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研隨筆互聯網+背景下課堂教學喜與憂
互聯網,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沖擊著各行各業的興旺、衰落與發展。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社會活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也在靜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互聯網豐富的資源、便捷的方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帶來可能。以前我們也常說要分層教學,要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飽”,讓學力不足的學習“達到標準”,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課堂只有40分鐘的時間,老師只有一個,老師預設的學習內容是封閉的,真正學有余力的學生能不能多學一點呢?老師的授課節奏再慢,也有自己的教學任務,能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達到最低標準呢?其實在課堂上教師也很難統計。而互聯網環境下,這一切都成為可能。教師在課堂上出示學習主題,明確學習目標,在網絡環境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學習能力不足的孩子,可以多次重復學習內容,直到學會為至;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更多與本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讓自己在達到基本標準的基礎上,有高層次的追求。而輸入終端的普及,又能讓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對學力不足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指導,以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完成學習目標與任務。
互聯網對教育雖然有諸多益處,但一些隱憂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在傳統的課堂上,由老師拋出問題,學生有一個嘗試解決的過程。而目前的互聯網上的學習,是對已有答案的一種思考與接受,使學生失去在探索中學習的樂趣。
互聯網的知識非常豐富,一些實驗被制成動畫,看起來一目了然,但孩子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樂趣。
互聯網上的小組討論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地進行交流,但也讓學生失去面對面思維交流碰撞,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與觀點的樂趣。
……
“互聯網+”的背景下,課堂教學如何發展?怎樣讓互聯網與傳統課堂教學完美結合?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研工作隨筆多元評價:讓家庭作業成為孩子樂園
小學生作業的評價更多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通過作業有效性評價幫助小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有效地發展。
在現實教學中,對小學生作業的評價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個體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一些形象化的圖案比較感興趣。在具體的批改上,可以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案來代替傳統的“√”和“×”。當學生作業全對時,教師給中低年級的學生使用學生喜歡的“小太陽”、“笑臉、”“大拇指”、五星”等符號。學生作業錯誤時,采用“哭臉、三角、小辣椒、大問號”等代表不足,訂正后再用相應的“√”、“○”等符號作出肯定。在最終肯定評價時,采用一系列配套的“大小笑臉”、“大小紅旗”作出評價。利用評語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批改時利用評語指出作業中的不足之處,能讓學生及時加以改正。一方面及時提醒學生要細心,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好的習慣,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解題的習慣。對作業做得好的,要及時鼓勵,促使學生保持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妨加上“真棒!”、“好漂亮的作業”、“好漂亮的字”等贊美語。這些激勵性的語言自然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