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生涯之我見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
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
在一次上數學課時,我講完例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練習。我走下講臺像往常一樣在班里巡查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男生總是用手捂著練習本。我走到他旁邊小聲的跟他說,“董春進同學你怎么了,打開練習讓老師看一下你做的怎么樣了好嗎?”他不愿意,也不吭聲。看到這種情況我干脆坐在他旁邊,慢慢開導他,才了解到,原來他對我剛才講的內容不理解,于是我又單獨地給他仔細地講了一遍,這回他明白了,笑著對我說:“謝謝您老師。”“以后不懂要多問,知道了嗎”我說到。
通過這次的發現,讓我懂得了,如果我們當老師的在上課時一直站在講臺上,永遠也發現不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沒有發現學生問題,那么學生就會把問題和苦惱一直藏在心里,直到發展到對學習完全喪失了學習興趣和信心。
反思: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不僅應該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而且更應該敞開心扉與學生傾心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及時回應孩子的“心靈的呼喚”。
走下講臺之后,我們卻意外的發現和解決了許多以前我們未曾注意到和沒有找到原因的問題。
篇2:我特崗教師生涯開始
我的特崗教師生涯的開始
那一年,我通過特崗考試,帶著幾分欣喜與憂愁來到榮邦。我不害怕落后的環境,那也不算落后,在臨近高速路口的地方,可以很快到達無數縣城的地方還是落后嗎。或者比起當年自己一畢業就參加志愿服務西部的地方,相差很遠啊。如此的地方,就少了人氣,少了熱鬧。或是喜歡安靜的人休閑勝地。或是文人墨客遠離城市煩憂和物質去處。
可憂的是我不是一位在此閑暇的人,為了生活,也為了教育,為了神圣的職業,我來了。那是我教師生涯的開始啊。我學到了教育的一點理論,可我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有的是十多年學生生涯的體驗,體驗那時我的老師對自己負責或是以后自己認為老師教育的失誤。如今我將成為人師,角色的轉變,我能適從嗎?
我上講臺了,當領導在演說還是當法官審判那樣擁有高尚的權利,在講臺唾沫飛流。那符合教育的規律嗎?學院教授講過要與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我不是誤人子弟嗎?
改吧,我走下講臺,問我的學生們,如此天然的眼睛一樣純潔,會說話眼睛在我心中犯困,如此孩子不可教也。或是自己沒有掌握教育規律,或是自己真的在實踐,或是教育真的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完善。
榮邦,是我教師生涯的開始,也是我對教育思考的開始。
的,教師
篇3:教師生涯贊美是對待犯錯誤學生最有效批評
教師生涯贊美是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最有效的批評
今天無意中向同事提起,“昨晚我班一位女生犯了錯誤,被校領導碰到,我們訓了她一頓。然后昨晚我就做了個夢,在夢中向學生大發雷霆,然后滿腔怒火地醒來,這己經是這學期第二次做這樣的夢了,這班主任工作真是累人啊!”同事突然問,“平時你對學生是表揚多還是批評多?”這個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是以表揚為主還是以批評為主呢?
這使我想起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在課余時間巡視時發現一個學生正舉起一塊磚頭砸向另一個同學。陶行知立即大聲喝止住,并責令其到校長室等候。過了好一會兒,陶行知才回到辦公室,見那個學生正在緊張地等候接受批評。他并沒有發火,而是出乎意料地掏出一塊糖果遞給對方:“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那個學生疑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贊許地點點頭:“我剛才了解了情況,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完,掏出了第三塊糖果遞給他。這時,那個學生哭了:“校長,我錯了,我不該打同學。”陶行知笑了,拿出第四塊糖果說:“你已認識到錯誤,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已經結束了,你回去上課吧。”從此以后,那個同學再也沒有犯過一次錯誤。
陶老用“四塊糖果”喚醒了學生的覺悟,讓學生在感動中認識了錯誤;把批評寓于表揚之中,實在是高明極了!
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同樣,犯錯誤的學生,不是在疾風暴雨的“痛斥”中,改正自己,而是在和風細雨的“贊美”中揚起善心!
老師們,對待犯錯誤的學生,盡情地去贊美吧!你會發現,每塊鵝卵石都是那么的完美與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