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生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學生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2024-07-31 閱讀 6036

有關學生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1、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證方式立論:直接闡明自己的觀點或主張。駁論:通過反駁錯誤的觀點,樹立自己的正確觀點。

3、怎樣找論點?論點是文中體現作者主要觀點的判斷句。提煉論點的方法有:看標題是論點還是論題;看開頭,是否能統攝全文;看結尾,找總結性的句子;看論據的針對性;把分論點做加法。

4、提出論點的方法:開門見山;由現象引出;由問題引出;由名言引出。

5、怎樣分析作者的論證思路?先通過……引出論點,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從某個角度)加以論證,最后得出……的結論。

6、分析一段話的作用。結構上:開頭引起下文、中間承上啟下、結尾總結全文。內容上:論證了作者的……論點,體現議論文論證的嚴密性。

7、論據的種類。事實論據:事例、史實、數據。道理論據:道理、格言、名人名言、俗語、公理。

8、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的作用?做道理(或事實)論據,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更好地證明作者的……觀點。

9、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

篇2:議論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和教

議論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和如何教

相對于說明文和從小學就開始學的記敘文來講,議論文學習的難度似乎更高一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議論文時多下工夫,幫助學生通過邏輯論證分析道理,在學生靈魂深處點燃思辨的火焰,從而幫助學生切實掌握這一類文章。

一、魚、漁之惑:尋找議論文文本教學的平衡點

議論文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怎樣給予“魚”(直接教給學生議論文知識)和怎樣授予“漁”(教給學生掌握議論文知識的方法)的困惑。大多數老師會說,我們是在既授予“魚”也授予“漁”呀!可實際課堂教學果真如此嗎?

不可否認,在議論文文本教學中,離不開文體知識教學。這些知識是學習議論文的基礎,那么,教師該怎樣傳授這些知識呢?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先提出某些文體知識要點,再將這些知識點用所謂的理性分析來機械地切割文章的語言材料,然后從中提取出一個個冷冰冰的概念,再逐一印證這些概念的正確性。

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樣的教學思路一定是無效的,也姑且不論這樣的教學是否合適,但應該進一步提出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對議論文的閱讀是通過這些僵化的知識來指引的嗎?教師這樣傳授知識對于學生的成長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在議論文教學過程中,既能教給學生文體知識,又能把對知識的理解建立在對學生習得能力的培養基礎之上,促使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知識框架體系,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對議論文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實踐。因此,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在文本教學時應努力找尋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平衡點,既要給學生以“魚”,又要給學生以“漁”。

二、問題去哪兒了:文本教學中失去了應有的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們閱讀議論文的目的是了解文本作者對問題所持有的立場。在學習過程中,要么被作者的觀點說服,要么就心生疑竇: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要解除這些疑問,首先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問題意識的重視不夠,是現今議論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原本中學教材中議論文文本的選用就存在模式化問題,認為議論文只不過是簡單的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只要從中找到鮮明的觀點就可以了。殊不知,在真正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議論文有時是非常復雜的,不經過質疑根本不可能獲得想要的答案。也有部分老師會說,課堂教學中已經提出了許多問題,甚至達到滿堂問的地步。但實際上,許多老師的問題只不過是為了驗證文本知識,完成教學罷了,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識質疑。

篇3:怎么才能寫好好寫議論文講座稿

怎么才能寫好“好寫”的議論文講座稿

說議論文“好寫”是指其題目簡潔、明白,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寫作范圍及分析說理的方向,其所蘊含的道理顯而易見,每個人都能說出點兒子丑寅卯來。如《說勤》《成功與失敗》《有志者事竟成》《行百里者半九十》《知足者常樂》等題目,大多數同學平時了解得比較多,可謂耳熟能詳,按理應能寫出分析具體、說理深刻,現實針對性強,文筆流暢的佳作來。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少同學見到這類作文題,常常“輕敵”,放松了“警惕”,或浮光掠影地做一些表面文章,或不假思索地寫一些人云亦云、沒有新意的話,結果落入俗套,“好寫”的文反倒沒寫好,泛泛之作俯拾皆是,好文章屈指可數。

那么,怎樣才能寫好“好寫”的文呢?

一、抓關鍵,分析要深刻、新穎

議論文重在“議”,寫作成敗的關鍵在于分析說理能否做到深刻、出新,要寫好“好寫”的文,就更應該在這一點上下功夫。深刻,指的是能抓住問題的癥結,透過現象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做鞭辟入里的闡述;新穎,指能言人之所未言,發人之所未發,或向縱深探求,或另辟蹊徑。如寫《成功與失敗》,首先要弄清兩者之間轉化的關鍵在于一個人能否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能否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有的同學未能作由表及里的分析,把兩者之間的轉化看作必然結局,犯了絕對化的錯誤;不少同學雖然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但卻眾口一辭,有千人一面之嫌。其次,如果能在論述勝不驕、敗不餒的基礎上,聯系現實,有針對性地重點談其中某一方面(最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就能給人論理深刻且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

①在失敗中崛起,一步步走向成功,難;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成功,尤難。為名利所累,陶醉于虛榮的滿足中,沉湎于成功后的喜悅里,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跌到再跌到;只有胸懷大志,把事業作為自己生命支柱的人才可能在成功面前不斷前行,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永放異彩。

這段分析針對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止步不前的情況,用對比的方法闡述了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領略到高處無限風光的人生哲理,具有啟迪和警示作用。

“好寫”的文題常常又是一些比較“老”(幾十年來有很多人論述過,且均很詳細很透徹)的題目,寫作時必須開動腦筋,努力尋找文章中心與現實生活的切合點,“議”出新的時代內涵,才能寫出新穎深刻的文章。如寫作《知足者常樂》就可以聯系生活中有些人生活上、享樂上貪得無厭,名利上毫不知足,整天費盡心機的實際,闡述生活、享樂、名利要知足,工作、事業永不滿足的道理,這樣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新意了。

議論文,作文題,有志者,針對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