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一把解決問題金鑰匙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一把解決問題金鑰匙

2024-08-01 閱讀 5788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西安區和寧街小學吳丹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日益深入,如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難題,我們每位教師都在深刻思考并尋求答案。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或許就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正所謂不破不立,用全新的觀念從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學生,應該會令我們的課堂擁有別樣的精彩。

一、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體。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不應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生命體。他們既是具有著一般動物屬性的自然人,更是有著社會屬性的社會人。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本身沒有貴賤之別,高低之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這是為人師者應當恪守的起碼的道德底線,也是社會對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道德要求與期望。要把學生當作發展中的人,真正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我們的學生中,可能隱藏著中國的牛頓、愛迪生,可能潛伏著將來奧運會上的冠軍,可能孕育著指點江山的領導棟梁,蘊藏著中國的未來。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個現在還不起眼的學生,不要放棄任何一個現在還沒有找到進步階梯的孩子。如果尊重生命,就該尊重他們。

二、學生是具體的個體。

人的十根手指是不一般齊的,那是為了更方便取物。每個學生的天資,后天成長的環境,性格、興趣、愛好、習慣各異,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就不能搞“一刀切”,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的知識有廣乏之分,能力有大小之別,每個人都有優長,不足也再所難免。我們的學生再優秀,也不能讓他去和劉翔比跨欄,和姚明比灌籃。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像班級或者學校最優秀的孩子一樣優秀,學習只是孩子一個方面的能力,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有的孩子喜歡唱歌,有的孩子愛好跳舞,有的孩子鐘情繪畫,有的孩子執著體育,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的,獨特的。只有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個性發展,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比如教唱一首歌,有的孩子教一遍就會,有的孩子要教三遍、五遍才會,有的甚至十遍也不一定會,這就是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予以關注,既要獨具慧眼,又要極具耐心,循循善誘,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實現差異化發展。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這決不是說課堂要進行“放羊”式教學,放手不管。而是要在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設計問題,追求課堂教學實效的最大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者并不矛盾。我們應當關注和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學生在思考,學生在操作,學生在活動,學生在成長,學生在進步。任何時候,教師都不能越俎代庖,或者把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強加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主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

*****要求我們,以人為本。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正是契合這一核心理念。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為著力點,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衡量教育工作實效性的一把標尺。在德育活動中,注重人文關懷,注重知、情、意、行,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主體發展,全面發展。我想,這應該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貫徹落實遼源市發展性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篇2:發揮信息技術課優勢推進素質教育

發揮信息技術課優勢,推進素質教育

摘要:信息技術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程之一,抓住學生對信息技術向往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毅力。沒有堅強的學習毅力,缺乏探索精神,是無法掌握好知識,更談不上創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挖掘課堂中有利于創新教育的因素,創造有利于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提高自身的素質。信息技術課,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通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以及建立相關的環境等方面來培養。

關鍵詞:責任感;創新;探索;協作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挖掘課堂中有利于創新教育的因素,創造有利于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提高自身的素質。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同行們一起探討。

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這里培養

(一)上機登記卡的填寫培養責任感

原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會長談松華認為“未來人才應具備四種品德,在對國家、對社會的態度上,要有社會責任感,這對一個人成才非常重要,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很難有一番成就;…”。每個學生將來都要生活于社會,服務于社會,我們的教學應先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教育學生從身邊的每一件事做起,比如,在機房上課,提供上機登記卡讓學生填寫,由學生監督設備工作事做起,養成愛護設備的責任感,告訴學生填寫上機登記卡雖然事小,但意義重大,并組織學生討論;上機登記可以不填嗎?如果我這臺電腦出現故障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登記記錄,老師就可以及時排除故障。上課時我用的這臺電腦,我有責任愛護好設備,不出現人為的損壞等等。最后學生得到共識:上機登記卡應該填好,這是我的責任。事實表明,通過討論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責任感意識,近幾年來機房的人為損壞事件沒的出現過。

篇3: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新途徑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新途徑,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它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意志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孩子,家長的人生觀、日常道德規范、待人處事都會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相聯、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與學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動共贏。我小學多年來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學校與學生家庭間的溝通比較少。教師與家長交流的主要內容局限于學生學業成績的高低,在校表現的好壞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師一對一地向家長“告狀”為主。

第二階段,呈現“學校指導家庭,教師教育家長”的方式。學校定期將家長請進校園,為家長傳授教育理論,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但這僅是一種單向的傳輸活動,以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可見一斑: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家長拿著小本子埋頭記錄,交流的內容通常用“你要怎樣”,“你應該怎樣”的句式貫通。學校、教師很難或者根本沒有想過要站在家庭、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教育。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理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特別遇到特殊問題時,我們更深入思考:如何構建一種良性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學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會?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走進了家校合作的第三個階段……

一、以理念為先導,提升教師、家長的認識

長期的工作中,我們深感家庭教育的不足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可以說中國100%的家長都沒有經過培訓就匆匆忙忙上崗了,同時,我們的教師也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結果常常是吃力不討好,自己每天弄得筋疲力盡,家長還有怨言,甚至不理解。為此,我們首先從轉變我們的教師的家庭教育觀念入手,先改變我們的教師,再改變家長。具體做法是:8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