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學困生心理輔導(講座材料)

小學學困生心理輔導(講座材料)

2024-07-31 閱讀 5310

學困生心理輔導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的有關原理,對學困生在學習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包括認知、動機、情緒、行為等方面進行輔導。困擾學生最多的是學習心理問題,是非智力因素的積極性沒有被激勵和發揮出來,以致影響正常智力沒有發揮出來。

下面就對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提出積極開展學習心理輔導的幾項具體做法:

一、講究機制,調節心理障礙

1.幫助學困生建立心理防衛機制。有些學困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就顯得手足無措、孤獨無助、非常感傷,而一旦困難解決后就談笑如常、若無其事,這就需要教師更好地關心和愛護。對于經常受挫的學困生可以采用理喻和比較的心理防衛方式來消除不安,可以援引“失敗是成功之母”、“天道酬勤”等道理來安慰學困生,借助前人失敗的事例來自勉,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2.增強學困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學困生要適應社會、家庭和學校給予其的評價和要求,適應過程會中受到阻礙和干擾,不能達到教師、家長期望的目標,因而造成了學困生的心理障礙。此時,學困生只有主動協調,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途徑有:

①情感宣泄。學困生在學習上過多的學習失敗的體驗會產生消極情緒,淤積過久,會傷害自身或遷怒、攻擊他人。教師應主動與學困生談心,帶領他們參加文體活動,觀看放松身心的影視節目,釋放心中的消極情緒。

②重組關系。教師要幫助學困生自覺改進自己與學習環境的關系,自己與課任教師、優秀生等之間的關系。調整人際關系的目的就是消除妨礙學習目標實現、造成心理障礙的環境因素和人際因素,取得適應自身發展提高的主動權和人際支持。

二、講究策略,培養學習動機

1.幫助學困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這兩個觀念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學困生的健康發展,教師應根據學困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積極實施思想道德教育,讓學困生自覺地將學習同個人價值的體現密切聯系起來。

2.做到一視同仁,恰當評價學困生。教師要正視學困生的優點和缺點,即使批評指正,也要更關心學困生,以避免學困生孤立和疏遠群體。部分學困生的自覺性差,要及時提醒,在同學困生交流時,說話要有鼓勵性,充分保護學困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3.磨練學困生的意志,使之正確對待挫折和心理障礙。教師要注重培養學困生健全的心理品質,在其他活動中給學困生適當的挫折,增強他們在學習中的免疫力。同時教師平時應留心觀察學困生的表現,注重預防,對癥下藥,加以疏通。常見的疏通方法有談話教育法、激勵法、共同發泄法等。

三、多用鼓勵,形成良好習慣

在學困生中,有的學生缺乏毅力,自覺控制能力較差,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肯動腦思考,就遇難而退,或轉向教師、同學尋求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解答難題,而是要用堅定的目光鼓勵他們動腦筋,用熱情的語言激勵他們去攻克困難。此時,教師或家長任何一種親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熱情而富于鼓勵的話,都可以使他們產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要給學生講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難的故事,使他們懂得一個人具備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的重要性。

總之,在輔導學生學習時,最重要的是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用腦,要幫助學生克服內部或外部的困難和障礙,使之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其次,要幫助他們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力戒拖延和磨蹭。學校里的學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在家里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養成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此外,教師要教會學生檢查作業的方法,使之養成細心檢查作業的習慣。

四、指導家長做好心理輔導工作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師。父母的心理狀態、言談舉止、教養態度與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不少家長由于望子成龍的期望和無限制的嘮叨、訓斥,對學困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造成孩子出走和輕生。所以幫助家長掌握心理輔導的知識和方法,配合學校做好學困生發展性心理輔導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學校除了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訪、心理咨詢室等途徑與家長溝通以外,還可舉辦一些家長的心理輔導講座,使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使家長主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自覺改善親子關系,優化家庭教育環境,主動配合學校,家校協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總之,學困生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盡管他們的人數不是很多,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讓這部分學生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學有所成,對學校、家庭、社會,特別是學生本人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給予學困生幫助,才能使學困生重拾信心、取得進步。

篇2:關愛后進生學困生后進生轉化

關愛后進生學困生淺談后進生的轉化

【論文摘要】轉化教育學困生,是班主任一項重要的工作。抓好這一工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學困生向來不被人重視,一旦遇上愿意接納他們、關心他們的班主任,這些學困生的反應會特別強烈,轉變往往也最大。對待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盡量挖掘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讓他們多點信心,只要他們有少許進步,就立即加以稱贊,并向其他老師“宣傳”,以改善其他老師對他們的印象。只要不先入為主地對學困生存有偏見或抗拒心,只要肯花時間,班主任的轉化教育工作就一定會有收獲。

【關鍵詞】班主任學困生轉化教育了解尊重

所謂“學困生”,是指在心理素質、學習態度和成績或道德品質等方面存在某些問題,暫時處于后進狀態的學生。他們的自制力差、上課紀律差、與各科老師的關系差,此外,他們經常出事(吸煙、打架等),又常常欠交作業。最令人頭疼的,是許多學困生的問題都源于有問題的家庭,因此見家長亦往往解決不了問題。下面結合本人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實踐及思考,就如何抓好學困生轉化教育工作的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要調查研究,全面了解

轉化教育學困生的前提是了解學困生。沒有準確全面的了解,就沒有有的放矢的轉化教育。對學困生的了解,可從兩個方面入手:學困生的長處短處和學困生的生存環境。

第一,了解學困生的長處短處。不論屬于何種類型的學困生,他們都絕非一無是處。他們的心靈也許受到創傷,他們的天賦或許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但他們仍然向往真善美,他們渴望自己有所進步,渴望周圍環境對他的注意和尊重,這是學困生的共同心理特征。一般說來,學習成績差、紀律觀念淡薄、道德行為不良這樣的“綜合病癥”很難出現在同一個學生身上。有的學習成績差但紀律觀念強;有的自由散漫但無不良道德行為;有的道德行為不端而學習能力較強。還有的對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但在音體美方面富有天賦;有的學生對文史不感興趣卻偏愛數理化。班主任對此應有全面準確的了解,以求在轉化過程中揚長避短。

第二,了解學困生的生存環境。這里的生存環境包括家庭、班級和交往環境。1.了解家庭環境。這可以把握學困生在家庭受教育情況及在家中的地位。有些學困生在校內校外犯錯誤,卻在家庭中得到呵護;有些在班級中孤獨,在家庭也不受歡迎。對這類學困生,班主任應尤其注意,以免加劇其自暴自棄甚至鋌而走險心理的產生。2.了解班級環境。班級整體素質好、班風正,學困生就有可能會近朱而赤,轉化教育工作相對較易開展;班級整體素質不高、班風較差,學困生就有可能會近墨而黑,轉化教育工作難度增大。因此,班主任要營造一個積極融洽班風正的班級環境,這有助于做好轉化教育工作。3.了解交往環境。通常情況下,學困生總是愿意與他本人基本情況相似的學生交往,這種現象被學困生戲稱為交往中的“門當戶對”。他們借此獲得思想上的相互溝通,精神上的彼此慰藉。尤其是他們犯錯誤之后,更希望在盟友中尋求幫助和支持,而不愿與家長和老師溝通,不愿接受家長和老師的正面教育。更有甚者,他們還可能會與不良社會青年甚至黑社會勢力交往。因此,在轉化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盡可能采取適宜的方法和有效措施,與家長、學校配合,限制學困生之間的交往,切斷其與不良社會青年和黑社會勢力的聯系。

二、要關懷尊重,耐心幫助

篇3:議高中數學教學中產生學困生原因及對策

議高中數學教學中產生學困生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過程中,數學學困生問題日漸凸現,其中高中數學學困生問題尤為突出。不少學生討厭學習數學,但數學又是高中階段必學的一科。教師要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轉化數學中的學困生;要想轉化學困生就必須找到產生學困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此事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及做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學困生;原因;對策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過程中,數學學困生問題日漸凸現,其中高中數學學困生問題尤為突出。不少學生討厭學習數學,但數學又是高中階段必學的一科。教師要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轉化數學中的學困生;要想轉化學困生就必須找到產生學困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此事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及做法。

1高中生數學教學中產生學困生的原因

根據自身的數學教學經驗和與學生的相處,得到如下原因:

1.1基礎差

對數學學困生中有80%多的學生,在小學時就怕學數學,所以出現了進入高中了連一元二次方程都不會求解,甚至有少數學生有理數的加減法都不會。當然這部分學生進入高中要想學好數學,就比較困難。

1.2學習方法不科學

有一部分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因為初中數學學習,偏重單向思維,只問結果,少問原因;進入初高中階段,內容發生了變化,思維方法沒能及時轉變,造成學習吃力。還有不少學生平時根本不看書或“死讀書”,不看書的學生平時除了聽課,做作業外,從來不再去看課本,上課聽懂多少算多少,要記的知識沒有記住,這些學生在初中時,數學成績不錯,但到了高中就不行了。我曾經教的有一個學生,數學就是學不好,后來他主動來找我說:“高教師,我的數學為什么就是學不好,課本上的哪個公式在哪一頁我都記得……。”這個學生就是沒有科學學習數學的方法。

1.3數學學習心理障礙

高中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中學生積極主動和持久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訓練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培養數學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即是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3.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對學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上課時不集中精力學習,課后不讀書、不做作業,貪玩游戲、上網,得過且過。學生沒有遠大理想、志向。

1.3.2自信心不足,畏懼心理嚴重

數學在中學生學習的各門學科中,是一門最難的學科,也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當學生遇到難的例題和難理解的內容時,因而產生畏難情緒,特別是應用題。由于某些學生基礎較差,或學習方法不當,或刻苦努力不夠,考試屢考屢敗,形成嚴重的失落心理。課堂不敢回答老師的提問,讓他發言時,緊張得面紅耳赤,渾身發抖,說話也聲音小結結巴巴,不善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還有一些學生做作業、考試時,也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一有機會,定會偷看、抄襲,寧可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

1.3.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松散、懶惰的壞習慣,害怕艱苦的腦力勞動,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當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退縮不前,喪失前進的勇氣和信心。學生說:“我一看到題目長的題連看都不想看別說做了”。表現出不良的行為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