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由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轉化

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由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轉化

2024-07-31 閱讀 5311

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由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的轉化

摘要:課堂教學要把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應特別注意積極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學習的過程就是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的結構,隨著知識內容的不斷積累,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提供了最佳關系和固定點,但它只是一座認知的橋梁,在認識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認識結構,出現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建。在組建的過程中正確的對待差錯。

關鍵字:知識結構認知結構矛盾轉化差錯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由不知到已知,又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轉化過程;它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要素構成的;它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我體會到要把這一過程轉化好。教師必須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廣度,科學的設計教學過程。

一、理解與把握好教材

備好一節課的關鍵在于整體分析教材,把本節課的內容置于整個單元中去,至于有關的縱橫聯系上去思考,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同樣要轉化成為一個認知的結構。比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通過3:5=3÷5=3/5。引導學生復習了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讓學生回憶在除法中學過一個什么性質。在分數中也學過一個什么性質。既然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學生想象比中是否也存在著一個性質。如果存在,該怎樣敘述,師生共同驗證,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質。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可將分數化簡(即約分),那么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后,是否將比化簡。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約分的方法,而聯想到簡比的方法,這樣的聯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立足整體的分析,理解教材,組織教學要著眼于整體思路,設計教學要注重層次分明。這樣即有利于知識結構的整體呈現,又促進向認知結構的轉化。如:教學“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梢杂伞耙粋€數的幾倍是多少”引申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還要把這類應用題置于它互逆關系的其余兩類應用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這一組數量關系中去思考。掌握以后,還要擴大到整數、小數中去整理知識。

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有時要把靜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應特別注意積極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達到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目的。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預先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相等的梯形。課堂上,啟發引導學生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后的圖形呢?學生人人動手,很快發現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原來梯形的高,于是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接著老師問:還有別的方法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只有一個梯形,就可以拼成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教師給予鼓勵。經過動手、動腦,發現還可以沿著一條腰所對的定點剪開,拼成一個三角形,還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還可以剪成兩個三角形等不同的剪拼法,都驗證了公示的正確性。

學習的過程就是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的結構,隨著知識內容的不斷積累。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提供了最佳關系和固定點,但它只是一座認知的橋梁,在認識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現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建。如: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從長方形、正方形為基本圖形。學生在學具操作中,把基本的圖形轉化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扇形,又通過基本平面圖形的組合,出現了組合圖形:環形等。這樣就形成了平行四邊形的知識網絡,這個過程也使教材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但當學生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時,原有的平面圖形知識網絡必須打破,并按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聯系重新布局,緊緊抓住每個立體圖形的底面都是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這一特征,歸納出了立方體的體積公式:V=Sh,通過對直觀圖的觀察比較,歸納等認知活動,及時組建了新的認知網絡,不斷完善認知的結構。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現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鞍喟嗤ā痹诮虒W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鞍喟嗤ā闭n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