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幼兒園孩子表現是?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表現是怎樣的?
大部分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情緒上都會表現出明顯的緊張,主要是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對陌生人的膽怯甚至恐懼。這也難免,因為孩子們一直都跟家人朝夕相處、寸步不離,突然來到新環境,周圍都是陌生人,對他們還不穩定的安全感是挺大的沖擊。
每個家庭的環境和教育不同,有些剛入園的孩子會比較抗拒幼兒園的東西。在生理上,有些孩子明明已經能夠控制大小便了,卻突然倒退不會了,這些都跟情緒緊張有關,但也是暫時的。
一般剛入園的孩子,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度過入園焦慮期?
孩子的適應情況有很明顯的個體差異。大部分孩子經過2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明顯的分離焦慮就已經沒有了,也能總結出對幼兒園的規律,比如早晨來幼兒園要洗手、中午吃飯、睡覺……秩序感在他心理已經初步建構起來,他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比如跟哪些小朋友玩,哪個老師更親近些,哪里有好玩的玩具,等等,實際上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從剛開始的情緒情感需要,已經轉到了對環境開始關注、好奇了。
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嗎?有沒有特例?
有狀態特別好的孩子,從入園到適應熟悉這個環境沒有表現出任何外顯的焦慮,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這部分孩子你會看到,他們的家庭也是非常開放的,父母對孩子是充分信任的,他們對孩子的愛是理智的,而不是無原則的溺愛。
有沒有一直都無法適應的孩子呢?
很少,但確實也有。曾經有個孩子入園半年都不能適應。他隨時是驚恐的狀態,當你靠近他,他就很緊張或者索性走開,他始終沒有辦法把安全感建立在這個環境中。我們了解到他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一共換了17個保姆,媽媽對孩子的態度也是高興了抱一抱,不開心就置之不理,所以孩子在幼兒園也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去看別人臉色,他完全沒有跟自己的相處,所以,他也沒辦法在放松狀態建構內在自我,完全是很惶恐觀察周圍的人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