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幼兒園表演游戲存在問題及策略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幼兒園表演游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表演游戲是幼兒根據文藝作品中的情節、內容和角色,通過語言、表情和動作進行表現的一種游戲,表演游戲能促進發展幼兒的集體觀念,提高幼兒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良好個性的形成,融入了想象的表演游戲對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對表演游戲的正確的指導,能夠使幼兒更好地進行表演游戲并在游戲中得到發展。表演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之一,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老師在游戲中的過多干涉,限制了幼兒主體性發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現象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幼兒園表演道具匱乏、數量不足、單一,游戲空間狹小。
多數幼兒園表演游戲均存在道具匱乏、數量不足、單一的問題。幼兒表演時缺乏必要的裝扮,造成幼兒表演時角色感或角色意識不強,經常是表演草草而過,降低了表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此外,游戲環境空間狹小,其主要原因并非完全是實際空間較小,而是一些教師缺乏對游戲環境進行必要的規劃和合理的布局,由此造成表演空間不足,幼兒表演時縮手縮腳,無法大膽想象,原本需要創意的表演游戲因環境的束縛而變得呆滯。
二、游戲過程缺少必要的開展程序。
由于游戲過程缺少必要的程序,幼兒也就失去了游戲的“支架”,不知道各時間段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也就很難看到幼兒認真準備、裝扮和身臨其境的表演。有的時候,幼兒雖然也有一臉的喜悅,卻不是來自表演的體驗,而是來自違規嬉戲或惡作劇的快感。
三、幼兒游戲表演缺乏技能的支撐。
觀察時,我們發現很多時候幼兒的表演都是呆滯站立、毫無表情地念臺詞或對話,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表演,臺詞念完了,游戲也就結束了,于是游戲又重新開始,重復多次以后,幼兒就覺得表演游戲枯燥、乏味。
四、教師指導不到位。
教師以集體活動的形式組織幼兒表演游戲時,一種會將孩子分成若干組,獨立表演。另一種會請個別孩子表演,其余孩子觀看。這兩種組織方法分別存在弊端:一方面,全班幼兒雖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組,但在有限的活動室內,缺乏獨立的空間進行討論。若干組幼兒同時進行故事表演必然相互干擾影響。同時,教師顧不過來,沒有精力一組一組指導。這時候的幼兒就會無所事事,或者打鬧。另一方面,教師對表演過于控制,幼兒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能跟著教師指揮統一進行表演。由于游戲時間的限制,往往多數幼兒因缺乏參與的機會而失去耐心。
針對上述問題,我進行以下嘗試,頗有成效。
一、精心設計,為幼兒創設童話般的表演環境。
道具、場景的提供是表演游戲的物質基礎。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表演游戲也一樣,不能缺少道具、服裝和場景,合適的道具是表演游戲必不可少的物質材料,它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愿望與興趣,提示幼兒在一定游戲情景中進行表演。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戲前,教師會根據表演的作品來確定需要哪些道具,在指導游戲前還要反復交待幼兒道具的擺放位置與使用方法,幼兒只是被動接受,不利于其主體性的發揮。比如,表演《三只小豬》時,我播放了《三只小豬》的動畫片,改講為看。在多種感官的調動下,看故事更給人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幼兒看到了三只小豬和大灰狼的形象及動作、看到了稻草的柔軟、看到了磚頭的堅硬。不僅聽到了故事角色的對話,還跟著音樂的情緒體驗著輕快與緊張。一遍看完孩子們意猶未盡。
此外,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表演空間和場地。如表演游戲《小熊請客》,幼兒創設了兩個場景:大樹下和小熊家;當狐貍和第一只小動物說話時,小熊也正在家里打掃收拾整理;當狐貍敲小熊家的門沒有回應時,狐貍“生氣地”直踹大門,為幼兒創設了童話般的表演環境。
二、建立必要的“表演程序”,為游戲推進創造條件。
表演游戲是依據劇本發揮想象進行表演的,它帶有一定的表演色彩,比如角色分配、角色裝扮、道具準備、場景布置和出場順序、臺詞表述以及謝幕等,這些是表演游戲的基本流程。因此,根據表演游戲的特點和流程,我和幼兒共建立了游戲的“表演程序”:第一,抓角色特點,放細枝末節。角色塑造是表演游戲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中的難點。要想塑造好角色,重要的是要理解角色,角色的外形象特點、性格特點、心理活動發展、情緒情感變化等。人物了解越全面、充分、深入,表現角色時才會更有興趣、變化和創造。如,故事《小熊請客》,老師說小動物說話的聲音一樣嗎?狐貍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幼兒回答尖的聲音,細細地。意在為幼兒表演游戲中的角色塑造作鋪墊。第二,抓故事脈絡,對話復述。故事的表演游戲是劇本。所以重要的是讓幼兒理解故事的情節、發展線索。
三、增設技能課程,為幼兒的表演提供支撐。
興趣與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倘若幼兒缺少必要的表演技能,也將影響表演的興趣和熱情。如:表演《小熊請客》時,游戲目的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完整地進行表演。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能大膽表現角色的性格特征;學習與同伴協商,輪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戲。經過培養,幼兒對表演游戲的興趣更濃,幼兒已能按意愿選擇角色,合作游戲能力逐漸提高,會協商,輪流扮演角色。但幼兒還不能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表情,幼兒樂于參與創編活動,但還只處于初級階段,都有待于繼續培養。
在表演活動中,孩子們的表演內容是定期更換的,當孩子們對某一個戲劇主題已經非常熟悉時,教師只要出示劇中的幾個標志性的場景或道具,他們就能按指定主題進行表演。如,當老師提供樹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頭飾時,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當教師提供池塘和小鴨的頭飾時,孩子們就會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鴨”。出示一個新的道具促進情節的發展。有時幼兒的表演會因為經驗不足而出現停滯,老師可利用道具激發幼兒的想象,鼓勵他們創編新的情節。如在“餐廳的故事”中,教師出示了一根拐杖,讓幼兒猜測誰來到了餐廳,孩子們一下就想到來了一位盲人,于是關于盲人走路、點菜、與店中服務員交流這一系列的探索與表演又開始了,使原來的戲劇情節得到了新的發展。
四、加強指導,為幼兒的表演增添樂趣。
有效的指導不僅可以提升表演游戲的質量,也讓幼兒切實體驗到表演的樂趣。表演游戲在表演時是要根據自己對作品、角色情節的了解,在語言、動作上進行想象、創造,增添改動,所以它也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游戲。如:表演《金雞冠的公雞》時,因為故事里有許多小動物,每一個角色有好幾個頭飾,孩子們會不時地跑過來對老師說“老師有兩只畫眉鳥,可故事里只有一只”,個別幼兒還會因此與小朋友爭論不休,致使游戲無法進行。又如,在表演中最難的就是要記住不同動物的出場順序。我們發現,有些幼兒由于記不住,就采取跳過的方式,這一點說明幼兒缺乏拓展故事情節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創新意識。有效的點撥,就是要在孩子的問題情景一旦產生時,老師要能夠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孩子提出的有兩只畫眉鳥時,我們就問孩子:“畫眉鳥出現過幾次,它的家在哪兒啊?”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孩子們就想到了,有可能是樹上,房子等等。由此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出新的故事情節,幫助幼兒解決表演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是孩子們的表演更加充實豐滿。
雖然表演游戲只是一種游戲,但它卻有著很高的教育價值,使得幼兒的身心都得到很好發展,讓幼兒放松自由的游戲,了解了介入時機后,教師該以何種方式指導幼兒進行表演呢?第一是角色介入,即教師扮演劇中的某一角色與幼兒互動,這種方法可以拉近教師與幼兒的疆離,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在表寅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予回立,也有助于教師較準確地了解每個幼兒的戲劇表達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第二是“坐針氈”,是指教師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戲劇矛盾,從而引發幼兒的思考與表達。如在“大樹與小鳥”中,教師扮演獵人,引導幼兒一個個向獵人詢問,猜測獵人來到森林里的目的,通過不斷地問與答,使幼兒對獵人的裝束、動作、意圖有了深刻的了解,為幼兒更好地把握劇中人物的特點提供了幫助。
簡而言之,幼兒園的游戲活動豐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它是幼兒園通過扮演某一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運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現該文藝作品內容的一種游戲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還有歌舞、打擊樂等自娛自樂的形式。選擇表演游戲作為發展幼兒創造力的載體,是因為其內容廣泛,種類多,材料廣,具有調動幼兒想象空間和可創造因素,有隨意和非現實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幼兒園教師應更好的指導幼兒進行表演游戲。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在表演中深愛各自角色幼兒園老師教學經驗
在表演中深愛各自的角色幼兒園老師教學經驗
前幾天當我拿到**年十月份的《幼兒教育》期刊時,我隨手一翻,就看到了在教育經驗的一欄中,有篇文章的題目很有趣,題目是《從“大灰狼”到“灰太狼”》,一下字就想到了卡通動畫中的角色,那時,我就在想“大灰狼”怎么會變成“灰太狼呢?他們兩個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帶著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那一頁,最終找到了答案,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寫于江蘇省南京市實驗幼兒園的一位老師,由于班里舉行慶“六一”的親子活動,朱老師編排了一個《小兔乖乖》的童話劇,由于要分配角色,朱老師根據幼兒的不同性格特征,對孩子進行了一番分析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角色,這時,只有杰杰對自己扮演“大灰狼”的角色而感到不滿,原本以為老師借來大灰狼的服飾,孩子會喜歡這形象的角色,但卻出人意料,杰杰不但不喜歡,還繼續堅持不要演大灰狼,從孩子的話中知道,孩子不喜歡大灰狼,因為它是大壞蛋會吃人。后來,經朱老師的改編,把童話劇的題目改成了《喜洋洋和灰太狼》,故事內容一樣,就是名稱改變了一下,這次,老師不再分配角色,而是從分析人物入手,問起孩子們最喜歡誰。孩子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沒有一個喜歡灰太狼的。在朱老師的帶動下,問起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你們覺得灰太狼有嗎?”孩子們都紛紛舉手了,原來,灰太狼最喜歡聽她老婆的話,每次抓羊,都會想出很多辦法,雖然沒被抓到,但他還是堅持著。它的優點頓時被班里的孩子所認可,這時,杰杰似乎領悟到了什么,終于同意了這個灰太狼的角色,但他堅持演不要吃羊的狼。就這樣,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盡情的創造,賦予了童話劇更多的元素和意義。在演出那天,連杰杰的媽媽也想不到孩子會表演的這么棒。看到這里,我也深為他們的表演而感到開心、快樂。
從中,我看到了這位老師的用心所在,在表演中她尋找到了一個讓孩子喜歡表演角色的方法。其關鍵在于讓孩子理解這個角色,大膽開心地去表演,而不是刻意讓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倘若老師給孩子分配到哪個就讓他表演哪個角色的話,這樣只會太拘束于幼兒,因此,就會出現孩子爭著、吵著要去演大家喜歡的角色。當然,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故事,都會有兩個正負角色,這樣才能襯托出主角的品質。孩子也是如此,我們要打動孩子,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接受自己的角色,只有通過老師的開導或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只有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們自由去探索了,他們才會發揮出角色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篇3:總結:幼兒園童話劇表演指導策略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總結:淺談幼兒園童話劇表演的指導策略
童話劇是幼兒喜歡的文學樣式,它獨特的藝術形式符合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那么,教師怎樣指導幼兒的童話劇表演呢?我認為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幼兒通過“模仿表演”的方式進行指導
小班幼兒的思維很具體,很直接。他們不會作復雜的理解分析,只能從事物的表面去理解。他們的思維還要依靠動作,因此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行動,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邊做邊想。我在指導小班幼兒表演童話劇時,雖然用語言一遍遍的指導孩子怎么演,但是始終發現孩子進入不了角色。
我發現小班幼兒在看一些動畫片時,會模仿動
畫片里角色的動作和語言,我抓住幼兒愛模仿的這
一特點,采用通過“模仿表演”的形式來指導幼兒進行童話劇的表演。這里模仿的資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來自網絡視頻。比如在指導小班幼兒進行童話劇表演《拔蘿卜》時,我先在網絡上找到《拔蘿卜》的表演視頻讓孩子們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對故事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幼兒會不自覺地學習和模仿人物角色的語
言和動作,并運用到自己以后的表演中。二是來自教師表演。在幼兒表演前先由教師擔任角色進行表演,幼兒在觀看老師表演的過程中,學習到了老師在表
演這個角色時是怎么做的,對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上下場的路線、所站位置等等都可以從中得到學習。通過模仿老師的表演,促進了幼兒的表演能力。
二、中班以“分段指導”的方式進行指導
中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開始增強,教師應抓住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在指導幼兒表演時,采用“分段指導”的方式。
例如:在指導童話劇《三只蝴蝶》時,我把故事內容分成三段,第一段三只蝴蝶在花園里快樂地玩,第二段下雨了三只蝴蝶尋求花朵避雨,第三段雨停了三只蝴蝶又快樂地玩耍。在進行第一段表演時我讓孩子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蝴蝶,自己會怎么玩,老師讓幼兒發揮想象,并在音樂背景下做動作。第二段是童話劇表演的重點,我先教會幼兒角色之間的對話,接著讓幼兒學著復述故事中的對話。在學會對話的基礎上讓一組幼兒表演紅蝴蝶,一組當黃蝴蝶,再由一組幼兒扮白蝴蝶,紅花、白花、黃花、太陽公公、雨等都可根據需要,讓若干幼兒分別擔任。在這種表演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沒有臺上或臺下的感覺,一些膽子小的孩子能夠比較放松地進入角色。
三、大班以“小組表演”的方式進行指導
大班幼兒初步形成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較有“主觀”,幼兒已經具備了合作表演的能力,在童話劇活動中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目的性和組織性。教師應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采用“小組表演”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請小朋友根據故事內容的發展進行表演。
如:故事《金色的房子》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有一座金色的房子,小動物們很想進房子卻遭到女孩拒絕。后來,小女孩看到草地上小動物們在一起快樂地玩耍后,知道了和朋友們在一起才能擁有快樂。在講完故事后,引導幼兒討論作品中角色的情感變化,從而幫助幼兒把握角色性格發展的線索。在這里講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為同一角色的幼兒提供互相交流和影響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促進幼兒的表演能力。
總之,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童話劇表演時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采用不同的指導策略,要充分發揮幼兒在表演中的主體作用,
讓幼兒在童話劇表演中體驗表演的樂趣。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