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老師教學心得課堂教學要避免回籠

小學老師教學心得課堂教學要避免回籠

2024-07-31 閱讀 9454

蒸過饅頭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饅頭第一遍沒蒸熟,再回籠進行第二次蒸,無論時間用多少,都會感覺饅頭再也“蒸不熟”了。其實,“蒸不熟”是有科學道理的,蒸饅頭主要是靠面團發酵后產生的酸和我們放進去的堿粉進行中和反應,產生的CO2在加熱的情況下在饅頭內部膨脹,這樣蒸出來的饅頭就會又松又軟。而在沒有熟的情況下開蓋,會使產生的CO2大量散發(開蓋會使鍋內的壓力減小,可能有點像蹦爆米花一樣),這樣即使蒸熟了,感覺饅頭也是硬邦邦的,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再也“蒸不熟”了。

我們的課堂教學何嘗不是這樣,匆忙教過一遍的知識學生沒有聽懂,然后進行“回籠”,講第二遍,即使又花了好多時間,學生似乎還沒怎么理解,這就真像饅頭回籠再也“蒸不熟”了,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避免“回籠”。

學生第一次聽講,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新鮮感,對未知的東西抱有好奇,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格外認真,能夠專心致志的聽講,跟著教師的思路往前走,對老師強調的重點內容也會認真的記錄下來,叫討論就討論,叫朗讀就朗讀,叫背誦就背誦。等到知識學得不透再回頭二次講解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有的學生并不認為對這個知識不理解,認為自己已經會了,所以對老師的講解完全是心不在焉,馬馬虎虎應付,任憑你在臺上聲嘶力竭,他都會在臺下無動于衷,要再想學生達到透徹理解的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課堂教學避免“回籠”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生的“思維定勢”。教師一開始教給學生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留下了印象,有的甚至印象深刻。等到我們教師進行第二遍講解時,有的學生還停留在第一遍的記憶中,假如在原有的記憶上進行拓展加深還行,要是對第一遍所講知識進行糾偏糾錯,那就比登天還難了。正如我們常說在荒地上種莊稼要比在雜草地上種莊稼容易得多。

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虔誠之心,切不可草率了事。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把知識鉆研透,課中要把知識講透,不要寄希望于重復講課,因為“回籠”的饅頭是蒸不熟的。

篇2:教學心得磕磕碰碰課堂最真實!

一堂課,以前我會追求順風順水的流暢,而忽略了學生的“真”思考,真學習,只顧著教學為上。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融錯和不斷改進的過程,學習中往往會出現多種知識、經驗的沖突,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角度“包容”,學會選擇有用的生成資源,哪怕是“錯誤”的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的辯論中,活動的探究中,獲得新的認識。

上一節課不容易,上好一節難,而上出真實思考、真實學習的課堂,才最難!因此,要出現真課堂,教師課前需要對一些數學問題、知識,站在學生角度,加以思考。

我覺得磕磕絆絆的課堂才最好,因為那樣課堂才會出現學生自己最原始、最真實的思考,才會允許不同聲音、不同思考、不同觀點的迸發,才會出現我們認為不要出現的“錯誤”,我現在更希望“錯誤”越多越好,只要學生有理有據,大量有理有據的“錯誤”才能更好的呈現知識內在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錯誤呈現本質,爭辯提升認識,磕磕碰碰的課堂,最真!

篇3:教學心得也談課堂教學中課件使用應當注意問題

早就在博客中看到苗校長關于“課堂教學中課件使用應當注意的問題”一文。我有些不同的意見,一直沒有時間寫下來,今晚熬夜到凌晨寫一些:

對于第一、二點我都是同意的,課件的模版不能太花,應該根據課件的內容選擇一些簡單大方的模版,如果字少,當然也可以少帶點小花。模版的顏色最好是白色打底,這樣便于看到課件上的字體。例如3月29日陳建先在晶都名師寫作班上的模版是黃色打底,這樣打上的字,坐在下面的老師們就很難看清楚。更別說用手機拍攝下來,會更不清楚的。

另外字體字號我覺得也盡量統一。當然小標題或者大標題我覺得還是用大一點的字號或者更顯眼的顏色加粗標注更為合理,更會出彩。

對于第三點我是不同意的:課件播放不要帶有鼠標的聲音。也許是初中生和小學生還是有所區別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暫。所以我們會在每張幻燈片更替的時候或者在每個題目出現的時候設計聲音動畫:例如風鈴的聲音、鼓聲等等,甚至每張幻燈片進入的形式,是飛入還是陀螺還是棋盤式進入,字體顏色的強調。閃爍等等,我們都會加上去,這樣做,可以使課件更能隔幾分鐘就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作為英語老師,我們的課件做得比語文數學老師漂亮多了,我們會更多的加入動畫、圖片,聲音,鏈接進去,包括動作路徑的設計等等,讓課件更上檔次,融音、形、義為一體。所以每次我們英語老師上公開課,都是一場視覺盛宴。

自己的拙見,一家之言,交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