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可貴的沉默》教后反思

《可貴的沉默》教后反思

2024-08-01 閱讀 1157

《可貴的沉默》教后反思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該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上完這節課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的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采用了懸念的手法。所以在導入的時候,我同樣以懸念的手法向學生講述了一個相類似的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的激發。課文淺顯易懂,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學生廣泛交流、思考的基礎上,提示學生回憶一下以前課文中學過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結果學生的興趣高漲,效果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興趣,愿意聽,否則講得再好也達不到好的效果。(

一、“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新課改中所經常提到的。

但要提醒的是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上課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老師指到哪就讓學生跟著哪,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時時牽著他們鼻子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輕松,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么沉默時”,有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可我并去沒有指責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讓同其它同學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通過音樂《感恩的心》和老師的動情敘述,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引導學生表達出思想感情,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是伴隨著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進行的。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多向的平等對話,變預設為生成,使課堂更活潑,讓真情涌動于意外之時!

三、在整堂課中盡量把學生帶入文本中,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一些填空,幫助學生。比如最后設計了“這一片沉默給了孩子們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懂得了()。這一片沉默給了爸爸媽媽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感受到()。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三個填空,讓學生總體感受,從而回歸課題《可貴的沉默》。

這節課中同學們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課文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上完課后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如果聯系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還覺得是父母該做的......等等這些生活小事。讓同學們主動去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含義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

篇2:小學音樂一年級第一課《春天》教后反思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在教學《春天》的時候,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顯得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并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為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篇3: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