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經驗分享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經驗分享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2024-07-31 閱讀 2461

首先,要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人們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成為一種自動化行為,良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身。課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智能的基本是途徑,也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進行行為的規范化訓練。在教學中,各學科教師要有目標、有標準、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科教師各行其事,使學生無所適從。如在訓練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時,各科教師應按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眼睛離書本一尺,手指離筆尖一寸。這樣學生在養成好習慣的同時,對壞習慣就自然而然地產生防御的作用。

其次,在課外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除在課堂教學中抓之外,還應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還訓練和加強。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要求學生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敬隊禮。要使學生尊敬國旗,就必須幫助他們了解國旗的含義,可以通過晨會、主題班會等活動,向他們講解國旗的含義。作為一名小學生,應努力學習知識,將來為祖國做貢獻,為國旗增添光彩,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長知識,接受教育。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應該滲透于他們的學習、勞動、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為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有一定的依據,加強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還應把握其具體可行的特點,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就應該讓他們明確哪些是禮貌用語,應怎么樣使用。對長輩要尊稱“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別人提出要求時要說“請”;給別人添麻煩時要說“對不起”;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等。要求具體明確,學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應分層次對待,盡量具體可行,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所接受。

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篇2:培養中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中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俗話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因此,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等成長的道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都是從少年兒童開始,不同的童年會造就出杰出的青年與犯罪的青年,而這不同的基本點之一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提高學習質量的諸多重要條件之一,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生深刻的影響。在學習早期階段,如果學習習慣在一定途徑下得到順利發展,并形成個體的一種需要,將會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發揮深刻的影響并成為導致學生在社會結構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條件。因此,從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今后學習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一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礎。拿破侖曾說過這樣的話: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事實的確是這樣,好習慣不僅會使你在學習生活中不斷進步,更會為你日后在社會上生存奠定基石,因為社會、國家、世界越來越需要人才,而一個擁有良好習慣的人則更容易成才。

良好習慣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成。那么,在中學時代應如何去培養良好的習慣呢?《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40條說得清清楚楚,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為人處事,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從遵規守紀開始,《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科書,學生的一言一行就是培養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作業。因材施教是養成教育的著眼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其心理特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養成教育時,就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按照其年齡特征、性格特點來分類設計方案,分層確立目標。

若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養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學生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行為,因此,教師一定要耐心教導他們,如果發現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有不正確的地方,就要及時加以糾正。同時,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訓練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事實證明,不少孩子的好習慣往往是在與壞習慣的斗爭中形成的,因此,訓練就要嚴格,在教學中要把嚴與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嚴的手段,達到愛的目的,真正做到寓愛于嚴,嚴愛結合。

篇3:一年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淺談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白山三中于春艷

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適用于小學一年級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協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若不注意,就有可能養成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習慣。作為小學一年級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低年級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從一入學,就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培養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于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個一年級的班主任,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養成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有一句話叫做“成功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讓學生學會事前準備,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課前準備工作開始培養。教師要告訴學生在課間休息時,就把下節課中的課本等用具放在課桌左上角,上課前兩分鐘進教室,坐在座位上,趴在桌上靜息,臉都面向左邊。這一點,我們一年級班主任老師要對學生詳細要求和督促。

2、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專心聽講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應要求學生聽課時,不要思想開小差或做小動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們認真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并按老師的要求認真操作學具,做好練習。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講課時應做到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有趣,方法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講。

3、注重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養成正確、有序、說完整話的好習慣。無論哪種情況都要要求學生先想后說,想好再說,然后強調語句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并學會根據不同的場合調整語氣、音量和說話的方法。還要求回答提問時音量要大,語氣要肯定,讓全班同學都聽見;糾正他人發言時態度要誠懇,音量要適中;小組討論時要用商量的語氣相互補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

4、培養學生仔細讀題的習慣。一年級的學生,由于不識字和識字量少的緣故,在做題時常常依賴老師或家長讀題,有些學生一離開老師或家長就什么題都不會做。教師要重視一年級學生的讀題訓練,培養學生的仔細讀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讀題時要求學生先把題目讀一讀,找出自己會讀的地方和不會讀的地方,讀得懂的地方和讀不懂的地方,甚至讓學生根據插圖或以往做題的經驗,先猜測一下題目的要求,然后指導學生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白題目的意思。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讀數學書的習慣,要求他們有序觀察書中的插圖,對圖中的動態部分進行合理想象,能夠正確讀出文字部分,理解文字意思。

5、養成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一年級新生,年齡趨向于五、六周歲,他們手部肌肉才開始發育,做精細動作的能力較差。握筆寫字,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是比較費勁的,而且兒童學習寫字的過程,正是手部肌肉發育的過程,因此要掌握正確的握筆方法。寫字時,首先要求學生坐姿端正,握筆姿勢正確。寫作業之前,教師要帶著學生復習一下正確的書寫姿勢。在學生寫作業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坐姿。其次,通過講解,使學生樹立形成正確、美觀的印象。再次,要求學生用本干凈整潔;字跡清楚規范;有一定的書寫速度。為此,學生寫在田字格中的數字或算式,教師要事先給他們寫好樣子,讓他們先觀察,再書空一次,最后再練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