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在自主展練中教師角色轉化

在自主展練中教師角色轉化

2024-08-01 閱讀 8156

在自主展練中教師角色的轉化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實施了自主展練課堂。在展練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什么作用?在小班合作學習、自主展練活動中教師就是設計引導者、管理者、捕捉者(抓課堂生成)、糾錯者、評價者、激勵者、參與學習者、反思者等,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小班合作學習、自主展練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自主展練課堂、引導者、管理者、抓課堂生成、糾錯者、評價者、激勵者、參與學習者、反思者

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實施了自主展練課堂。在展練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什么作用?葉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正所謂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技巧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話,現在已經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痹谧灾髡咕氄n堂實施以來,我在實踐中將自主展練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歸納如下:

(一)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設計者、引導者。

學生畢竟是學生,是到學校這個教育基地學習求知的孩子,即使他們擁有較強的自學探究能力,但對新課標的把握,對教材的解讀,對每個章節每個學習內容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也是模糊的,必須在教師的設計與導引下才能完成。所以,教師在上課前要深入鉆研新課標與大綱教材,明確所教學年級的重點難點,確立相應的三維目標,科學設計學習目標和學習流程,然后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導引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展練式地學習,才能明確自己該怎樣展練,該展練哪些內容,如何改進老師的建議才能有所創新、有所與眾不同地展練呢?從而在展練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

(二)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管理者。

在展練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充當管理者,也就是說在展練課堂中教師要組織好和協調好整個展練課堂。在學生“動”起來的課堂上,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發言不夠大膽,有的孩子展練的機會較少等等,這時教師應當加以調控,讓展練、發言機會多的同學讓給展練、發言機會少的同學,鼓勵不敢發言的同學大膽展練、發言,積極與別人溝通。對于展練、發言機會不均等的小組,也要適時加以調控,讓學生在展練、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展練與合作,分享展練與合作學習的成果與快樂。

(三)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捕捉者(抓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的方法有很多,尤其是課堂生成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展練課堂更應該如此,這樣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糾錯者與點撥者。

在學生展練與合作學習過程中,時常會有學生不仔細或知識不過硬,會出現錯誤,這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把學生在展練中出現的錯誤給予糾正;又時常會有學生因學習難度偏大而思維受阻,使學習陷入困境而不能深入進行。這時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引導他們進行聯想、對比、分析,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化,逐步排疑解難,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和展練過程。

(五)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評價者。

學生每個時段的展練與合作學習進行完畢,教師都要對學生展練與合作學習情況進行點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每一課時結束,教師應當對學生當堂在展練與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態度、能力的生成變化等給予總結評價。評價是與激勵分不開的。評價應當以激勵為主,對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應指出糾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六)教師要做展練課堂的激勵者。

在展練與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現突出,有點表現的畏畏縮縮等,針對學生的每一種情況,教師都要給予相應的激勵,促使學生在展練與合作學習中有所上升。

篇2:關愛后進生學困生后進生轉化

關愛后進生學困生淺談后進生的轉化

【論文摘要】轉化教育學困生,是班主任一項重要的工作。抓好這一工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學困生向來不被人重視,一旦遇上愿意接納他們、關心他們的班主任,這些學困生的反應會特別強烈,轉變往往也最大。對待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盡量挖掘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讓他們多點信心,只要他們有少許進步,就立即加以稱贊,并向其他老師“宣傳”,以改善其他老師對他們的印象。只要不先入為主地對學困生存有偏見或抗拒心,只要肯花時間,班主任的轉化教育工作就一定會有收獲。

【關鍵詞】班主任學困生轉化教育了解尊重

所謂“學困生”,是指在心理素質、學習態度和成績或道德品質等方面存在某些問題,暫時處于后進狀態的學生。他們的自制力差、上課紀律差、與各科老師的關系差,此外,他們經常出事(吸煙、打架等),又常常欠交作業。最令人頭疼的,是許多學困生的問題都源于有問題的家庭,因此見家長亦往往解決不了問題。下面結合本人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實踐及思考,就如何抓好學困生轉化教育工作的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要調查研究,全面了解

轉化教育學困生的前提是了解學困生。沒有準確全面的了解,就沒有有的放矢的轉化教育。對學困生的了解,可從兩個方面入手:學困生的長處短處和學困生的生存環境。

第一,了解學困生的長處短處。不論屬于何種類型的學困生,他們都絕非一無是處。他們的心靈也許受到創傷,他們的天賦或許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但他們仍然向往真善美,他們渴望自己有所進步,渴望周圍環境對他的注意和尊重,這是學困生的共同心理特征。一般說來,學習成績差、紀律觀念淡薄、道德行為不良這樣的“綜合病癥”很難出現在同一個學生身上。有的學習成績差但紀律觀念強;有的自由散漫但無不良道德行為;有的道德行為不端而學習能力較強。還有的對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但在音體美方面富有天賦;有的學生對文史不感興趣卻偏愛數理化。班主任對此應有全面準確的了解,以求在轉化過程中揚長避短。

第二,了解學困生的生存環境。這里的生存環境包括家庭、班級和交往環境。1.了解家庭環境。這可以把握學困生在家庭受教育情況及在家中的地位。有些學困生在校內校外犯錯誤,卻在家庭中得到呵護;有些在班級中孤獨,在家庭也不受歡迎。對這類學困生,班主任應尤其注意,以免加劇其自暴自棄甚至鋌而走險心理的產生。2.了解班級環境。班級整體素質好、班風正,學困生就有可能會近朱而赤,轉化教育工作相對較易開展;班級整體素質不高、班風較差,學困生就有可能會近墨而黑,轉化教育工作難度增大。因此,班主任要營造一個積極融洽班風正的班級環境,這有助于做好轉化教育工作。3.了解交往環境。通常情況下,學困生總是愿意與他本人基本情況相似的學生交往,這種現象被學困生戲稱為交往中的“門當戶對”。他們借此獲得思想上的相互溝通,精神上的彼此慰藉。尤其是他們犯錯誤之后,更希望在盟友中尋求幫助和支持,而不愿與家長和老師溝通,不愿接受家長和老師的正面教育。更有甚者,他們還可能會與不良社會青年甚至黑社會勢力交往。因此,在轉化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盡可能采取適宜的方法和有效措施,與家長、學校配合,限制學困生之間的交往,切斷其與不良社會青年和黑社會勢力的聯系。

二、要關懷尊重,耐心幫助

篇3: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由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轉化

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由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的轉化

摘要:課堂教學要把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應特別注意積極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學習的過程就是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的結構,隨著知識內容的不斷積累,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提供了最佳關系和固定點,但它只是一座認知的橋梁,在認識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認識結構,出現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建。在組建的過程中正確的對待差錯。

關鍵字:知識結構認知結構矛盾轉化差錯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由不知到已知,又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轉化過程;它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要素構成的;它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我體會到要把這一過程轉化好。教師必須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廣度,科學的設計教學過程。

一、理解與把握好教材

備好一節課的關鍵在于整體分析教材,把本節課的內容置于整個單元中去,至于有關的縱橫聯系上去思考,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同樣要轉化成為一個認知的結構。比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通過3:5=3÷5=3/5。引導學生復習了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讓學生回憶在除法中學過一個什么性質。在分數中也學過一個什么性質。既然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學生想象比中是否也存在著一個性質。如果存在,該怎樣敘述,師生共同驗證,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質。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可將分數化簡(即約分),那么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后,是否將比化簡。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約分的方法,而聯想到簡比的方法,這樣的聯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立足整體的分析,理解教材,組織教學要著眼于整體思路,設計教學要注重層次分明。這樣即有利于知識結構的整體呈現,又促進向認知結構的轉化。如:教學“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梢杂伞耙粋€數的幾倍是多少”引申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還要把這類應用題置于它互逆關系的其余兩類應用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這一組數量關系中去思考。掌握以后,還要擴大到整數、小數中去整理知識。

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有時要把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應特別注意積極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達到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目的。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預先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相等的梯形。課堂上,啟發引導學生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后的圖形呢?學生人人動手,很快發現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原來梯形的高,于是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接著老師問:還有別的方法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只有一個梯形,就可以拼成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教師給予鼓勵。經過動手、動腦,發現還可以沿著一條腰所對的定點剪開,拼成一個三角形,還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還可以剪成兩個三角形等不同的剪拼法,都驗證了公示的正確性。

學習的過程就是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的結構,隨著知識內容的不斷積累。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提供了最佳關系和固定點,但它只是一座認知的橋梁,在認識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現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建。如: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從長方形、正方形為基本圖形。學生在學具操作中,把基本的圖形轉化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扇形,又通過基本平面圖形的組合,出現了組合圖形:環形等。這樣就形成了平行四邊形的知識網絡,這個過程也使教材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但當學生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時,原有的平面圖形知識網絡必須打破,并按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聯系重新布局,緊緊抓住每個立體圖形的底面都是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這一特征,歸納出了立方體的體積公式:V=Sh,通過對直觀圖的觀察比較,歸納等認知活動,及時組建了新的認知網絡,不斷完善認知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