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利用語言區培養小班幼兒閱讀興趣策略研究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利用語言區培養小班幼兒閱讀興趣的策略研究
閱讀是當今世界備受關注的課題。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成功的閱讀者”的觀念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如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悅讀”,成為幼兒園面臨的嶄新課題。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目前幼兒園在早期閱讀某些方面的實際做法影響了幼兒早期閱讀興趣的萌發:
一、重視幼兒閱讀過程中顯性知識的獲取,忽視幼兒閱讀興趣;
二、重視集體閱讀教學活動,忽視幼兒個性化的閱讀;
三、早期閱讀目標制定籠統,忽視幼兒不同年齡段閱讀的特點;
不言而喻,上述現象阻礙了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幼兒早期閱讀興趣的激發。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于小班幼兒閱讀準備的建議,筆者嘗試結合語言區從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教師指導、閱讀方式等方面合理設計,培養小班幼兒閱讀興趣,提高小班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實效性。
一、營造氛圍,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結合相關文獻,筆者認為語言區是指與語言活動相關的區域,幼兒在這一區域中可以進行講述和表演、創編和仿編、前書寫準備練習等活動。《指南》中建議為幼兒的閱讀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小班幼兒對家庭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喜愛新奇、生動的形象,注重感官上的體驗。因此,教師在語言區的環境創設上應注重從心理環境與閱讀環境兩個方面營造和諧、自由的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應有的教育功能來激發幼兒的興趣,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推動幼兒閱讀的可持續性。
(一)創設平等、輕松的心理環境
小班幼兒初入園時如同一張白紙,各個方面都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所以平等、輕松的閱讀心理環境啟發小班幼兒閱讀興趣的關鍵。在閱讀開始前,老師可以“故事媽媽”的身份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用好聽、柔和的語言與幼兒對話。在閱讀過程中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不急于看到或聽到結果,只是一起享受一種親子閱讀般愜意的時光。小班幼兒從眾心理強,教師應利用區角活動的優勢多開展5-6名幼兒的分享閱讀交流會,積極引導幼兒學習交流,分享閱讀體會。讓幼兒相互感染,互受啟發,逐漸形成友愛互助的閱讀氛圍,增強幼兒參與小組式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幼兒參與早期閱讀的興趣。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重視在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發展其個性。允許幼兒自我陶醉在自己閱讀的世界里,通過閱讀表達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好惡。教師以傾聽者的身份安靜觀察,適時加入交流行列,根據幼兒閱讀的理解程度,進行啟發引導。激發幼兒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二)創設和諧、豐富的閱讀環境
利用語言區為小班幼兒創設一個閱讀書籍的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幼兒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不可缺少的條件。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教師應努力創設有趣味的閱讀空間,引發幼兒無限的聯想。如語言區的位置應設置在安靜、寬敞、明亮的地方,盡量減少干擾,保證幼兒的自主閱讀。小班幼兒年齡小,喜歡具有家庭氛圍的布置,這樣教師可以就將閱讀區設置成一個溫馨、舒適的小家,便于幼兒自由取放圖書。提供的圖書應以色彩鮮艷、形象大的畫面及與他們生活經驗相似并且簡單重復的內容為主,如《鼠小弟》等世界知名經典繪本。或是不同形狀,不同材質以及不同閱讀方式的書籍,激發幼兒主動要求參與閱讀的愿望和要求,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對于語言區的圖書教師應及時關注,保證閱讀材料的充足,既讓每一位進入語言區的幼兒有書可讀,又能有效避免幼兒因爭搶圖書對所投放書籍造成的破壞,并隨時注意對語言區的圖書進行更新。同時從細節處入手,注重利用語言區中的各種標志,啟發幼兒對區角環境的無聲閱讀。譬如:在入區處的地面貼上小腳印,幼兒在入區活動將自己的鞋子脫下對號入座擺放整齊,小腳印代表的是能夠進入語言區的人數。標識應簡單、直觀,張貼在語言區的醒目位置。這樣孩子們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合理指導,引導幼兒閱讀的興趣
(一)師生共讀
小班幼兒集中注意時間最多為10-15分鐘。在閱讀中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聯想、推理水平較低。因此,教師在語言區中組織小班早期閱讀活動初期應盡量采取師生共讀的方式――即教師和幼兒一樣作為一名普通的閱讀者進入閱讀區圍坐在一起,每人一本小圖書。老師有意識地示范翻看書本的方法――邊翻看圖書邊講故事,讓幼兒邊聽跟著老師翻書。如:閱讀時老師先請幼兒觀察封面上,根據封面上的圖案或文字猜測書中內容,并以此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然后請幼兒根據教師講述逐頁翻閱。教師在講述過程中觀察幼兒,了解幼兒聽、看是否一致。并適時提問以調動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理解圖書內容。接著,教師將幼兒的理解、表述進行梳理,并用圖書中的語言慨括,師生共讀繼續進行。有了興趣,并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驗證自己對于內容的猜想,獲得成功或失敗的體驗。幼兒觀察的目地性增強,開始從無意式的閱讀走向有意識地閱讀。
(二)互助閱讀
在師生共讀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幼兒進行互助式閱讀。鼓勵幼兒自由翻看小圖書,通過自由閱讀了解到逐頁有序翻看圖書,才能看懂整個故事。如閱讀圖畫書《南瓜小房子》,教師先組織幼兒自己看圖書。看完圖書后讓幼兒討論:小老鼠的房子里都住進了哪些小動物?要求幼兒回憶按順序一一說出。對于能按要求說完整的幼兒,教師進一步追問,“你是怎么翻書的?為什么要一頁一頁地翻?”讓其余幼兒也了解到只有一頁一頁有順序地翻看圖書,才能把故事看得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從而感受到有序翻看圖書所帶來的好處,使幼兒有了自覺模仿老師或同伴有序翻看圖書的方法的興趣。
(三)互動閱讀
小班幼兒不能長時間地保持靜態的閱讀,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性較強的互動式閱讀。讓幼兒在與教師或同伴的互動中養成對閱讀的興趣。如:教師說出某一畫面的故事內容,幼兒找出相應畫面,在閱讀圖畫書《誰拉的便便》時,教師說“小羊也拉便便了請大家找出小羊拉的便便在哪一幅?”幼兒找到后,教師追問幫助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引導幼兒說出小羊的便便在形狀上的特點。久而久之,幼兒就學會仔細觀察圖畫的細微處,積累閱讀的經驗。教師還循序漸進地可以在語言區中,提供事先錄制好的圖書里的故事錄音(速度放慢),讓孩子聽著錄音看書。在讓幼兒邊聽邊翻,并配以簡單的提示語,如:‘請找找“滴答滴答下雨了,快快躲到樹葉下”是哪幅圖片?’這樣,讓幼兒體驗語言與畫面之間的對應關系,鞏固有序翻書的經驗。最后,放手讓幼兒獨立自主閱讀。
三、多元體驗,保持幼兒閱讀興趣更持久
閱讀是孩子解讀――體驗――表達的過程。尤其是小班孩子,其思維大多由行動引起。區域活動注重讓幼兒動起來,能很好地體現小班幼兒早期閱讀以“體驗”為中心的特點,讓幼兒在體驗中的閱讀,閱讀中的體驗。
(一)情景體驗
小班幼兒理解能力低,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教師可以采用音樂的渲染、繪本故事的ppt或動畫引導幼兒進入精心設計的情景,進行情景式的閱讀。如閱讀活動《南瓜小房子》,當幼兒閱讀了完整的故事后,我們就在語言區為幼兒創設了南瓜小房子、草地等場景,同時,為幼兒提供小老鼠和其他小動物的頭飾,他們可以在區域的的時間里根據故事情節一起渡過“下雨”的難關,整個過程以游戲情景貫穿始終,幼兒在故事的情景中,以自身的體驗,獲得了對故事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二)行為體驗
所謂行為體驗是指:讓幼兒通過動作演繹、行為參與對圖書中的重點情節、畫面進行親身實踐的過程。如在閱讀活動《猜猜我有多愛你》,當故事大兔子和小兔子用手臂比劃誰的愛更多時,老師適時地請一名幼兒當小兔子,一名幼兒當大兔子比比誰的手臂長。并鼓勵幼兒回家也和家長比一比,更讓師生、親子共同享受閱讀體驗的快樂。
(三)言語體驗
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而閱讀畫面中的人物角色對話恰恰是幼兒喜歡的、并愿意想象和表達的。如:閱讀活動《一顆紐扣》說的是小老鼠拾到一顆紐扣。尋找失主并最終找到的故事。這樣一個閱讀活動,教師讓幼兒在觀察畫面的同時,讓孩子猜猜想想“小老鼠遇上誰了?這是它丟的紐扣嗎?它們會說什么?”讓孩子在“說”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在“說”的過程中,體驗朋友之間分享的快樂。
總之,培養小班幼兒的閱讀興趣是進行早期閱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相信利用語言區培養幼兒在閱讀興趣的做法,可以遷移到幼兒其他學習活動中去。只要我們關注幼兒年齡特點,寓教于樂,正確地指導幼兒進行閱讀,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閱讀活動定會真正成為幼兒成長、進步的階梯。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總結:托班幼兒閱讀能力和習慣培養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托班幼兒閱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眾所周知,書是知識的寶庫,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促進他的觀察力、想象力、知識的轉換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種習慣能使孩子終身受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語言發展是鑒別智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幼兒通過語言了解世界,表達感知的結果,通過語言使直覺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概括性思維,他可以間接感知更多的事物,并對事物進行概括、分析、綜合、推理,從而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2―3歲是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一個關鍵期。為了使幼兒在這個關鍵期內,語言潛能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我嘗試了對托班幼兒進行閱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在閱讀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下面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呵護孩子的閱讀興趣。
閱讀最初是源于生活中豐富的視覺刺激,周圍的一切對2――3歲的托班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在不停地感知、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因此,我們就及時順應孩子的探究欲望,努力為他們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機會,細心呵護孩子那剛剛萌芽的閱讀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比如,本學期,為了豐富孩子的閱讀讀物,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也為了培養孩子從小有一種與人共享的好品質,我們發動家長,為孩子帶幾本喜歡的圖書來幼兒園,并將它們一一擺放在幼兒夠得著的書架上、書柜中。每天吃過點心、午餐后,以及自主性游戲時,我們都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安靜地進行閱讀。當然,孩子畢竟年幼,注意力也易轉移和分散,許多孩子常常將書亂翻一通后就把圖書一扔,玩別的去了。于是,我們及時介入孩子的閱讀活動,和他們一起邊看邊講。因為我們知道,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纏著成人講故事,卻并不愿意親自“閱讀”書中的故事。因此,我們沒有急于把書本“丟”給孩子,而是暗自為他們感到慶幸――孩子已經在書海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了喲!因為,聽、說、讀、寫是語言智能發展的必然進程,閱讀,正是從成人生動、形象地為孩子講故事開始。
二、選擇合適的幼兒讀物。
為孩子選擇圖書,一定要選擇故事情節簡單、畫面清晰、重點突出的兒童書籍,一定要選擇操作性強的、簡單易懂的、有趣味的幼兒讀物。也許你會認為只有故事書才適合孩子閱讀,事實并非如此。自然科學類的叢書或探險類的畫冊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一類圖書,看這樣的圖書,用互動提問式的閱讀方式最為適合。由于我們能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因此,我們所提供的圖書都深受幼兒的喜愛和青睞。
三、培養快樂的小讀者。
幼兒期的孩子最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講述同一個故事或者看同一本書。這表明孩子對書籍有著真誠的愛戀,因此,對成人來說,只要孩子愿意,我們就應該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為他們進行講述。當然,這種講述也要講究策略,比如,有時候,我們索性就當孩子的聽眾,當孩子講故事時,不管故事是多么地老,我們都表現出好像第一次聽到般的新鮮感,有時甚至一邊聽、一邊好奇地發問。這樣的小互動不僅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更讓孩子在閱讀中得到了成就感。通過一階段的培養,我們驚奇地發現,班級中的許多孩子已經悄然喜愛上了閱讀。
通過多種方法的嘗試,我們發現,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能力也大大增強了。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們將繼續努力,讓我們的孩子愛上閱讀,把他們培養成閱讀的小天才!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3:總結:巧妙設計提問提高幼兒閱讀理解能力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巧妙設計提問,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幼兒園的圖書閱讀活動是一種以培養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為主的活動。這種活動以引導幼兒觀察理解圖書內容為中心,幫助幼兒初步掌握閱讀圖書的技能,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
如今,圖書閱讀活動已越來越為當今孩子所喜愛,尤其是一些圖文并茂、色彩鮮艷的圖書。那么怎樣讓幼兒在圖書閱讀活動中樂于并善于從書籍中吸取知識,增長技能,以此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呢?我認為“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是教師閱讀指導的關鍵。因為提問設計的巧妙與否,對幼兒圖書閱讀指導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將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圖書內容的閱讀理解。同時,提問設計也直接體現了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師的知識素養、教育能力等等。因此,我在幼兒圖書閱讀活動指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著“提問”的技巧,以使圖書閱讀活動更大潛能地發揮其作用。通過實踐,我認為教師在指導幼兒圖書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根據故事的主要內容來設計提問。
幼兒園的圖書閱讀活動不能等同于看圖講述活動。一般來說,閱讀中的圖畫故事都有生動的情節,有趣的內容,篇幅也比看圖講述要來得長,少則幾頁,多則幾十頁。觀察中發現,幼兒在閱讀圖書時,往往會把一張張畫面割裂開來看,缺乏對整個故事情節的理解。因此,我在閱讀指導中,“提問”尤其注意幫助幼兒將前后畫頁聯系起來看,從而形成對整個故事的理解。比如在閱讀故事《小獅子燙發》時,我設計了以下提問:“小獅子進了城,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它怎么會想到燙發的?”“小獅子燙發后發生了哪些事情?”“小獅子后來又怎么樣了?最后山羊醫生對小獅子說了什么話?”通過這些一環緊扣一環的提問,幫助幼兒理清了故事的情節線索,因此,孩子對整個故事的理解也就輕而易舉了。
圖書閱讀活動中,如何把握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情感起伏,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理解人物的心理變化,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故事中心內容的理解,使幼兒從中悟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結論。為此,在幫助幼兒理解《小獅子燙發》的情節內容的同時,我還抓住了“小獅子燙了卷發后心理怎么樣?”“發生了那么多事情以后小獅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為什么小獅子不再要卷發了?”這些提問緊緊扣住了小獅子初燙卷發后愛美的洋洋自得的心理以及它的種種行為表現,使幼兒通過小獅子的切身體會,悟出亂學時髦不好,漂亮重要,講衛生也很重要的道理,從而加深了對故事主題的理解。
第二,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來設計提問。
在指導幼兒進行圖書閱讀活動時,我經常思考這些問題:目前,我班幼兒閱讀圖書缺乏哪些經驗?我班孩子閱讀中的差異主要在哪些方面?我該如何把握閱讀階段目標,并由淺入深,逐步增加難度?因此,我在設計提問時,尤其重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
由于班中孩子在閱讀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于剛接觸閱讀、還缺乏閱讀經驗的幼兒,我一般先為他們提供頁碼較少、易于理解的圖書,設計的提問一般也是比較簡單的。在閱讀同一本圖書時,我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問題,如閱讀故事《會動的房子》時,我先提問設置懸念“房子怎么會動呢?”讓幼兒帶著問題看圖書,然后提出“小松鼠的房子怎么會動?(小松鼠在什么地方蓋了房子)”“《會動的房子》到過哪些地方?”“如果你是小烏龜,還會帶著小松鼠去哪些地方旅行?”等問題,從而達到了讓幼兒有順序地翻看圖書、人人開口的目的。當幼兒對閱讀有了興趣以后,我的提問則偏重于閱讀方法的指導,啟發幼兒自己去體會探索,從而習得閱讀的方法技能。比如,在閱讀活動中,有時我只講故事中的一小段內容,讓幼兒去找相應的畫面,并講講為什么是這幅圖畫的理由。這樣,既可以促使幼兒仔細觀察故事中人物動作、表情等細節,看懂畫面內容,又可把語言符號和圖畫符號對應起來,從而逐步掌握閱讀圖書必須的能力,提高美術符號和語言符號轉譯的能力。孩子們把這種提問當成了游戲,百“玩”不厭,從中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同時也習得了閱讀的方法。
在閱讀活動中,孩子的差異客觀存在,怎樣促使全班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并不斷縮小差距呢?我是這樣做的:
1、根據幼兒閱讀能力的差異,我將幼兒分成好、中、差幾個不同層次,并設計出不同難度的問題,盡量使每個幼兒在答題時“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2、在設計提問時范圍盡可能大一些,給幼兒思維的空間與時間,如《會動的房子》中的提問設計,使幼兒能從多方面回答,這樣,能力強的孩子可從各方面講,多講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則可針對自己所能看懂的、理解的某一畫面、某一方面來講,少講一些。
3、當幼兒回答不出問題時,我們可以用輔助問題來調控引導,使幼兒拓展思路。這時,我重視的是幼兒如何學,而不是老師如何教。
4、經常讓幼兒圍繞一些問題展開討論,使全班孩子互相幫助,人人參與答題。
我在閱讀指導時,由于重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因此,全班幼兒在閱讀中的觀察、想象、思維、表達等能力都很強,幼兒整體水平發展較好。
第三,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來設計提問。
在閱讀指導時,我十分重視遵循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提問設計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如在進行閱讀活動《獅子和老鼠》時,我先讓幼兒看一遍,帶著“故事里講了些什么?”的問題,讓幼兒初步感知整個故事內容。然后讓幼兒根據對故事整體的大致印象來分析、理解圖片,最后再理解作品中心內容和主題思想。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由故事表層向深層理解發展。
在圖書閱讀指導中,我一般不采用直接提問法,而喜歡采用迂回提問的方法。因為直接提問“太白”,不利于幼兒積極思維。而沒有現成答案,不動腦筋答不出的問題,則更能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如閱讀故事《螞蟻和蟈蟈兒》時,我提出了“什么季節來到了?”“蟈蟈兒和螞蟻分別在干什么?”“這幅畫講了些什么?”等問題,引導幼兒由易到難,不斷思考,孩子也可以從故事中角色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以及背景各方面的角度進行觀察講述。又如《國王生病了》的故事中,孩子必須理解前一段故事,才能得出結論。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格式,沒有現成的答案,幼兒不但要理解故事,還要將自己理解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幼兒卻能在其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設計提問時,我還改變了以前僅由教師單向提問的方法,改為教師和幼兒共同提問。如看圖書后,我常愛問:“你有什么想法?”“有哪些問題?”“還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地方?”等等,此時,孩子們會七嘴八舌提出一大堆問題,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而我則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孩子們的閱讀現狀,知道孩子還有哪些地方沒有搞懂,需要幫助。
總之,如何巧妙設計提問,對幼兒圖書閱讀活動的指導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仍將不斷探索“提問”的技巧,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