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心得
淺談農村小學口語交際的教學心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因此,為了培養小學生具備口語交際能力,為他們的寫作能力打下基礎,口語交際教學是我們當前不可忽視的。而且,我教育的對象都是農村孩子,他們平時都是用壯話來交流,在課堂上很少主動發言,有的同學開口了卻詞不達意或是結結巴巴。對此,我只能時常鼓勵他們用普通話交流,并且訓練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調動學生的說話欲望。
如在《當小記者》這堂課上,經過我的模擬采訪,激起學生們的話匣子打開,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誰都想說。這時,我相機一轉:“現在你們都是一名小記者,想采訪誰都可以。”話音一落,就開始出現同桌互訪,組隊采訪,各組代表采訪……同學們都沉浸在模擬記者采訪的情景中,因此個個都興致勃勃,時而微笑傾聽,時而開懷大笑,無拘無束地交談著。
整堂課他們都興高采列地交談著,直到下課了還余意未盡。我覺得這些農村孩子不是口才不好,也不是膽量太小,而是我們平時給他們講話的機會和時間太少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時常營造一種令學生暢所欲言的課堂氛圍。這就需要耐心與用心地去把學生的心扉打開,那么他們的話匣子也就被打開了……
口語交際,農村,教學
篇2: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教學心得體會
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鋪頭中學
20**年10月14日,我和澤州縣其他學校的初中歷史老師一行10人,在澤州三中參加歷史新教材培訓。整個培訓過程組織嚴謹,井然有序。縣教育局的常衛慶老師全程參與,還不時與老師們進行熱烈的探討。一整天的培訓雖然辛苦卻卓有成效。通過這一天的培訓,我個人感覺真是受益匪淺,收獲良多。真心感謝上級給我們創造這次機會。尤其是觀看了北京的中學歷史老師講的示范課,真的是讓我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體會。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在教學課堂上我感受到新教材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華師大版的新版歷史教學書是在原來教學書的基礎上經過重新修正編訂的。從外觀上看,課本面積變小了,但內部的知識點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充分利用歷史資料、插圖、知識拓展等形式大大豐富了原有課本的知識容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應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地位轉向課堂師生交往的平等位置,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經過觀看北京的歷史老師的示范課,我深深認識到,面對新教材,要根據教育目標的調整,教學要求的不同,教學內容安排的不同,上課之前一定要深入鉆研,精心備課。備課要求做到,第一,備觀念。反復研讀新教材,領悟新教材的實質,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師生觀、價值觀。注重學生發展,突出學科探究,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況。用新理念去指揮和改造自己的教學。第二,備目標。課標是教學指南。具體的每一課都要求教師根據課標,教師用書,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增大了,教師備課的要求更高了,壓力更大了。第三,備教材。新教材的編排變化雖不大,但如何處理,采取何種教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是擺在老師面前的新課題。第四,備活動。教師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由“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通過這次培訓,我認識到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此外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四、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培養終身學習,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歷史。歷史自身的特點告訴我們,學史為了鑒今。如何完成這一功能呢?這就要求教師調整好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角色,即一個“推波助瀾者”,而真正“洶涌澎湃”的主角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作好兩個工作:即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然后鼓勵學生自主發言;二是要“推波助瀾”,即學生開始思考問題后,老師千萬不要馬上向學生奉送所謂的真理,而是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而積極的思考、自如表達,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過程,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體會到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終身學習,加強交流。面對新教材,教師之間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堅持進行集體備課,讓思想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此外,要繼續做好課下的鞏固和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歷史知識,使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能力都能取得更大進步。
再次感謝澤州縣教育局這次精心組織的新教材培訓,希望這種高質量的培訓能夠實用化,也更常態化!
篇3:小學老師教育教學心得妙用機智共享快樂
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采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