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科全年段教材內在聯系
本學科全年段教材的內在聯系
執教年段教材
的內在聯系點
本套實驗教材修訂依據??一、本套教材是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年初審通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是實驗教材十年研究經驗總結的成果。本套教材的主要內容??一、數與代數??一??數的認識1.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2.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理解各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參見例1??3.理解符號??????????的含義??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參見例2??。4.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參見例3??。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能讀、寫小數和分數。6.能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能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7.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參見例4??。??二??數的運算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參見例5??。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3.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4??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5.會進行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6.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參見例6??。
7.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8.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參見例7??。??三??常見的量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2.能認識鐘表??了解24時記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參見例8??。3.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4.在現實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克、千克、噸??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5.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四??探索規律探索簡單的變化規律??參見例9、例10??。二、圖形與幾何??一??圖形的認識1.能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幾何體。2.能根據具體事物、照片或直觀圖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簡單物體??參見例11??。3.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4.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6.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了解直角、銳角和鈍角。7.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參見例21??。??二??測量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參見例12??。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4.結合實例認識周長??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參見例13????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5.結合實例認識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分米2、米2??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6.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簡單圖形的面積??參見例14??。??三??圖形的運動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參見例15??。2.能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參見例16??。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四??圖形與位置1.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2.給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的一個方向??能辨認其余三個方向??知道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參見例17??。三、統計與概率1.能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者自己選定的標準??對事物或數據進行分類??感受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參見例18??。2.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了解調查、測量等收集數據的簡單方法??并運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整理數據的結果??參見例19??。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體會運用數據進行表達與交流的作用??感受數據蘊涵信息??參見例20??。四、綜合與實踐1??通過實踐活動??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2.在實踐活動中??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本套教材評價??1??加入數學廣角。讓學生們把數學融入進生活。更直觀更加鮮明的去學習去應用數學。2.教材內容由淺入深??通過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來發現數學的一些規律讓學生更多的機會經歷這樣的活動
教材,學科
篇2: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二、教材編排
本冊課本主要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6)”、“課文”、“習作”和“練習”組成。
全冊課本安排了8個單元,每單元安排“課文”3~4篇,共26篇。每單元安排“習作”l篇,共8篇。每單元安排“練習”1個,共8個。
1.關于課文。
全冊教材安排課文26篇,其中韻文2篇。所編選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學生學習祖國語文,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面和諧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從內容看,既有反映歷史人物的課文,如《李廣射虎》,又有展示當代人物精神面貌的課文,如《微笑著承受一切》;既有贊頌革命英雄人物的課文,如《菩薩兵》,也有表現少年兒童日常生活的課文,如《雪兒》、《趕海》;有的課文主要介紹風景名勝,如《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有些課文則主要介紹自然科學常識,如《恐龍》、《海底世界》等,從體裁看,除記敘文,還有詩歌、童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等。以上特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還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
本冊的生字均安排在課文里。生字安排繼續采用“識寫分流”的辦法。全冊共安排生字388個,其中要求會寫的為245個,另外的143個生字只要求認識。所謂“只要求認識”的生字,在本冊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認準字形,能初步結合詞語理解字義,主要幫助學生掃清閱讀課文時的障礙,不列入生字考核的范圍。每篇課文安排生字6~21個,其中要求會寫的字都在課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認識的字則列在田字格的上面。課本最后按課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復習、鞏固。
本冊教材所列出的常用的多音字,均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區別。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會寫的生字出現其他讀法時列出,也仍然不計人生字總量。
本冊課文篇幅短小,語言規范,便于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口語交際等訓練。插圖精美細致,饒有童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其形象思維能力。
每篇課文后面的作業題一般安排了如下內容:
一是朗讀、背誦、默讀、復述等常規訓練,意在讓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繼續培養語感,并增加其規范化語言的積累。
二是要求學生用鋼筆描紅。以每課要求會寫的生字為內容,提供鋼筆書寫的樣字,意在讓學生扎扎實實地練好寫字的基本功。
篇3: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中心小學常安武
摘要:對信息技術教材進行再處理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也是教師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些年,我校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本文就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與各位同仁交流。
關鍵詞:網上沖浪多媒體電腦powerpoint金山打字通中國教育網少兒信息港
教材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無論從事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一個不愿照本宣科的教師在他教學活動中都會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加工、再處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計算機軟硬件升級換代更是日新月異,而紙質教材的編寫、印刷周期較長,教材也不可能被頻繁地改編,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速度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加上,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軟硬件環境亦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教材進行再處理就成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它也是教師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繼承是創新之基礎,對教材的再處理要在準確把握原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可以避免教材再處理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對教材的再處理應當從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出發,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目標。
這些年,我校一直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以下是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
一、合理調整,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
教材中的知識編排順序固然有它的內在邏輯,但未必都符合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進行適當調整。我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課《網上沖浪》和第四課《網上學英語》兩課的教學時,發現農村學校的大多數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局限上機操作時間僅限于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即使是五年級學生也有很多人仍然不熟悉鍵盤輸入,導致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網址時有困難。學生好不容易才把網址輸入正確,在瀏覽網站的過程中,一不小心把網頁關閉了,又要重新輸入一次網址,學生課堂上用來輸入網址的時間過多,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在網站上進行網上學習。我于是將第五課中“如何使用收藏夾”和第八課中“如何巧記主頁地址”兩部分知識調整到第三課中來講解。這樣,學生先記住了網址,輸入速度就提高了,正確打開網站以后立即把網址收藏起來,避免了學生誤操作造成重復輸入的困擾。這樣,他們感到學習輕松多了,學習效率也大幅提高。同時,有了前期的學習,我在講第五課和第八課的相關內容時,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復習一下就行了,教學難度降低了許多,學生知識掌握得也更快、更牢固。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凡是本校不具備的資源,就需要靈活應用現有資源來替代。在一堂課上,教師只要能夠達到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實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突破,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教師需要保證的是教學要和教材的知識點相一致,而不必追求和教材敘述細節的絕對一致。
比如,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整冊講述的都是利用多媒體電腦娛樂和學習。教材敘述中提到了許多學習光盤和輔助軟件。我校雖然配備了大量的用于教師教學的光盤和軟件,但沒有和信息技術教材敘述完全一樣、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光盤和軟件。按照教材所講學生每人一套光盤在電腦光驅上來播放學習,學校根本無法提供那些和教材相配套的、數量不菲的光盤和輔助軟件。對此,我先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該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多媒體電腦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使用光驅播放學習光盤,只是一種學習的形式和手段,至于光盤的播放方法,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示范講解讓學生輕松掌握,而不必讓每位學生都親自操作。因此,我課前從網上將免費和收費的學生自主學習資源下載到本地電腦,再分發、安裝到學生機上,學生上課時在本地磁盤上播放即可,不僅播放流暢,而且資源更豐富。除了教材上列舉的語文、數學、英語和作文學科的學習資源,還有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資源。經過我的悉心準備,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