”就是指良好的常規和行為習慣。在幼
兒園中,一個班級常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
好,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分散精力去維持各環節的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在游
戲中幼兒也無法自主地玩各項游戲材料,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相反,一個班級常規好,能給孩子
一個井然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不斷的進步,同時也有利于老師開展教學活動。
所以,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良好常規的建立非常重要。下面,簡單談談我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幼兒良好
常規的一些做法。
一、民主、尊重、信任的師幼關系式常規建立的基礎。
新《綱要》關注師幼間的情感交流。綱要在“建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這一內容中也指出目前的師
幼關系的內容分布上表現較為明顯的是重規則性輕情感交流。教師對孩子的行為問題過于關注,而缺乏
與幼兒進行積極、有效的情感交流,從而使教師與幼兒的關系處于消極、被動的關系。而積極的師幼關
系能讓孩子的被動遵守規則行為變為自覺自愿的行為。親密的師幼關系的建立,會使孩子體驗到集體生
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有了感情基礎,就為我們的常規管理打下了基礎。
1.建立親密、和諧的師幼關系。
我常利用晨會、飯后、離園前等時間和孩子們閑話家常,在談話中增進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建
立親密、和諧的關系。在我一次次主動與孩子們談心,慢慢地變成一個個孩子圍著我說這說那,氣氛非
常融洽、溫馨。
記得在冬季某一天的飯后,陽光明媚,我聽從孩子們的建議:去大操場曬太陽。大家興高采烈的來
到操場上,找一處無風的地方,圍圈坐了下來。我們唱唱歌、講講故事,不知不覺中,圓圈越來越小,
最后好多孩子都坐到了我身邊,個別孩子甚至還為我捶背、捏肩膀。我從孩子們的動作、表情中讀懂了
他們的意思:老師,我喜歡你!我也通過微笑、摸摸他們的頭等細小的動作告訴他們:老師也很喜歡你
們!親密、和諧的師幼關系就這樣慢慢地形成了。
2.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在常規的培養方面,教師要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要相信孩子能自覺遵守規
則,讓孩子感受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從而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如在一次午睡中,已經過去15分鐘,但還有很多孩子在講話,更別談自己脫下衣褲、整理好、安靜
地入睡等常規了。遇到這樣一種狀況,我改變了以往的做法,如:不要講話了,快點做事情;看*X已
經睡好了,看誰也能跟他一樣;老師數到三,看誰的動作最快,能夠睡下去了……這次,我不再提醒他
們,我用的方式是“將他們一軍”,我說:“我們是大班孩子了,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都知道到午睡室
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現在,老師要到辦公室做件事情,我相信,等老師做好回來的時候,大家
肯定都已經安靜地睡好了!”說完我頭也不回地走了。(其實,我并沒回辦公室,只是在門外幼兒看不
見的地方,正在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我的話效果非常好,原本吵鬧的午睡室馬上變得鴉雀無聲,大家動
作迅速地脫好衣褲睡了下去。等到大家都睡好了,我慢慢地走了進去,孩子們個個臉上笑瞇瞇的,我馬
上用驚訝的語氣說:“哇!都睡好啦!你們真棒!真不愧是大班的小朋友!”在我的肯定中,孩子們得
意地睡了。我這次的方式就是運用了信任孩子們能自覺遵守規則的方式,讓孩子們對各自的行為進行自
我約束,效果還真好!
在信任孩子的同時,教師還應給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特別是在中大班幼兒常規的培養中,老師應
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老師來規定。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到了中、
大班,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如果老師一味的把成人對孩子的要求強加給他們,并不會
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能由于孩子所處的叛逆期還會出現更差的表現。所以,在培養孩子常規上,對待年
齡大一些的孩子教師可以發揮孩子的自主權,由他們來制定一些班里的常規要求。
如在飯后的自主閱讀中,許多孩子都喜歡到閱讀區閱讀,使得本來就不寬敞的閱讀區更擁擠了,有
些較調皮的孩子明知坐不下還非要擠進去,同伴間的矛盾就這樣一次次不斷地上演。雖然每次發現都及
時提醒、教育,但收效不佳。又一次飯后,哭聲又從閱讀區傳了出來,當聽到哭聲,我內心真的覺得很
無奈:怎么就那么不聽話呢!這次我將問題拋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來想辦法解決。沒想到孩子們的反
響還很熱烈:規定人數、先到的先進去、飯后只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閱讀……許多規則就自然建立起來
了。接下來的飯后,我只要提醒說:“你們自己定的是什么規則?”孩子們就很自覺地安*在自己座
位上看書了,一個老大難問題,在給孩子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后,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二、充實、有效的一日活動是常規培養的時機。
特級教師朱靜怡老師說過:“幼兒在園的一日就象是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一日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就
是一顆珍珠,教師要讓每一顆珍珠都閃亮發光。”因此,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培養幼兒良好常規
的時機。
1.趣味性強的學習活動。
很多教師在組織完某一個學習活動后都會有這樣的埋怨:孩子們坐不定,要求沒聽仔細,所以他們
都不會操作;總有孩子發出不該有的聲音,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傾聽;孩子們不積極害得我越上越沒勁…
…在這些埋怨的同時,教師怎么就不反思自己的活動設計得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需要呢?試問:在一堂
非常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會不仔細傾聽、會不認真操作、會玩椅子發出噪音影響同伴嗎?肯定不
會,孩子們在有趣的課堂教學中,肯定會聽清老師的要求、積極主動參與。所以,教師在抓課堂常規,
效果不顯著的時候就得反思自己教學活動的設計,因為在趣味性強的學習活動中,幼兒的各項常規表現
肯定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
2.有錯誤控制的游戲活動。
錯誤控制就是用一定的方法預防孩子的錯誤發生,讓孩子自主檢驗。在常規培養中也是一樣,有經驗的
老師就會預測孩子可能出現的結果,并預設好方法來避免錯誤的發生。
如區域活動中,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觸:每投放一種新游戲、新材料,孩子們都會簇擁在那兒,商量半天
都沒解決好,游戲常規就出現了問題。我在投放新游戲材料時,我們班的游戲常規仍井然有序。我就是
預測到了孩子們會出現的問題,通過游戲場地合理的劃分來避免擁擠進新游戲的現象發生。我一般會將
新材料投放在班級角落、場地不大的地方,并把相應數量的椅子擺放在里面。這么做的原因就是方便幼
兒找到座位坐下,沒坐到位置的幼兒也就知道人數已滿,不再擠在里面不出去了。
在趣味性強的學習活動中培養課堂常規;在有錯誤控制的游戲活動中培養游戲常規;在午睡、餐點中培
養生活常規……幼兒的各項常規就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得到了培養。
三、正面教育的手段是常規鞏固的策略。
幼兒畢竟還小,有太多因素會誘惑、干擾到他們,要讓幼兒時刻都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各項學習、游戲、
生活活動是不太可能的。愛與尊重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多用鼓勵表揚的方法進行正面引導
,幼兒更易接受規則。因此,“表揚、肯定”這一最平常但又最直接、最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不能不用
。通過教師的表揚,不僅能使受表演的幼兒鞏固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對其周圍孩子起到榜樣、示
范作用,讓受表揚孩子的良好表現影響周圍的孩子,帶動全班一起建立良好的常規。
另外,在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的同時,教師要有一顆平和、接納的心態,要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允許
個別孩子出錯。因為在一個集體中,往往有一些有個性的孩子。對這些幼兒來說,強硬的態度往往會造
成他們的逆反心理,教師一定要注意抓住幼兒的心理,用愛心去博得幼兒的信任,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進
行常規的訓練及培養。
幼兒各項良好常規的建立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想著一時半會兒、一天半個月就能
看到成效。常規培養要從點滴抓起,周而復始、循序漸進地進行。幼兒的各項行為方式在反復的實踐中
得到強化,進而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