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瑞學校蔡春麗
解決問題能綜合測試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理解能力。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要弄清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才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在教學過程我常常遇到學生遇到問題亂列式計算的現象。還有的學生挺“聰明”今天學乘法應用題,他就用乘法做,明天學除法應用題他就用除法做,可是到了綜合練習時就不知道怎么解決了。可以說這樣的學生是在機械式的接受知識,沒有真正的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在考試時,往往會發現一些很簡單的應用題學生都做錯,或是空著不做,應用題的得分率相當不理想。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結合十幾年的教育教研實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理解題意、弄清數量關系,才動手做題。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還不是很多,遇到題中有的字不會時她們會跳過或是亂讀,導致不理解題意,還有的學生讀題停留在“朗讀”的層面上,讓其讀題,就純屬把字讀出來,不思考題中的數量關系。輔導學生時,有時候很簡單的題學生空著說不會做,當我和他一起再讀一次題目時,他就馬上會做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覺得原因在于學生獨立做題時,沒有讀懂題意,所以,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讓學生讀題,一次讀不懂讀兩次、三次,直到讀懂題意為止,在讀題審題時,培養學生找題中的關鍵字、詞來理解,經常這樣訓練,學生讀題時就會很關注重要的字詞了。例如:求一個量比另兩個里量的總和多或少幾的類型題時,我培養學生讀題時找到“總和”為關鍵詞,理解”總和”就是求誰和誰的和,這樣學生馬上就知道第一步的算式了。
二、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低年級的應用題一般是1-3步算式就可以解決。難度不是很大,有的學生看到題目長就說不會做,那么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就很關鍵。一般多采取的策略有:從條件想起,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從問題尋找需要的條件、列表找答案、畫圖等策略。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策略,哪類型的題用哪種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歸類好。這樣學生遇到這樣類型的題就明白采用什么方法解決了。在教學每種策略時,教師還要注意方法的引導。如列表找答案,表格應該怎樣設計,畫線段圖,先畫哪個量,何如找到標準量。這些都需要老師在授課時一一教會學生。只有學生掌握了方法,解決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
三、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答案的習慣。
養成檢驗答案的習慣非常重要。把答案當成已知條件逆著思維檢查看是否符合條件的意思,可以知道答案是否正確。低年級的學生在檢查時,往往總是順著題目意思檢查,假設他認定這道題用除法做,那么他檢查時就是檢查除得的答案是否正確,很少想到答案是否符合了題意。有一次在練習這道題:“梨有250個,梨比蘋果少70個,蘋果有多少個?”一部分學生看到“少”字就用250-70,有的學生還是比較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列出205+70。記得當時我讓學生交流哪種做法正確時,有位學生說道,如果蘋果有180個,哪梨就比蘋果多了。做錯的同學馬上就覺悟了。其實,這個孩子就是把答案當成已知條件來檢驗。在學生把答案當成條件檢驗的同時,還可以再次檢驗自己對題意理解是否正確了。
四、加強對比訓練,鞏固技巧。
通過對比練習,學生更容易掌握解題的技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有關“倍”的應用題,通過設計(1)蘋果有8個,梨有4個,蘋果的個數時梨的幾倍?(2)梨有4個,蘋果的個數時梨的2倍,梨有多少個?這兩道題中的數量關系一樣,只是改變了條件和問題,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倍”的認識會更深,反復訓練,學生會發現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總之,培養低年級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能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引發指導會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最關鍵。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還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
思考題,應用題,能力,如何,技巧
篇2: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小課題研究方案
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小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源由
人類進入了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的世紀。激烈的人才、知識、科技競爭必不可缺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合作與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與合作必定要有一種最快捷的傳遞方式,那就是口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交流合作,影響辦事的效率和效果。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重視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當務之急。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與實際應用價值: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個基本特點就是說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這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石。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以“說”為主,而“說”就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切實打好基礎。
2、適應課程改革目標的需要。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圍繞著人的發展目標來設立和確定的,要激發學生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低年級學生在愉快趣味教學中識字,實現識字生活化,是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
3、適應我校現代教學改革需要。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師們反映我校的中高年級的學生說話習作水平較低,根本原因是基礎不扎實,在低年級時未加強說話能力的培養造成這一現狀。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從源頭抓起,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我校低年級教師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校的領導,多年來倡導科研興校,十分重視科研情況,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同時對科研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提供很多便利條件。因此,學校里有濃厚的研究氛圍,教師自覺地向研究型教師靠攏。
2、我校教學設施先進、完備,具有得天獨厚的網絡資源、圖書資源,有利于資料的查閱。
3、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一至三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很強。有的缺乏表達的欲望;有的表達不夠完整或欠具體。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培養學生說完整話、說連貫話的習慣,提高學生日常會話中的口語表達能力。
2、通過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開口說話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激發識字興趣,開發學生識字潛能,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低年級學生在愉快趣味教學中識字,實現識字生活化,擴大識字量。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對象
一至三年級學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采用理論分析法、文獻法:對近幾年出版的有關如何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文獻資料進行大量收集。在對這些文獻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的經驗為本課題所借鑒。
2、教育實踐法即采用行動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初步構建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教學實踐
篇3:論提高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
論怎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
從剛開始工作到現在,一直從事于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這幾年也深刻的體會到一個孩子如果計算能力不強,對這個孩子的整體數學成績都非常有影響。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要熟練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撐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二、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發一本口算冊,老師要把這本口算冊充分的利用起來,低年級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少一些,老師可在課堂上給孩子計時讓孩子們做,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會很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口算不僅要計時,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看出對、錯,對那些能在規定時間內考滿分的要及時給予一定的獎勵,引起學生對口算的重視,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業中必做的一項,平時把這樣一項工作堅持下來。這樣才把口算這項能力提高起來。
三、重視錯題的分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剛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例如,退位減,前一位退了1,可計算時忘了減1。同樣,做進位加時,又忘了進位。特別是連續進位的加法,連續退位的減法,忘加或漏寫的錯誤較多,這些都與兒童記憶不完整有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可借鑒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