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總結: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的智力技能,不僅需要思維能力,而且需要技能技巧,需要將思維能力表現于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中。在科學活動中能很好地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科學活動強調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價值,能讓幼兒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對新鮮事物不斷探究,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嘗試解決問題,更快地獲得新知,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那么在科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通過幾篇教學案例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積累經驗獲得新知
每個幼兒都會用自己的方式發現、了解世界,獲得經驗。我們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幼兒一個結果,而要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經驗,從而讓幼兒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在“有趣的水”主題中,我在科探區投放了“誰會在水中溶解”的實驗材料,有一次性水杯、水、鹽、糖、沙、奶粉、塑料袋、勺子等,孩子們進入科探區時,總是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把材料中最細的鹽倒入水中,不一會兒就得出了實驗結果―鹽溶于水,和自己的經驗很符;然后就嘗試把糖和奶粉倒入水中,可是發現沒有鹽溶解得速度快,于是便用勺子在水杯中搗了數分鐘,最后得出實驗結果―糖和奶粉同樣可以溶于水,不過速度慢了些;在前面兩個實驗成功后,他們又信心十足地開始第三個實驗:沙能不能溶于水呢?進行這個實驗時,開始他們將沙倒入水中,然后一點點加水,可是沙沒有一絲反應,所以只好用勺子又搗了幾下,可發現還是沒用,在情急之下,他們又在杯中加了半杯水,可是水中的沙竟無動于衷,急得小家伙們又只能在那睜大眼睛靜靜地等待,后來在記錄表上用X表示了:沙不能溶于水;在嘗試塑料袋實驗時,他們知道加水是沒用的,所以很快就的出了結論:塑料袋也不溶于水。可見,孩子一次次的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嘗試,一次次的失敗,在錯誤中積累了經驗。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發現,建構了新的經驗,解決了自身感興趣的問題。
再如:有一次上午,孩子們喝完牛奶準備游戲活動,頓時我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魚缸內澄清的水變得一片渾濁,小金魚在使勁大口大口地喝水,像要把自己灌醉,我走近一看,一股濃濃的紅棗牛奶味沖鼻而來,原來是孩子們想把自己愛喝的牛奶給小金魚喝,他們認為自己能喝,所以小金魚也能喝,但后來發現小金魚不動了,才知道自己這種經驗是不對的。“剛才小金魚使勁在喝牛奶,可是現在快要不動了,那怎么辦呢?我們怎么來救他呢?”聽到我的提問后,孩子們都急切地說道:“老師,我們幫它換水吧,這樣它就能動了。”我們立即來到洗手間,給小金魚換了干凈的水。不一會兒,樂樂高興地喊道:“你們看,你們快看啊,小金魚動了,我們把小金魚救活了!”孩子們都開心地拍起了小手。后來游戲活動時,我就帶著孩子們對“小金魚能否喝牛奶”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他們都大膽地說出了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到的經驗,又通過我的介紹,他們也了解了小金魚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
二、同伴合作共同解惑
在科學小實驗中,常常需要幾個同伴之間的合作才能更快地解決實驗中的疑惑,更好地獲得實驗結果。如在大班教研活動《烏鴉喝水》中,老師們就引導孩子們學會小組合作探索,實驗前教師介紹了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法,在實驗時,孩子們就分工合作,部分孩子負責觀察,部分孩子負責做實驗,還有部分孩子負責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實驗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實驗結果一目了然。在這種共同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孩子們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三、有效提問探索積極
對于那些跳一跳才能成功的幼兒,教師的間接指導就顯得比較重要了,這些幼兒往往有能力,但自信心卻不夠,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提問來對幼兒進行間接指導。
還記得一次科探游戲,要求孩子用各種積木搭建美麗的建筑,森森剛開始玩得還很開心,可后來因為想做一根樹干卻又找不到材料,當他要放棄時,我提醒了他:“別急,我們再想想辦法,這個籃子里找不到積木寶寶做樹干,你可以到玩具柜里找一找啊。”他高興地又蹦又跳:“是啊,我怎么沒想到呢?”便在玩具柜中找了一番,沒過一會兒,一棵美麗的大樹就誕生了。在小班的科學活動《玩一玩,猜一猜》中,比較石子、沙子和樹葉不同聲音時,教師巧妙地設了這么一個提問:“石子寶寶、沙子寶寶和樹葉寶寶在和你們玩捉迷藏呢,請你們用小耳朵來聽一聽,他們分別藏在哪個易拉罐里呢?”形象的語言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四、適宜材料激發興趣
要使科學活動成為一種幼兒自主性的探索,引起幼兒發現問題的興趣,就應提供多種材料。在投放材料時,除了考慮教育目標外,材料還必須蘊含能使幼兒產生探索行為,探索解決的問題,發展探索能力的要求。適宜的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重要因素。如在操作區中,為幼兒提供拼圖、數字卡片、接龍卡片等。這些不同的材料包含各自的教育價值,但他們卻有共同的目標足以讓幼兒去發現問題。又如在“蝸牛”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大量的實物蝸牛及各種有關的圖片和操作材料,并充分利用場地,讓幼兒在觀察中探索蝸牛是怎么爬的?吃什么的?在建構區中提供既安全又新奇的操作器械,例如:四周磨平的木板、小釘子,讓幼兒用榔頭敲敲、打打,甚至可以在上面釘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同時配上大小合適的螺絲。簡單的木塊與螺絲能建構出千變萬化的圖形與物體。這些材料一出現,就馬上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好奇心驅使他們進行操作活動。這些有趣的來自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的操作材料深深地吸引了幼兒,更激發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科學活動的探索過程是幼兒不斷主動學習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幼兒探索興趣,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探索機會,引導他們準確解決問題的方式,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到解決問題,喜獲新知的快樂!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工作總結:幼兒戶外自主運動探索與實踐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工作總結:幼兒戶外自主運動的探索與實踐
“運動”作為四大課程之一,它強調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強調幼兒體質的增強和綜合運動能力的培養。我們奉城幼兒園是一所鄉鎮的二級園,由于每個教學點都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老園舍,設施設備陳舊,占地很小,這對開展幼兒運動帶來很多限制。但我們依然努力挖掘農村幼兒園戶外廣闊的自然環境優勢,努力探索在運動活動中如何充分體現二期課改全新的理念,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全體教師通過對二期課改的理論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教育理念發生著質的變化,我們以“野趣、挑戰、自主”為目標,在小空間里開展大運動,一步步實踐幼兒自主運動的探索。
一、從野趣小園運動引發的思考
新課程中強調充分利用中各種自然因素進行鍛煉,開展富有野趣的活動。為了滿足幼兒運動的需要,這兩年我們將幼兒園后面一小塊荒地利用起來,逐步改造成一個富有野趣的活動場所――野趣小園。
1、教師創設有準備的環境
有準備的環境是幼兒開展活動的前提,如為孩子創設自由選擇游戲材料、自主活動的區域環境,建立了平等、尊重、寬容、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精神氛圍,這對幼兒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能讓孩子主動活動,促進其快樂成長!
野趣小園雖然很小,但在整體環境上以野趣、自然、樸素為風格,在布局上,設置水池、沙池、石子路、草地、磚地、土坡等,使活動場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軟,有直有曲,給幼兒有多種感官刺激,順應了幼兒好奇、易動的天性,給幼兒留下聯想的空間。在野趣小園內,利用原有的樹木地形設置一些固定環境,如小樹林和靠墻的樹木設置成勇敢者道路,以大松樹為中心建立高高的多功能
篇3:總結:在科教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索精神之我見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在科教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索精神之我見
【內容提要】本論文就如何培養幼兒在科教活動中的探索精神,結合實踐理論,從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注重幼兒的探索實效兩大方面闡述,指出了科教活動現狀的不足,提出了“四性”“三要”的觀點以及培養幼兒探索精神的時代意義。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言:“科學就是探秘,探秘就是樂趣。”很明確,愛因斯坦以他畢生的親身經歷、輝煌的科研成果告訴人們科學活動就是探索秘密的活動。
作為一名培育祖國未來科技人才的幼兒教師,該如何去指導幼兒探索秘密?如何去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呢?在日常的科教活動制訂與實踐過程中,其實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進行:
第一、注意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探索活動是幼兒的一種主動活動,只有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其中,才可能獲得活動的成功,如何引發幼兒的探索積極性呢?
1、在選材上要注意內容及材料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活動,首先在內容上要經得起實踐的考證,只有科學的內容才值得讓幼兒探索,作為一名幼兒科學啟蒙者,更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在選擇科教活動內容時要采取科學的態度制訂科學的活動內容,在所提供的材料上也應富含著科學因素,如在活動“有趣的光斑”中,為了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感知出不同光斑的產生跟鏡面形狀、光屏有關。鏡面的形狀都應各種各樣,光屏也應不同:有與地面平行的、傾斜的、垂直的、凹凸不平的光屏,或就地取材,視本身就不同的地面、墻角、樹干、水里等地方為光屏,做到材料特征明顯,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便于比較。
2、在選材上注意內容及材料的趣味性。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對科學自然現象的好奇以及材料的可操作性。因此,有趣的內容及材料可以很快地吸引幼兒去探索秘密。如在活動“神奇的力傳遞”中,為了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一開始就可以采用科學的材料表演一種現象:搖輪子卻帶動了熊貓、小兔玩蹺蹺板,推一塊木塊卻使后面的木版也連續倒下,這其中的內容與材料讓幼兒感到有趣,從而激起幼兒好奇心和探索了解力傳遞現象的欲望。
3、在語言上注意提出問題的啟發性。在以自主性活動為主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探索欲望常常是靠教師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誘發的。所謂啟發性,就是教師設置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使他們急于設法解決疑問。如在活動“認識沉浮”中,當幼兒做完沉浮游戲時,又繼續提出:“你有什么辦法使一些沉在水里的東西浮起來,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這個帶有啟發性的問題馬上就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的思維層層展開,創造性地想出各種辦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在語言上注意提出問題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就是設置的問題有一定的范圍和方向,而不是漫無目的。如在活動“奇妙的力”中,教師先把材料都放在活動室周圍,再提出:“你怎樣使你周圍的幾樣物體動起來?”這個問題就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幼兒按照問題的方向,思考了多種方法,作用于各種物體,在用力過程中,發現物體移動了、滾動了、跳動了、飄動了,使幼兒感受到力的作用,從而嘗到探索活動的趣味性。
第二、注重幼兒在科教活動中的探索實效。即在操作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得出結論,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與動手操作能力,并鼓勵幼兒與教師、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感想。
當幼兒有了積極主動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師就要抓住時機創造條件讓幼兒探索科學。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探索時,教師一定要起好指導作用,注重探索實效,達到探索目的。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
1、要面向全體幼兒,不要只看個別現象。這也就是說,教師在巡回指導時要注意引導絕大多數幼兒能夠發現問題,探索秘密,不要因為看到個別幼兒的實驗結果與答案一致或基本一致就草草收場,立即進入下一個環節,而忽視了其他幼兒的實驗情況,不去考慮他們是否也同樣有所發現,這種敷衍急燥的教學只是在走過場,沒有實際意義,根本沒有注重探索實效,最終只可能是扼殺了幼兒的探索積極性,導致探索活動的失敗。因而,只看個別現象是一種錯誤的指導傾向,要面向全體幼兒才有可能讓探索活動深入下去。
2、要善于引導發現,不要灌輸教學。這也就是說,在幼兒操作實驗時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啟發幼兒去發現秘密所在,引導幼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切不可反復示范,講得過多、過細,甚至暗示答案,然后再讓幼兒去操作,究其實這就是一種灌輸式教學,是一種模擬操作,幼兒無需去動腦筋就知道怎么說,怎么做。顯然,這種教學對提高幼兒的探索水平,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沒有任何幫助,這種探索跟完全讓幼兒自由探索的操作活動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結果,后者注重學科學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指導幼兒探索時,一定要摒棄這種落后的灌輸教學,要善于引導發現。
3、要有的放矢,不要放任自流。這也就是說,在幼兒操作實驗時教師不可忽視對幼兒探索活動的應有指導,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啟發幼兒解決問題,如果認為幼兒有可操作的材料,僅僅只是交代幼兒要通過實驗得出怎樣的結果,不去因人施教,不去循循誘導,不去積極參與,也不去引導幼兒主動觀察、比較、分析,而讓幼兒無組織、無方法地探索下去,那么,幼兒的探索過程將只有兩種表現一個結局:一種表現為幼兒過于盲目隨意,導致失敗;另一種表現為幼兒遇到疑難半途而廢,導致失敗。因而,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指導幼兒,切不可放任自流。
在指導幼兒探索活動過程中,我們知道,并不是每次探索活動都能順利進行下去,在活動時反而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阻止活動的進行,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到幼兒的探索活動當中,與幼兒一起發現問題,并引導幼兒及時討論和交流,使幼兒通過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靈敏性。如在活動“神奇的力傳遞”中,當幼兒興致勃勃地玩游戲――推擊棋子時,教師發現有的幼兒不理解產生力傳遞的條件,將棋子之間的距離拉得太開,以至棋子不能進行力傳遞;又發現有的幼兒不小心碰倒其中一顆棋子致使后面的棋子連續倒下,于是,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討,遇到第一種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推擊棋子時應該注意什么才能產生力傳遞現象;,遇到第二種情況時,可以想個什么好辦法阻止棋子連續倒下,并請幼兒互相交流想法,創設機會讓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經過一番討論、操作和比較,幼兒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注重了幼兒的探索過程,提高了探索實效,達到了真正的探索目的。
在如今科教興國的大浪潮中,幼兒科教活動的開展也日益被世人重視,如何更好地去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兒的探索實效,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是每位幼兒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實際上,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摸索、探討這個問題,善于積累和總結,一定能將科教活動真正扎根于幼兒教育當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