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幾種方法
淺探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幾種方法
海口市龍峰實驗小學謝云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就明確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就像蜜蜂采蜜,作文就像是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握兩者結合的策略,學生的作文能力才會逐漸提高。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有效地將讀與寫相結合的幾種方法。
一、聽記。
聽記可以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訓練。先從簡單的字詞開
始,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可逐漸過渡到句段。而且不是聽記完了就完成任務,而是要把聽記內容背下來。相信如果是這樣堅持不懈地訓練,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還會讓學生學會傾聽,這比起我們單方面的說教效果好多了。最大的好處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許多的好詞佳句,為他們的習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平時我會選擇一些名言警句,或是與所教的文章內容有關的句段讓學生進行聽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孩子課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了,習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做到學以致用。如在寫一篇關于感恩的習作中,班里有幾位學生就用曾經聽記的一段話:“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聳立;我感恩……因為……”有的作為結尾,有的作為文章的開頭。這讓整篇文章增色不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記得三年級時每教一篇課文,我都試著讓學生自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可效果不佳,學生不是把課文復述一遍就是把課文內容概括得太籠統。可能是我太心急,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忽視了這是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大難題。
我重新拿起課程標準,仔細閱讀了這一學段對閱讀教學的要求,然后,又查閱了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先采用填空的方法讓學生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難度降低,做到面向全體。這樣,學生感覺到概括段意簡單多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接著我對學生進行引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可以把每段的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段與段之間再加上一些過渡詞語;還可以按問題概括主要內容。閱讀時,先看文章中主要講了幾個問題,再看每個問題主要講了幾個要點,然后把各個問題講的要點歸納在一起,就是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時候也可以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來概括主要內容。而且,每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我不是只讓學生動口,還要動手,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寫結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班已經有一部分孩子初步掌握了這些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三、做到一課一練。
在教材中,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詞匯也相當豐富。教師除了要求學生熟知,進行低層次的語言積累外,還要對教材進行充分的挖掘。
在上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十課<二泉映月>的第五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邊聽二胡曲<二泉映月>,邊思考: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么?用一句話來概括。孩子們認真地聽著,看來他們也被這美妙的音樂感染了。聽完了之后,孩子們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看來音樂的魅力真大。有的說:“我仿佛看到,月深人靜的時候,阿炳正坐在泉邊沉思往事。”有的說:“我好像看到阿炳流落街頭、買藝度日的身影。”還有的說:我似乎聽到阿炳在憤怒地質問人間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不平……他們真的從音樂中感受到了阿炳的心聲。我覺得這就是采用課件的好處,這是我們教者無法用語言去描繪的。借此機會,我向學生介紹了阿炳的其他作品,要求自己回家搜索,聽一聽。也借此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陶冶美好的情操。
這一自然段的最后: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我先讓學生理解省略號的含義,接著讓學生想想:阿炳還愛什么?先自由討論交流,接著指名說。孩子們的熱情很高,暢所欲言:他愛那淙淙的泉水聲,他愛他的二胡,他愛幫助過他的人們,他愛他的粉絲,他愛他的師父……最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寫一寫。寫完之后,我再指名幾個學生讀讀自己的作品。其中戴鏵是這樣寫的:他愛那陪伴他的二胡。我立即表揚她“陪伴”這個詞用得好,讓句子增色不少。接著安琪也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知道她肯定會有精彩的表現。果然不出我所料,她是這樣寫的:他愛那日日夜夜陪伴他的二胡。又加了一個“日日夜夜.”這樣句子就更加具體、生動。我接著要求學生再次動手,修改自己所寫的句子。
篇2: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如何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摘要:閱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書面表達,也就是“寫”。怎樣讓學生“寫”有方法,“寫”得精彩,我們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把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使讀寫之間相互溝通,綠水長流。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讀寫結合,讓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中國關鍵詞:悟情;精讀;想象;表達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句話道出了讀與寫的本質。也就是說,閱讀是作文基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寫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落腳點與最終歸宿。我們教師要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兩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有效提高。
我認為“寫”要有生長點,準確把握寫的時機,激發學生情感,激活學生思維,才能“寫”出語文課的精彩。
一、寫在動情處,引領學生擁抱語言
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親近作者、擁抱語言,去感悟語言的意義內涵和情感內涵,這是閱讀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語文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盡情地笑、動情地哭,還必須在他們的情感受到感染震撼的同時,語言也得到發展。如能在學生情感升華處恰當地安排練筆,讓學生借助合適的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就既能促進情感化成涓涓細流,流進學生的血液,又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講述了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后悲憤交加,最終拋棄了個人的恥辱,發憤寫成史記的故事。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了一番深入品讀、感悟后,學生紛紛為司馬遷的不幸遭遇而憤慨,為他在厄運中堅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輝煌巨著《史記》的精神而感動。此時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此深刻,我抓住這個契機,巧妙地加以了引導:“同學們,讀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故事,此時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話要說,請你們拿出筆來,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吧!”學生紛紛揮筆疾書,有的三言兩語,有的洋洋灑灑。
適時安排的讀寫結合,引領學生全身心地擁抱了語言,為學生感悟語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語言得到發展了,這樣的讀寫結合進入了理想的境界。
二、寫在空白處,加深教材感悟
很多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會留有空白,在藝術創作上會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也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好的機會,如果教者在閱讀教學中能具有一雙“慧眼”,挖掘出課文言已止而意未盡之處,從而創設情境,找準訓練點,進行課堂練筆的話,對學生學習課文是很有利的。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誕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經歷是緊密相關的,可課文對此描述得十分簡略,教學中,筆者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并感受阿炳“雙目失明”靠“賣藝度日”的艱辛,在學生的感悟十分膚淺時,筆者設置了相關情境,出示文字并讓學生想象寫話:“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頭賣藝……
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賣藝……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燒不退,渾身發抖,他還是不得不出去賣藝……”文學作品通常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展示人物品德性格。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讀更豐富、更深入,教師可以挖掘課文中空白之處,引導學生想象。
三、寫在情節延伸處,表達生命的精彩
許多課文學生讀完以后意猶未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總想探尋事情的進一步發展。閱讀教學中不妨讓學生沿著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師根據課文創設新的情境讓學生繼續寫下去,給課文畫上一個更為圓滿的句號。
如《最大的麥穗》的文尾“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弟子們從摘麥穗中感悟出這條人生哲理后,假如蘇格拉底給弟子們一個改過的機會,要求他們重新摘麥穗,故事會發生哪些戲劇性的變化,結果又會怎樣?引導學生以此次為話題,續編《第二次摘麥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寫在角色轉化處,培養語境意識
語境是伴隨著交際活動展開而出現的言語交際環境。自覺地利用語境,可以提高自己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技能,這就是語境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語境來指導寫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讀寫結合是一種真實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務。
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根據文章中“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一個結尾,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吳王這一角色,想象吳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該如何向大臣們解釋。這一次練筆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進入角色去感受、體驗,大膽想象,還必須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完成這次言語交際。這種練筆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在語境中的對象意識、處境意識和角色意識。
五、寫在典型段落處,吸納表達方式
“讀文”是為了積累、吸收,“寫文”是為了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從“讀文”中吸收的思想觀點、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借鑒運用到“寫文”中去,實現讀寫知識技能的轉化和遷移。
“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這是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里的一段,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玉屏樓前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態,在寫法上都是先描寫奇松的樣子或姿態,再展開聯想,用打比方或擬人的方法寫出黃山奇松的“奇”。在帶領學生賞讀之后,我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寫法并進行了歸納小結,然后出示姿態比較獨特的其他黃山名松的圖片(如探海松、龍爪松、連理松、接引松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一,模仿課文中三大名松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這樣的練筆設計靠船下篙,學生有了文本做拐棍,很快就能遷移運用。
總之,課堂處處是作文,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適時適度地進行讀寫結合,既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著獨特作用,更對學生言語生命的成長發揮著持續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和文本發生著深層次的對話,將文本的言語表達不斷內化、創造;在寫的過程中,精神生命不斷得到新生。這些言語實踐所帶來的欣喜,定會令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葉圣陶,關鍵詞,落腳點,生長點,語文課
篇3: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如何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首先是要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來定,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讀寫的要求自然就高;而對于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我們也要因材施教。其次是讀寫訓練要做到先“小”后“大”,先段后篇,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來定,就是根據學生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內心活動描寫的寫作能力情況來定。因為記事寫人的作文都離不開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內心活動描寫。如果學生這些寫作能力都具備了,那當然好辦,如果不行,最有效的辦法除了鼓勵學生多讀課內外書籍;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是說教師要從平時的閱讀教學入手,找準課文讀寫訓練的結合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發現文中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比如,要讓學生寫一篇記事作文,除了寫好這件事的發生、發展、結果外,更主要的是要寫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那么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該怎么寫呢?這就要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動作、語文、內心活動描寫來呈現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因此,要讓學生寫好一件事,首先必須要讓學生掌握描寫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內心活動的方法。所以,對學生進行描寫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內心活動的單項和系列訓練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在細讀文本,找準讀寫訓練結合點上要下的功夫。
寫人的作文,表達方式,記事作文,課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