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家園共育重要性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總結:家園共育的重要性
【問題的提出】
入園初期,洋洋在不熟悉教師、小朋友的情況下,就在幼兒園吃午餐,加重了他的分離焦慮,因而往往把小朋友作為發泄緊張情緒的對象,攻擊性行為不斷發生。家長也不重視洋洋的心理需求,與洋洋相處、交流、游戲的時間很少。爸媽是做花卉生意的,有時生意一忙,他們就會請鄰居或親戚幫忙照看洋洋。其實洋洋倒東西只是他玩瓶子的借口,目的是不斷制造麻煩引起父母特別是媽媽的注意,以此滿足自己渴望與父母交流的心理需求。媽媽經常性的體罰使洋洋產生逆反心理,因而他常常通過攻擊性行為發泄不滿情緒。同時媽媽的體罰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使他認為“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入園前的洋洋牙癢,爸爸就讓他咬動物玩具,甚至任其咬自己的胳膊,導致洋洋產生模糊認識,意識不到咬人是錯誤行為。
【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促進幼兒各方面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分析洋洋的攻擊性行為,我們發現,改變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十分重要。剛開始,我們建議家長改變家庭教育環境,但家長表現出畏難情緒,缺乏信心。我們便向家長詳細介紹了洋洋因為攻擊性行為而沒有朋友玩、很孤獨、不快樂的情況,家長聽后既驚訝又心疼,希望老師給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第一、家長要調整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盡可能把外出時間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如果雙休日要外出,也要事先協調好,不要請人代管,以更多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滿足洋洋的情感需求。
第二、家長要改變對洋洋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家長可與他邊玩邊詢問他在幼兒園的好朋友是誰,喜歡玩哪些玩具等。還可以經常把他抱在懷里給他講故事,增加身體接觸的機會,讓他感受父母的關愛與體貼,充分滿足洋洋的情感需求。父母還可以帶上他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讓他體會與同伴游戲的快樂。當洋洋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要耐心地通過談話了解其內心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切不可采取打罵的方法。對于洋洋的搗亂行為,家長可正面引導他掌握正確的游戲方法。如,可以一起搜集各種空瓶子,引導他觀察因作用不同,瓶口大小和瓶子粗細、高矮、形狀、顏色都有變化,既讓他學習觀察、分類,又增強了親子之間的情感。
第三、家長一方面要經常與本班老師溝通,及時將孩子的情況告訴老師,特別是要經常反映孩子的情緒狀況,以便及時引導,避免孩子向小朋友發泄不愉快情緒。另一方面多了解孩子在園情況,以一致的教養態度有效配合教師進行行為矯治,鞏固他的良好行為。
洋洋的行為表現時好時壞,家長有時動搖,有時不耐煩。媽媽說:“我現在對他很好,怎么還不見改變呢?”為此,我們向洋洋媽媽介紹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平時經常與家長溝通,不斷鼓勵家長以平靜的心態對待洋洋出現的行為反復,了解教育過程的艱難。
與此同時,我們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第一、設置活動器械,利用活動區域,為幼兒友好交往提供物質環境。
皮亞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我們盡量多的為洋洋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他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與伙伴互相交流、協商。當發現他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時,我會趕緊表揚他,并帶領其他小朋友為他鼓掌,這時會發現洋洋自豪的沖大家笑。漸漸地,洋洋在戶外活動時不再推搡別的小朋友。同時,班里創設了“娃娃家”、“愛心園”、“玩玩樂樂”等活動區域。在幼兒自由活動時,我不再緊盯在洋洋的身邊,而是站在一旁暗中觀察。開始時,洋洋會一下抱住很多玩具不松手,當發現其他幼兒一起友好的玩別的玩具時,他感到自己的做法很無聊,便松開手邀請別人一起來玩,當玩到樂處,他也會同小朋友一起說笑。洋洋有進步了!
第二、設計以友愛為主題的活動,激發幼兒與同伴友好交往的愿望。
我根據洋洋的年齡特點,充分考慮了他的接受程度。將五大領域聯系在一起,在各種活動中處處滲透友愛教育。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學習,洋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行為,懂得了要與同伴團結友愛才能快樂的道理。
第三、寓教育于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友愛意識。
“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化的教育活動是幼兒樂于接受的。我們根據洋洋現階段心理和生理特點以及運動、教育等有關學科的科學原理和規律,開展了許多有益的游戲活動,以培養他良好的行為品質。如班內開展“大家一起玩玩具”、“幫助小妹妹”、“我該怎樣做”等談話活動和角色游戲,讓幼兒對各種人物進行評價,并有意的鼓勵洋洋多談談,最后教師總結。開展體育游戲“兩人三足”、“螞蟻搬豆”等,讓他體驗團結互助所帶來的快樂。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請洋洋扮演幫助別人、關心別人及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的角色,讓他在游戲中學習交往、合作,體驗快樂。對洋洋的閃光點我及時給予肯定、鼓勵,樹立他的自信心。這樣,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互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現在我們看到洋洋與小朋友一起快樂的玩耍,也經常會聽到他說“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咱們一起玩好嗎”等禮貌用語。家長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告訴我們家中的麻煩事不再發生。
【效果】
經過近半年多的努力,我們感受到了洋洋的變化,也體驗到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要審視前期家庭教育或幼兒園教育的情況,改變教育環境,改變教育策略。這種改變需要家長、老師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真正做到家園共育、共同發展。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以節日活動為載體家園共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其實家園共育的本質特點就是一個“共”字,強調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幼兒園既要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指導家長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同時也要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教育的目標、要求,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與管理,成為幼兒園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資源,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1.讓家長了解幼兒的生活,學習情況,參與幼兒教育、游戲,促進幼兒園教育保育工作的發展,搭建家園溝通的橋梁。
2.家長和幼兒能夠愿意參加幼兒園的各種“家園共育”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幼兒活潑、開朗、極積向上的精神。
三、活動措施
1、寓家園共育于環境創設之中。在幼兒園,教師可以與孩子、家長共同布置節日的環境,如:在中秋節帶孩子賞月,元宵節帶孩子賞燈等,讓幼兒充分感受節日的文化氛圍。
2、寓家園共育于幼兒園節日活動之中。家園互動的教育利用幼兒園各種節日活動進行,讓幼兒和家長在各種節日中感受到親情,享受天倫之樂,使幼兒學會感恩,等等。
3、寓家園共育于課堂開放日之中。在特殊的節日里我們對家長開放課堂,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里,感受孩子在園的一日活動過程。
4、寓家園共育于親子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手工制作,一起參加競技比賽……。通過親子活動家長走進幼兒園,與教師也多了溝通,更加知道育兒不僅僅只是教師的工作,也是家長的任務。有溝通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配合,配合好了,一切皆有可能。
5、寓家園共育于幼兒園家長學校之中。在家長學校中,結合教材學習育兒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做到家園互動,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6、寓家園共育于家庭、社會活動之中。眾多的節日幼兒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節日活動能充分發揮它的共同教育價值,<蓮山課件>幼兒園必須利用農村家庭教育資源,與每一位家長溝通,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家園共同合作,達到良好的教育效益。
四、重點活動安排
1、學習類愛耳日、愛眼日、愛牙日等,培養孩子如何珍惜愛護自己的五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植樹節、世界地球日、無煙日、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五一國際勞動節對幼兒進行愛勞動教育。
2、娛樂類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園設立的節日“成長節”、圣誕節,元旦,讓孩子們在節日中感受快樂,分享快樂,同時讓孩子們體驗在快樂中漸漸長大。
3、民族類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讓幼兒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不忘我國傳統節日;少數民族較有特色的節日,如藏族的賽馬節,傣族的潑水節等,讓孩子們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和節日文化。
4、愛國類國慶節、建軍節、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等,對幼兒進行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
5、愛心類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感恩節,“學會關心,學會相處,學會合作”,通過節日活動,讓孩子在歡度節日中學習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在以上五類節日中,小、中、大班有不同的選擇,各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有所選擇。)
在新的形勢、新的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將本著“熱心、誠心、真心”的原則,開拓家長工作的新視角、新內涵,倡導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使我們的家長工作更科學、更豐富、更有效,更上一個層次。
篇3:托班運用微博開展家園共育有效策略研究
關于托班運用微博開展家園共育有效策略的研究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溝通成為家園共育的新載體。微博作為其中一種新興的溝通手段走入家庭和幼兒園。托班家長多為80后,接受新興事物快。介于這種情況,我們對托班使用微博進行家園共育進行了研究,探索了四條策略:1、生動的語言再加上精彩的照片,雙管齊下,讓家長身臨其境。2、幼兒園篩選一些育兒知識,與家長進行經驗交流。3、鼓勵家長秀出孩子的精彩瞬間、童言趣語,共同分享。4、多種信息技術聯合使用,家園聯系暢通無極限。
【關鍵詞】托班;家園共育;微博;有效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溝通成為家園共育的新載體。幼兒園網頁、班級網頁、教師博客、幼兒博客、QQ空間的開通與運用成為家園共育的重要手段。通過網絡的即時性、敏捷性、互動性等特征,實現了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合作,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務于家長和幼兒,使幼兒教育擺脫局限于幼兒園的孤立狀態,更有利于幼兒發展,并為幼兒園、家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我園是一所部隊幼兒園,班上大部分家長是部隊的軍官,工作非常忙,家長也非常希望能夠來到學校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園的情況,但是“軍令如山”,一旦有任務,家長也是有心無力,班上的幼兒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負責接送,還有得是保姆、司機,家長與老師當面交流的時間卻很少,這就讓家園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找到一個適合本班家園溝通的媒介成了當務之急。
有次偶然發現兩所學校報道了關于運用微博進行家園共育的新聞。微博作為社交網絡的一朵奇葩,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它的及時性、敏捷性、互動性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利用微博來進行家園共育,讓老師與家長能在一個更加新穎的平臺進行溝通、交流,通過更為直接、直觀、便捷的方式探索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原則和方法,給予家長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指導幫助,從而促進家園共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隨著微博的普及,我們也想嘗試運用微博開展家園共育,是否適合?我首先對本班家長的年齡,受教育水平、微博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結果如下:
1.78.2%的家長是80后。
2.91.3%的家長擁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
3.91.3%的家長會利用單位或家中電腦上網瀏覽網站信息。
4.86.9%的家長開通了微博,包括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
綜合以上調查和分析,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家長的情況,我們覺得利用網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