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一年級準備期學習習慣培養

一年級準備期學習習慣培養

2024-07-31 閱讀 6711

淺談一年級準備期學習習慣的培養

堡鎮第二小學高紅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后天所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養成,要想改變它很不容易,正如俗話所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一年級設置學習準備期,目的就是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繼的學習做準備。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

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有效學習的重要內容,對兒童以后學習的效率、學習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一年級學生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讓學生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教學中要讓他們聽懂老師的要求,就要選取與學習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例如,教學“幾個與第幾個”時我發現書上的情境圖不能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邀請小朋友們做隊列訓練的游戲。隨著“第4位小朋友向后轉”“前4位小朋友向左轉”等口令,參與游戲的學生個個側耳傾聽,就怕被淘汰出局,而座位上的小朋友也都認真地當起了小裁判。接著,我又利用語文書上學到的“日、月、水、火、明”等漢字做找字游戲。這樣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

讓學生專注傾聽同學的發言。剛入學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上自由發言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學生不能靜靜地同伴說什么,總是搶著說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課堂上“傾聽”的習慣是需要有意識培養的。如,讓學生說說:“剛才他說什么?”“你聽到了什么?”“聽懂了什么?”“你認為他說得怎么樣?”“你有不同意見嗎?”等等,這樣逐步讓學生知道該怎樣聽講,使注意力慢慢集中起來。當然,這并不能立竿見影,必須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學生學會傾聽,形成習慣。

培養學生善言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

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班級里,總有那么一些大膽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于那些愛動腦、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對于那些不善于發言的學生,我總是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的點撥、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哪怕聲音再輕,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系。比如,當敢說者回答完后,我把復述、模仿的機會讓給怕發言者,并給予鼓勵:“你也說得很好,如果聲音再大點就更棒了。”然后再請他大聲說一遍,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如,對于較簡單的問題,我把說話的機會也給怕發言者,并及時鼓勵他:“你回答得非常正確,你真棒!”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我就隨機應變:“你能大膽發言了,也是一種進步,老師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回答正確。”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會覺得非常開心非常光榮,由此會增加說的勇氣和信心。

使學生體會到說的好處。在教學小于、大于、等于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符號的意思,因為只有理解了符號的含義才能正確使用它們。但是要記住大于、小于號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辦法來記憶。學生們手腦并用,編出順口溜:“左手剪刀小于號,右手剪刀大于號。”“開口對大數,尖頭對小數,兩邊相同等于號。”“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通過這樣邊做手勢邊說,學生會覺得學習知識變得快樂簡單了,也就愛說了。

讓學生說清楚說完整。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并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讓學生把話說規范的習慣,用詞準確,表達完整,思維清晰。因此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敘述的條理性。如比大小時,填完符號要求學生用“___比___大,所以用大于號”的句式是說說理由;比多少時,要求學生用“____和____比,____多,多____”的句式說一說,這樣的條理化敘述,強化了語言訓練。

培養良好的做的習慣。

1、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首先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學生寫字時我常常用兒歌“頭正肩平身子直,一尺一拳一寸記心間。”提醒學生。其次,寫數時不求多不求快,要求姿勢正確,寫得規范美觀。寫完后,我要求學生找出自己不滿意的改正,初步培養他們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為了培養學生專心致志、抓緊時間的作業習慣,我在家長會上與家長溝通,傳授一些專家推薦的好方法,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與家長交朋友,形成教育合力。

2、培養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愛動、好奇”的心理特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自摸一摸、數一數、擺一擺、分一分,增強數學教學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促進知識技能的內化。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增進了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分與合》中,我以學生的操作為主線,通過學生的多次操作自主探究新知。第一次操作是要求學生擺雙色片,找出5的分與合的一切可能性;第二次操作是要求學生有序地翻雙色片,盡最大可能做到一個不漏,一個不重復,通過動手操作及小組討論,探尋規律;第三次要求學生根據已知的規律填寫8和9的分與合,有困難的學生可借助學具擺一擺,這樣學生的思維由形象過渡到抽象思維,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正所謂“學生學得快樂,老師教得輕松。”

要真正使學生養成這些好習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課堂教學要重視評價與激勵。我在課堂上針對孩子的表現會采用不同的評價:有時用簡單的評價,如“好”“不錯”“棒”等;有時用肢體語言,一個微笑,一下點頭,一個大拇指,用手撫摸孩子的小腦袋等,我還教會學生用手勢對他人或自己進行表揚。這些都令孩子們對自己學數學充滿信心。我每節課還評出幾位“課堂之星”,為了爭當課堂之星,小朋友們上課聽得更專注了,發言更積極了。

良好的聽、說、做等學習習慣的養成,直接為課堂中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等。只有從小抓起,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篇2:在小學一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策略

在小學一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策略

嚴燕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實驗小學

【摘要】兒童時期是一生的奠基期,更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許多成功人士的案例說明都與少時養成的習慣息息相關。而小學教師從一年級開始采用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項習慣培養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微笑夸獎兒歌規范榜樣引領活動促進堅持不懈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小學一年級是學生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多年的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到:采取適當的方式和有力的措施培養習慣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微笑著夸獎學生,借助有趣的兒歌規范,榜樣的正能量引領,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便是培養反思、衛生、禮儀、學習等習慣不可或缺的良策。

一、微笑夸獎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話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一點兒也沒錯。微笑著夸獎學生,將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個學生叫王語,是個留守兒童,人倒也聰明伶俐。剛入學時,總是調皮搗蛋、惹事生非。比如:抓草坪里的泥土打人;悄悄偷拿同學錢物;想方設法買吃零食;把口水吐到同學耳朵里;有一次升旗儀式時,居然在校長和老師的眼皮子底下把紙團扔來扔去,像個魔術師一樣變著花樣搞惡作劇,隨時都有同學告他的狀。曾多次嘗試說服教育、懲罰教育、家校共育,卻收效甚微,今天認錯,明天又犯。由于他經常應邀到辦公室,一年級的老師們都熟悉他了,說起他,除了氣,還是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偶然的機會終于改變了他。記得那是在回家的路上,我正急匆匆地往家趕。突然,耳邊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嚴老師

篇3: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幾個觀點及措施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幾個觀點及措施

內容摘要:

本文闡述了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幾個觀點及措施:

1、培養起正確處理學習與休息的關系,從而養成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2、巧妙而藝術地運用懲罰,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有效地賞識教育一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果學生真的做了違背常規的事,決不能草草地對學生批評教育一頓了事,而要正面引導,把握原則。

4、要求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勞動樹立自信,產生自尊,并生成一種良好的責任感。

5、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意識,明白可以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為。

關鍵詞: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成長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小學生學習行為又同生活習慣等其他行為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學生道德品質以及心理的和諧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事關學生身心素質的健康,而且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道路。尤其是父母親外出打工留守家鄉讀書的小學生,培養其良好的習慣更是至關重要。本文就以我校三年級學生為例,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我班劉瑞澤和王怡君同學由于家庭生活條件不夠寬裕,父母外出打工,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不夠,家庭教育比較欠缺。長期由年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親戚管理,與孩子的隔代教育,與學校管理的脫節,家庭教育環境較差。導致了學習上不夠認真,不夠勤奮,自覺性差;衛生意識淡薄,隨手丟垃圾的現象很普遍;人際交往上不夠主動,合作意識比較差;喜歡在校內校外園追逐,大聲喊叫……近幾年來,我嘗試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班風班貌的整體發展著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養珍惜時間的習慣

我認為應從培養孩子珍惜學習時間的習慣入手。尤其是,父母親不在身邊的學生,培養他們珍惜學習時間的習慣非常重要。我通過家長會、或者電話對學生的親友討論這樣一些很實在的話題。如,為什么同樣的作業不同孩子完成時間相差那么多,只需十五分鐘完成的卻需一個小時?你的孩子會不會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東西或發呆,你是怎么要求你的孩子的?我班有位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嚴格,每天一放學就要求寫好作業再做家長布置的作業,早上6點起床讀書到吃早飯為止,也不讓其玩耍。結果造成的后果是,孩子讀書不用心敷衍了事,寫作業磨磨蹭蹭的,他想,反正我早點把事做好的話,爸爸又從來不讓我去玩、讓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又要我多做一些作業,還不如慢慢做,連走路拿東西都比別人慢那么一兩拍,漸漸地導致孩子厭學。針對這種狀況,我建議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提出時間要求。比如以20分鐘作為一個學習階段,在開始學習之前,應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包括喝水、上廁所、削鉛筆、找本子等。當學習階段一開始,就必須專心致志不隨意離開座位,不允許干任何雜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攪孩子,要等這一學習時段結束了再作安排。同時要休息時必須讓其離開書桌,干些與學習不相干的事情,但不能懶洋洋地躺著或坐著,這樣會影響下一個學習時段的精神狀態。這樣有利于培養起正確處理學習與休息的關系,從而養成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