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一次優課評比活動心得感想

一次優課評比活動心得感想

2024-08-01 閱讀 8634

一次優課評比活動心得感想

筆者有幸作為評委參加了本市市區的兩年一度的高中教師優課評比活動。評比活動的程序是各校先推薦一名老師參加市區的優課評比,然后從中選拔出一名老師參加全市的優課評比。具體的操作過程是提前一天告訴選手課題,就同一個課題要準備好說課和上課的教案,第二天先說課,選拔出五名選手(共有十名老師參賽)后再上課。

本次選定的課題是20**年6月第1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選修3-4的第十一章第一節“簡諧運動”。聽完各位選手的說課和上課,覺得各位選手在對教材的理解、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銜接和上課時的師生觀等各方面都存在值得探討之處。

一、對教材的理解

說課中各位選手都對這一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了簡要表述:簡諧運動是繼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圓周運動之后的一種復雜的運動形式,同時又是后面繼續學習機械波、電磁波的基礎,因此很重要。

感想:說課老師都沒有提及簡諧運動復雜性的原因是什么。從勻速直線運動到勻變速運動到勻速圓周運動,對應的是從“無加速度”到“加速度恒定”到“加速度的大小恒定、方向變化”的過程。簡諧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在變化,因此比以往的任何一種形式的運動都要復雜。一個更普遍的判斷規則就是從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圓周運動到簡諧運動直至機械波,對應的動力學方程越來越復雜。這一點要求老師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教材。

二、重點的把握

對照新舊人教版教材不難發現,與過去相比,本節內容的編排有了很大的改變。好幾位老師意識到了本節內容的重點應是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獲得和其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但也有老師仍然認為教學重點在于振動過程的各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及位移時間圖象的應用。至于驗證簡諧振動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大部分參賽老師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進行了口頭上的提示,只有一位老師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一讓學生選取了部分特殊點進行了驗證。

感想:認為教學重點在于振動過程的各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及位移時間圖象的應用,這是仍然沒有擺脫老教材和以往涉及到的有關振動圖象的習題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有一種對新教材的排斥和應試心理在作怪。事實上,閱讀完教材就可以判斷出本節內容的重點應該是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獲得和其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但為什么現在的教材不從動力學特征來定義簡諧運動,而是先給出簡諧運動的圖象,再提出簡諧運動的定義呢?有些老師認為這是從表象開始來認識簡諧運動,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比原來的從動力學特征定義降低了難度。這種降低難度具體體現在何處?沒有老師提及原因。

這要從對于運動的描述來分析:要詳盡準確地描述某一種形式的運動,一般要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規律。顯然,簡諧運動的速度、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遠比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復雜,因此應從位移時間關系開始分析起。當然,為了方便起見,簡諧運動中的位移又重新加以了定義。位移與時間定量的函數關系在中學部分顯然無法得到,只有從兩者的圖象關系討論起。這樣看來,新教材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的驗證簡諧振動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的做法,雖然比較粗糙,但卻符合物理學的猜想、驗證的研究方法,利用好這一點可以培養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與嚴謹的思維品質。

三、難點的突破

教材中簡諧運動圖象是通過攝像機或數碼相機拍攝小球的運動。因為相機是每隔0.04s就拍攝一幀照片,當在電腦中建立一個幻燈片的演示文稿,把這些照片插入文稿中的同一張空白幻燈片中,照片就會按拍攝時間的先后一幀一幀自動向右平鋪開來。把這些照片的上端對齊,就能得到教材11.1-2所示的畫面。有些老師根本不顧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仍然借助于傳統的漏沙擺或諸如教材中的11.1-4所示的裝置來獲得振動圖象;有些老師認為教材中的處理方法不可能實現,認為教材中的圖片11.1-2的獲得不好想象;有些老師只是將教材中的處理方法口頭上復述了一遍,接著就讓學生直接來驗證教材中的11.1-2圖片是否具備正弦函數的特征。

有兩位老師按照教材中的做法進行了操作,得到了比較理想的振動圖象。值得借鑒的是有一位老師對于教材中的處理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他認為利用數碼相機拍的照片容易產生重疊現象,為此只能抓拍一個周期內的照片,在操作過程中要控制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他利用了數碼相機的攝像功能,數碼相機的攝像只是一個連續拍照的過程,只不過時間間隔很短,在視覺上造成了一個連續的過程。他將氣墊導軌上滑塊(在滑塊的正后方固定一刻度尺)的振動過程拍攝下來后,在電腦中逐幀播放,同時和學生一起將滑塊每隔三幀的位置記錄下來。將起始時刻規定為計時起點,就能得到一組等時間間隔的滑塊的位置。將對應的時刻與位置記錄到Excel中,學生們先在坐標紙中描點繪出位移時間圖象,然后利用Excel自帶的功能生成滑塊的位移時間圖象,擬合的結果與正弦函數圖象很相似。

感想:老師們對于新教材的認可程度不僅存在于內容上,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媒體手段的技能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其實不管是利用漏沙擺等傳統方法,還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數碼照相的方法,還是利用攝像過程逐幀記錄的方法,背后都是一個目的:記錄振子振動過程中不同時刻的位移,并找出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但傳統的方法中影響振動穩定的因素比較明顯,實驗結果偏差較大。教學中的與現代科技的與時俱進,就應該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現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及創新。

四、教學環節的銜接

老師們的教學過程大都經歷了以下環節:展示若干種形式的機械振動→機械振動概念的提出→彈簧振子理想模型的提出(有些老師突出分析了理想化的條件)→研究振動規律的必要性→振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描繪(有些老師在此用兩三種方法得到位移時間圖象,有些老師穿插了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教材后的問題與練習題2)→對于振動位移的界定、振動圖象橫軸的時間特征的說明→位移時間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只有個別老師按教材中的方法一進行了證明,更多的是一帶而過)→簡諧運動概念的提出→其它記錄振動過程裝置的介紹→小結與作業。

感想: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需要借助于一些過渡性的語言,或者利用問題串聯起來。例如展示了若干種形式的機械振動之后,自然就提出這些形式的運動具有哪些共同點?從而引出了機械振動的概念。為研究機械振動,需對于現實的機械振動進行一些理想化處理,從而提出了彈簧振子的理想模型。但從要研究振動的規律到振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描繪,這一環節的過渡每位參賽老師都顯得很突兀。要么就是說“下面我們來研究彈簧振子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或“下面我們來研究彈簧振子的位移時間圖象”這樣一句話,就過渡到利用不同的手段來得到位移時間圖象。這一過渡的潛臺詞應該是“振動的特征物理量中研究位移最方便”,以及“位移的變化特征用圖象來描繪比直接得到其函數特征要容易”。......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當各環節之間通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串接起來,將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

五、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觀

說課時,每一位老師都提及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以下三種明顯的傾向:一是老師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基本上不讓學生對關鍵的地方進行深刻地思考,學生也就沒有了犯錯誤的機會,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逐步實現老師意圖的過程。如驗證11.1-2圖的正弦函數特征時,老師吩咐首先要建立好坐標軸,再選定各小球的球心用光滑曲線依次連接,最后測量一些特殊點的坐標值進行驗證這些點之間是否符合正弦函數的特征等等。有了這樣詳細的說明,學生只有服從的份了;二是為了突出課堂中有學生分組活動的形式,就讓學生完成教材后的問題與練習題2,并對不同小組的操作結果進行了比較,對其中畫得比較象正弦圖象的小組進行了表揚。

其實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正弦特征,并非這一習題的意圖,這一習題的設置只是為了讓學生課后進一步體驗圖象中的位移和時間軸含義。為要有活動而設置活動多少有點畫蛇添足之嫌;三是老師們課前準備了大量素材:網上下載的動畫、自己設計的實驗、DIS實驗、學生的分組活動、預先準備的課堂練習......這些精心準備的內容,老師們都不舍得放棄。接著下來的就是老師將預先準備的內容一一來展示或完成。我在下面聽課時,周圍的學生只是在“哼”、“啊”、“是的”、“對的”......地附和,“擁擠”的課堂中學生根本沒有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課堂中看上去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探究性的設計、直觀的動畫等,實際上整個過程學生們始終是看客。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大部分學生早就被一大堆信息搞的發蒙了。

感想:課堂中所有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老師講的再清楚都不能替代學生的理解,學生個人的認識應該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課堂中老師更不能帶有任何炫耀的成分:為將設計或搜集的自認為“精彩”的素材呈現出來,而不顧學生的感受。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意思是說在關鍵的地方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在于就同一方面的內容在同一層次上采用多種方法給學生留下多次印象。方法與手段選擇的背后,應該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只要能通過某一學習過程達到預先設定的學習目的就可以了。可以利用不等于一定要用,若老師將以利用的素材都一個不拉地都展示出來,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迷失自己,老師也容易偏離教學目標。

六、教材本身的思考

現在的教材中的“做一做”、“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等欄目,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多種選擇。事實上有些學生是不滿足于教材層次的內容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中得到了振動圖象后,按照教材中的方法給出了證明,接著說“教材中的兩種方法都是比較粗糙的,并不嚴格,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說明。”這時我旁邊的一位學生問我“老師,怎樣才能嚴格證明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是正弦曲線?”。我說:“這需要從動力學角度來證明?”。“怎樣從動力學角度證明?”。“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加速度的微分方程,求解出振子的位移和時間的函數關系,而這一關系式就是正弦函數。”。“喔!”。通過我這樣簡單的表述,這位學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對于教材中的說明方法的功能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憧憬。本節中的“科學漫步”也具有同樣的功能,況且學生在高一時已經在數學上學習過利用單位圓繪制正弦函數圖象的方法。據說教材在改版后要將這里的“科學漫步”給刪除掉,從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等角度來看是不足取的。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教材的理解與處理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有當我們具備了研究的習慣、接納的心態和繼續學習的精神,才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篇2:一次優課評比活動心得感想

一次優課評比活動心得感想

筆者有幸作為評委參加了本市市區的兩年一度的高中教師優課評比活動。評比活動的程序是各校先推薦一名老師參加市區的優課評比,然后從中選拔出一名老師參加全市的優課評比。具體的操作過程是提前一天告訴選手課題,就同一個課題要準備好說課和上課的教案,第二天先說課,選拔出五名選手(共有十名老師參賽)后再上課。

本次選定的課題是20**年6月第1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選修3-4的第十一章第一節“簡諧運動”。聽完各位選手的說課和上課,覺得各位選手在對教材的理解、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銜接和上課時的師生觀等各方面都存在值得探討之處。

一、對教材的理解

說課中各位選手都對這一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了簡要表述:簡諧運動是繼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圓周運動之后的一種復雜的運動形式,同時又是后面繼續學習機械波、電磁波的基礎,因此很重要。

感想:說課老師都沒有提及簡諧運動復雜性的原因是什么。從勻速直線運動到勻變速運動到勻速圓周運動,對應的是從“無加速度”到“加速度恒定”到“加速度的大小恒定、方向變化”的過程。簡諧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在變化,因此比以往的任何一種形式的運動都要復雜。一個更普遍的判斷規則就是從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圓周運動到簡諧運動直至機械波,對應的動力學方程越來越復雜。這一點要求老師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教材。

二、重點的把握

對照新舊人教版教材不難發現,與過去相比,本節內容的編排有了很大的改變。好幾位老師意識到了本節內容的重點應是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獲得和其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但也有老師仍然認為教學重點在于振動過程的各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及位移時間圖象的應用。至于驗證簡諧振動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大部分參賽老師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進行了口頭上的提示,只有一位老師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一讓學生選取了部分特殊點進行了驗證。

感想:認為教學重點在于振動過程的各個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及位移時間圖象的應用,這是仍然沒有擺脫老教材和以往涉及到的有關振動圖象的習題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有一種對新教材的排斥和應試心理在作怪。事實上,閱讀完教材就可以判斷出本節內容的重點應該是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獲得和其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但為什么現在的教材不從動力學特征來定義簡諧運動,而是先給出簡諧運動的圖象,再提出簡諧運動的定義呢?有些老師認為這是從表象開始來認識簡諧運動,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比原來的從動力學特征定義降低了難度。這種降低難度具體體現在何處?沒有老師提及原因。

這要從對于運動的描述來分析:要詳盡準確地描述某一種形式的運動,一般要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規律。顯然,簡諧運動的速度、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遠比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復雜,因此應從位移時間關系開始分析起。當然,為了方便起見,簡諧運動中的位移又重新加以了定義。位移與時間定量的函數關系在中學部分顯然無法得到,只有從兩者的圖象關系討論起。這樣看來,新教材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的驗證簡諧振動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的做法,雖然比較粗糙,但卻符合物理學的猜想、驗證的研究方法,利用好這一點可以培養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與嚴謹的思維品質。

三、難點的突破

教材中簡諧運動圖象是通過攝像機或數碼相機拍攝小球的運動。因為相機是每隔0.04s就拍攝一幀照片,當在電腦中建立一個幻燈片的演示文稿,把這些照片插入文稿中的同一張空白幻燈片中,照片就會按拍攝時間的先后一幀一幀自動向右平鋪開來。把這些照片的上端對齊,就能得到教材11.1-2所示的畫面。有些老師根本不顧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仍然借助于傳統的漏沙擺或諸如教材中的11.1-4所示的裝置來獲得振動圖象;有些老師認為教材中的處理方法不可能實現,認為教材中的圖片11.1-2的獲得不好想象;有些老師只是將教材中的處理方法口頭上復述了一遍,接著就讓學生直接來驗證教材中的11.1-2圖片是否具備正弦函數的特征。

有兩位老師按照教材中的做法進行了操作,得到了比較理想的振動圖象。值得借鑒的是有一位老師對于教材中的處理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他認為利用數碼相機拍的照片容易產生重疊現象,為此只能抓拍一個周期內的照片,在操作過程中要控制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他利用了數碼相機的攝像功能,數碼相機的攝像只是一個連續拍照的過程,只不過時間間隔很短,在視覺上造成了一個連續的過程。他將氣墊導軌上滑塊(在滑塊的正后方固定一刻度尺)的振動過程拍攝下來后,在電腦中逐幀播放,同時和學生一起將滑塊每隔三幀的位置記錄下來。將起始時刻規定為計時起點,就能得到一組等時間間隔的滑塊的位置。將對應的時刻與位置記錄到Excel中,學生們先在坐標紙中描點繪出位移時間圖象,然后利用Excel自帶的功能生成滑塊的位移時間圖象,擬合的結果與正弦函數圖象很相似。

感想:老師們對于新教材的認可程度不僅存在于內容上,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媒體手段的技能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其實不管是利用漏沙擺等傳統方法,還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數碼照相的方法,還是利用攝像過程逐幀記錄的方法,背后都是一個目的:記錄振子振動過程中不同時刻的位移,并找出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但傳統的方法中影響振動穩定的因素比較明顯,實驗結果偏差較大。教學中的與現代科技的與時俱進,就應該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現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及創新。

四、教學環節的銜接

老師們的教學過程大都經歷了以下環節:展示若干種形式的機械振動→機械振動概念的提出→彈簧振子理想模型的提出(有些老師突出分析了理想化的條件)→研究振動規律的必要性→振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描繪(有些老師在此用兩三種方法得到位移時間圖象,有些老師穿插了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教材后的問題與練習題2)→對于振動位移的界定、振動圖象橫軸的時間特征的說明→位移時間圖象的正弦函數特征的證明(只有個別老師按教材中的方法一進行了證明,更多的是一帶而過)→簡諧運動概念的提出→其它記錄振動過程裝置的介紹→小結與作業。

感想: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需要借助于一些過渡性的語言,或者利用問題串聯起來。例如展示了若干種形式的機械振動之后,自然就提出這些形式的運動具有哪些共同點?從而引出了機械振動的概念。為研究機械振動,需對于現實的機械振動進行一些理想化處理,從而提出了彈簧振子的理想模型。但從要研究振動的規律到振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描繪,這一環節的過渡每位參賽老師都顯得很突兀。要么就是說“下面我們來研究彈簧振子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或“下面我們來研究彈簧振子的位移時間圖象”這樣一句話,就過渡到利用不同的手段來得到位移時間圖象。這一過渡的潛臺詞應該是“振動的特征物理量中研究位移最方便”,以及“位移的變化特征用圖象來描繪比直接得到其函數特征要容易”。......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當各環節之間通過一些恰當的語言和問題串接起來,將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覺,也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

五、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觀

說課時,每一位老師都提及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以下三種明顯的傾向:一是老師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基本上不讓學生對關鍵的地方進行深刻地思考,學生也就沒有了犯錯誤的機會,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逐步實現老師意圖的過程。如驗證11.1-2圖的正弦函數特征時,老師吩咐首先要建立好坐標軸,再選定各小球的球心用光滑曲線依次連接,最后測量一些特殊點的坐標值進行驗證這些點之間是否符合正弦函數的特征等等。有了這樣詳細的說明,學生只有服從的份了;二是為了突出課堂中有學生分組活動的形式,就讓學生完成教材后的問題與練習題2,并對不同小組的操作結果進行了比較,對其中畫得比較象正弦圖象的小組進行了表揚。

其實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正弦特征,并非這一習題的意圖,這一習題的設置只是為了讓學生課后進一步體驗圖象中的位移和時間軸含義。為要有活動而設置活動多少有點畫蛇添足之嫌;三是老師們課前準備了大量素材:網上下載的動畫、自己設計的實驗、DIS實驗、學生的分組活動、預先準備的課堂練習......這些精心準備的內容,老師們都不舍得放棄。接著下來的就是老師將預先準備的內容一一來展示或完成。我在下面聽課時,周圍的學生只是在“哼”、“啊”、“是的”、“對的”......地附和,“擁擠”的課堂中學生根本沒有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課堂中看上去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探究性的設計、直觀的動畫等,實際上整個過程學生們始終是看客。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大部分學生早就被一大堆信息搞的發蒙了。

感想:課堂中所有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圍繞學生來展開,老師講的再清楚都不能替代學生的理解,學生個人的認識應該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課堂中老師更不能帶有任何炫耀的成分:為將設計或搜集的自認為“精彩”的素材呈現出來,而不顧學生的感受。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意思是說在關鍵的地方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在于就同一方面的內容在同一層次上采用多種方法給學生留下多次印象。方法與手段選擇的背后,應該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只要能通過某一學習過程達到預先設定的學習目的就可以了。可以利用不等于一定要用,若老師將以利用的素材都一個不拉地都展示出來,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迷失自己,老師也容易偏離教學目標。

六、教材本身的思考

現在的教材中的“做一做”、“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等欄目,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多種選擇。事實上有些學生是不滿足于教材層次的內容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中得到了振動圖象后,按照教材中的方法給出了證明,接著說“教材中的兩種方法都是比較粗糙的,并不嚴格,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說明。”這時我旁邊的一位學生問我“老師,怎樣才能嚴格證明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是正弦曲線?”。我說:“這需要從動力學角度來證明?”。“怎樣從動力學角度證明?”。“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加速度的微分方程,求解出振子的位移和時間的函數關系,而這一關系式就是正弦函數。”。“喔!”。通過我這樣簡單的表述,這位學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對于教材中的說明方法的功能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會對以后的學習產生憧憬。本節中的“科學漫步”也具有同樣的功能,況且學生在高一時已經在數學上學習過利用單位圓繪制正弦函數圖象的方法。據說教材在改版后要將這里的“科學漫步”給刪除掉,從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等角度來看是不足取的。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教材的理解與處理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有當我們具備了研究的習慣、接納的心態和繼續學習的精神,才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篇3:醫生規培感想

醫生規培感想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是一個離別的季節。看著新入院的規培醫生,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三年前。

  三年前,對于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來說,職業發展似乎陷入了一個瓶頸期。曾經的我對未來感到萬分迷茫,想改變,但不知如何著手。這時,我了解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便下決心踏上一條新的求學路。終于,經過了層層選拔、考試,我加入了XA市中心醫院麻醉科,成為了這里的一名規培醫生。在規培報道之前,我特別擔心自己工作能力不夠,也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這個集體,但當我來到這里后,所有的顧慮都煙消云散了。科里的每個老師都很親切,無論是手術室內外,他們總是耐心地為我答疑解惑,與我分享寶貴的臨床經驗和技巧。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不僅教會了我專業知識和技術,更培養了我對患者健康和安全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市中心醫院麻醉科是一個非常注重教學和成長的一個科室,科室經常舉行各種小講課,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為我們規培醫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平臺。基地崔曉崗主任認為麻醉醫生與病人接觸時間短,工作范圍常常局限于手術室,溝通、演講能力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特地舉辦規培醫生演講比賽來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我非常幸運地參加了兩次演講比賽,從第一次上臺的時候緊張到忘詞,到第二次已經能夠自信地面對觀眾,我的演講能力有了很明顯的進步。另外,麻醉科一周一次的晨課,也讓我們規培醫生的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這里我也非常榮幸在結識了一些優秀的同事,他們既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堅強的后盾。我們一起在無數個深夜里并肩奮斗,共同分擔著工作的壓力和疲憊。在他們的陪伴下,我學到了如何與團隊協作,如何處理突發狀況,并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依舊保持冷靜和專業性。我們也有很多難忘的經歷,比如一起準備教學查房比賽,一起排練結業典禮的節目,那些彼此陪伴、支持、鼓勵的日子,讓我銘記于心。

  三年規培學習,讓我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成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一項系統性、實用性、規范性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于年輕的我而言,缺少的正是臨床經驗和技能操作的不斷積累和實踐。因此規培就像一場及時雨,在我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經歷這么一場及時雨是多么的幸運。通過這三年的規培,我真正學到了知識,練習了技能。規培工作期間,麻醉科的臨床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醫生的責任和使命。麻醉醫生的職責不僅是管理患者的疼痛,更是保障患者在手術中的安全和康復,患者信任我們,我們守護著他們的健康和平安。

  在離別之際,我內心充滿了不舍和感激。在此特別感謝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雖然規培結束了,但是學習永無止境。我將繼續虛心學習,勤于思考,學以致用,查漏補缺,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能。每一次離別意味著更好的重逢。我將帶著這段寶貴經歷以及對麻醉科的熱愛,投入到新的工作崗位中。我相信離別只是短暫的,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將再次相聚。

  最后祝各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所有規培醫生順利通過結業考試,祝市中心醫院發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