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良好入廁盥洗習慣培養策略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小班幼兒良好入廁、盥洗習慣的培養策略
現在大多數幼兒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都是家長心中的小太陽,從而會對幼兒過分的關心、照顧、寵愛,連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辦代替,家長平時很少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入廁、盥洗訓練。
幼兒進入幼兒園后,我們發現有些幼兒家里一般使用抽水馬桶或痰盂,而且入廁時都有長輩幫忙,但幼兒園就不一樣了,入廁時,必須先登上臺階,跨過便池,然后拉褲子,蹲下來,這一系列的動作,無疑是幼兒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有些幼兒在盥洗時愛講閑話動作太慢、洗手時馬虎圖快、還有些幼兒喜歡玩水,把水灑在地上等等。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的關注、教育,會養成不良的習慣,也給安全帶來隱患。為了盡快改變這些現象,發揮公共區域的教育作用,培養幼兒良好的入廁、盥洗習慣,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入廁能力的培養
(1)加強指導,培養幼兒的入廁能力
在日常的入廁活動中,教師除了給予適當的幫助外還指導幼兒正確的大小便方法,大小便姿勢等,讓幼兒明白大小便時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鼓勵幼兒扶好欄桿,看好腳下,勇敢地跨上臺階,跨過便池,并逐一讓幼兒練習,且充分肯定孩子的勇敢、進步。教師的指導,加上孩子的自身實踐,慢慢的使入廁不再成為孩子的心里負擔,還要教育孩子在入廁時應該排隊,有秩序的入廁,這樣就不會出現有孩子互相爭搶,也不會發生危險。如果發現有幼兒在跨便池時有困難,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便利條件,還要在排便前后,像媽媽一樣地幫助幼兒穿、脫褲子并和幼兒親切的交談,讓他們覺得“老師就是媽媽”。
(2)科學合理的生活規律和教師適時的提醒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科學合理的制定好幼兒的一日生活制度,科學的安排好幼兒大小便的次數及時間,并把每個幼兒入廁情況做好記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的了解每個幼兒的心理。教師在了解幼兒心理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對一些幼兒進行適時的提醒,比如:“某某某幼兒,有沒有小便,如果有的話要跟老師講,自己不能脫褲子的可以找老師幫忙”。這樣,幼兒就會感覺到教師的關心,慢慢地養成好習慣,不再隨意的大小便,也不會因為過分投入當前的活動而忘記自身的生理需求,甚至太急又一時脫不下去而尿濕褲子。
(3)指導幼兒正確使用便紙,便后對幼兒進行衛生教育
作為教師可以運用聽故事念兒歌的形式向幼兒進行衛生教育,比如在洗手時,讓幼兒邊洗邊念:“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洗洗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間指縫都搓到,嘩嘩流水沖一沖,我的小手洗凈了。”又如“一只手,兩只手,握成兩個小拳頭,小拳頭,伸出來,長出十個小朋友。小朋友,真是乖,一齊伸到水里來,擦擦肥皂洗干凈,不洗不凈不答應。”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兒歌的引導,不但可以完成入廁后要洗手的好習慣,而且還受到了衛生教育,這樣,對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智力、情感、獨立性、克服困難等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4)家園共育,共同培養幼兒的入廁能力
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把對孩子入廁方面的要求,通過各種形式告知家長,如:家長會、電話、家園聯系窗等,請家長配合并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分析原因、商量對策;家長在家也要對幼兒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幼兒學習入廁的方法,這樣家園共同努力,保證幼兒在園在家生活規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獨立性,才能幫助幼兒培養入廁能力。
(二)、盥洗習慣的培養
(1)創設良好的盥洗教育環境
首先,我們通過對幼兒盥洗室創設公共區域的環境挖掘,發揮公共區域的教育作用。我們在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小便池上分別畫上兩頂款式不同的漂亮小帽子,旁邊寫有漢字“男”和“女”,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優美的環境,讓他們體驗和享受環境帶來的舒適與快樂。
我們還結合圖文并茂的宣傳圖片,督促培養幼兒養成正確洗手的好習慣。采用大小不同的圓點從大到小有秩序地排列,提醒幼兒自覺養成人多排隊的好習慣,消除不安全的隱患。
(2)采用生動有趣的教育形式
幼兒往往對其感興趣的活動充滿好奇,因此我們創造條件利用興趣來培養他們的良好的盥洗習慣。在幼兒盥洗時,用攝像機錄下幼兒不同的行為表現。通過錄像回放觀摩,讓幼兒找一找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大家共同探討,參與解決在盥洗中存在的問題,增強幼兒對良好的盥洗習慣培養的意識。
(3)發揮榜樣的力量
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我們的日常行為隨時都對幼兒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平時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機會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用自己良好的盥洗習慣去影響他們。同伴是幼兒觀摩學習的榜樣,我們在幼兒中樹立良好的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相互交流觀摩,取長補短,以此激發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4)開展適當的行為強化
針對一些散漫,任性的幼兒,我們嚴要求,鼓勵他們學榜樣。這些幼兒大多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導致不良習慣的形成,表現在盥洗時嬉鬧,推擠,對同伴有攻擊行為,以自我為中心。但這些幼兒大多好勝心強,在積極的引導下,主動性很高。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采取做值日生,小小安全員等形式,針對一些幼兒在盥洗時表現出的種種不良行為習慣,選擇正確的行為作為目標不斷強化。如:對于盥洗時愛嬉鬧的幼兒,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對于推擠,對同伴有攻擊行為的幼兒不忘提醒遵守盥洗要求,當幼兒缺乏控制能力時,教師有意識的利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給予暗示,及時提醒。通過大帶小教弟弟妹妹洗手的活動,為小班幼兒起示范作用,還能在規則意識,謙讓精神等方面起到榜樣作用。
(5)家園共同教育
經常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在家中的盥洗情況,引進家庭教育中的經驗,使幼兒園的教育更具針對性。同時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盥洗習慣培養的要求及方法,使家園教育保持同步,形成合力。建議家長在家中為幼兒創設良好,便利的盥洗環境,給孩子準備專用的洗手液和肥皂,毛巾,潤膚油等用品,這些用品最好放在幼兒可以自由取放的地方。
綜上所述,養成良好的入廁、盥洗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對于其今后的健康發展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從小播下良好習慣的種子,將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將終身收益。
一學期即將結束,孩子們在入廁、盥洗方面的習慣都在慢慢養成,能力正逐步提高。入廁時,孩子們會次序井然,不再哭鬧著要老師幫忙了,不愿意入廁、尿褲子等現象基本沒有了。盥洗時,我們能聽到孩子們歡快的念著洗手兒歌,洗干凈自己的小手,不玩水,袖子也不會弄濕了。我們和家長一同感受著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當然,有的時候,個別孩子還會在入廁、盥洗時逗留在盥洗室和同伴玩鬧、盥洗時會玩水等,下學期,我們將繼續鞏固培養幼兒入廁、盥洗的良好習慣。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教育小結:小班行為習慣培養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教育小結:小班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學會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的養成會伴隨著人一生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的培養,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涵涵是家中的獨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寵愛她,生活上過度照顧,所以養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涵涵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別慢,尤其是吃飯,每次都是最后幾個吃完的。
有一天,涵涵又吃到最后幾個了。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卻絲毫沒有反應,我給她講道理,但是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視了一下四周,看見涵涵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小朋友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了幾句話,然后快步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對她說:“二寶,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他們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二寶往后看了看,連說“好”。
終于涵涵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涵涵來到了娃娃家,經過老師的幾次引導,她吃飯越來越快了。老師的教育不能只依賴于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興趣的地方,從而改正了她吃飯慢的毛病。這種做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樂于接受,還滿足了她的游戲欲望。
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加以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鼓勵幼兒吃飯,從而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老師也能組織好幼兒的各項活動。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