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老師教研隨筆新教材我們真教對了嗎?
伴隨著教育目標、教育理念的改變,教材的功能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暑假期間,我通過再學課標,覺得有效使用新教材是促進教學的保障。因此我想從下面幾點說說自己的感想。
一、了解現狀是根本,找出方法很關鍵。
1)以課標為準繩,在制定每節課或每項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
2)以學生為根本,教材上有很多事物是城鎮學生熟悉而農村學生不了解的,有些探究或其它活動,受條件的限制,是農村學生無法開展的,對于這些內容,農村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該調整的適當調整,該替換的適當替換,該補充的適當補充。如果要求農村的孩子上課人人一個IPAD那是不可能的。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開拓學生的視野。
3)以教材為材料,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學生學,而不是通過教學來教教材,師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教師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留下的空間。4)以生活為資源,作為農村一線的教師不能坐等現成的課例和教參,而應該從發現自己身邊的材料入手,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找尋更貼切的、鮮活的、適應本地區學生學習的材料和課程資源。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圍繞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開放,讓學習內容更加有血有肉,讓學生喜聞樂見,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課程強調“課程是經驗”,要實現從“文本課程”到“體驗課程”的轉變,要變“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材”。
二、注重反思,多創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有效開展教學。
首先,我們要聯系實際多反思,認真鉆研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設計思路和表達特點,但由于表達空間和方式有限,我們無法真切完全理解。這就需要我們多研究,多交流,從而更好地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其次,教師要自己尋找有價值的切入點。如果我們在40分鐘的教學活動中招辦教材或受教材約束,學生也只是一如往常,死學硬背。所以,我們要對教材有清晰的認識,因為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過程和學習過程,內容涉及面廣泛,能為孩子學習提供大量閱讀材料,把握非常重要。
總之,教材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工具,它給教師提供教學活動的建議和素材,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方法指導、對象提示、主要參考資料等。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有效使用新教材,經常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資源,給孩子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研工作隨筆多元評價:讓家庭作業成為孩子樂園
小學生作業的評價更多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通過作業有效性評價幫助小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有效地發展。
在現實教學中,對小學生作業的評價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個體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一些形象化的圖案比較感興趣。在具體的批改上,可以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案來代替傳統的“√”和“×”。當學生作業全對時,教師給中低年級的學生使用學生喜歡的“小太陽”、“笑臉、”“大拇指”、五星”等符號。學生作業錯誤時,采用“哭臉、三角、小辣椒、大問號”等代表不足,訂正后再用相應的“√”、“○”等符號作出肯定。在最終肯定評價時,采用一系列配套的“大小笑臉”、“大小紅旗”作出評價。利用評語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批改時利用評語指出作業中的不足之處,能讓學生及時加以改正。一方面及時提醒學生要細心,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好的習慣,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解題的習慣。對作業做得好的,要及時鼓勵,促使學生保持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妨加上“真棒!”、“好漂亮的作業”、“好漂亮的字”等贊美語。這些激勵性的語言自然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