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提高問題生對學習數學興趣

提高問題生對學習數學興趣

2024-07-31 閱讀 8499

如何提高問題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所謂后進問題生,也就是學困生,是指學習上、思想上暫時落后的學生。學困生是由智力和非智力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上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孩子。他們缺乏獨立性、自信心、目標性,久而久之就會自暴自棄,放棄對數學的學習,產生逆反的情緒。如何在課堂上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益,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是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必須關注的問題。

以我多年從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經驗,我將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了解、真誠理解。

學生群體中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一個班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駕馭知識等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數學課程更是如此。由于數學學科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很強,其中融合的思維成分較多,所以有些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思維滯塞,興趣不高,導致數學成績一直得不到提高。這部分學生就是我們賞常說的“學困生”。而學困生的存在,猶如教學路上的“絆腳石”,無不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業績。所以提高差生的數學成績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知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部分學生“雙差”的原因往往與家庭因素有關。要做好“學困生”的培育工作,就必須了解“學困生”。從各方面了解這些學生的家庭情況,才能在工作中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困生體會寬容與善待別人是一種美德。

由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方法、意志、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問題,他們想學好,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愛面子,表現出強烈的自尊,但由于成績差,又怕老師,怕上課,學習總以失敗而告終,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所以要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必須克服他們心理上的障礙。

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與學困生交朋友。實踐證明,小學生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教師,也就喜歡他教的那門學科。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并理解他們,對學生感到有親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困生創設能充分展示學習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到成功之樂,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積極參與到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來。同時,也讓學生體會了如何寬容與善待別人,這是一種美德。

三、教學過程設計力求通俗,易懂。

學困生大多知識基礎差,課堂中難以接受新知識。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掌握情況,才能對癥下藥。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我班大部分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掌握不好。在教學例題時,首先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讓出現不同錯誤的學生板演。然后,讓學生去發現錯誤,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外,進一步強調找最小公倍數和通分的方法。在練習中,有意識檢查學困生作題情況,及時引導。

四、課堂教學注重于生活實際相結合,降低純知識教學的難度

數學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入課堂,既能體現數學的社會意義,又能最大限度的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困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大力收集與數學有關的現實背景,讓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一節時,我就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改為其他的形狀行不行?為什么?以此增強學困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最后通過:“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圓的知識去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中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我們要把一名學困生轉化成功是很難的,特別是在上了高年級,數學的知識鏈條是一環扣著一環,那一環出了問題就很難連得起來,而學困生往往知識欠帳太多,學習很吃力,則會對數學的興趣表現的越來越消極。學生的消極,直接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數學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強化輔導,因村施教,幫助他們彌補知識上的缺陷,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我是這樣做的:

(1)課堂提問,要多給學困生表現自己的機會;

(2)課堂上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對于基礎不同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盡量使學困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問題;

(3)作業安排要有彈性。布置給學困生的作業不能過多過難,避免其產生沉重感和畏懼心理上。教師巡視時要特別重視學困生,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4)反饋要及時。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堂與當天反應效果最佳。反饋及時,能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如:學習進步可以增強自信心,知道不足可以鞭策自己發奮努力。總的來說,反饋及時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可以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愿望。總之,對學困生要有信心和耐性,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激發他們向上進取的愿望,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到各個小組中去,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思考、發言,引導、幫助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傾聽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想法。小組合作討論結束后,在小組的匯報時,把教學的目標直接指向學困生,讓他們代表小組來匯報合作學習的結果。并提問:“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這樣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等這樣的問題。有的學困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想回答又怕回答時,這時,老師要給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勵。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用“真不錯、你真行、多好啊”等語言,對學生存在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的表揚、鼓勵。這樣從點點滴滴中幫助差生,他們就會逐步轉變,漸漸喜歡上數學,從而提高了自己的數學成績。

再次,個別輔導也是對學困生進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大部分學困生基礎差,上課又不專心,有時連課都聽不懂,他們積累的問題往往較多。老師要抽課余時間給他們進行個別詳細輔導,鼓勵他們提問,幫助他們徹底理解,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惑。個別輔導還會讓學困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摯愛,這對增強學困生的信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多一分細心,多一分留意,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寬容,多一分耐心,多一分責任,學困生就會更快樂,就更能促進他們愛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進而使班上的學生全面發展。只有通過教師的不斷幫助,學困生的成績才會提高,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學習,如何

篇2:論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探究

論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的探究

幼兒數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或成人的指導下,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關系(包括數、量、形、時、空等幾方面)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幼兒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

在幼兒園中會常常聽到家長們抱怨:“我的孩子能說會唱,就是數學不行。”家長的憂慮和煩惱也困擾著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學數學的細胞?還是幼兒生來只喜歡唱唱跳跳難入數學之門呢?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不是單純的教知識,而必須寓教于樂,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只有當幼兒對某一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他們才會全神貫注地參加進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接受知識。

幼兒數學啟蒙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兒的興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在平常與孩子的接觸中,我發現幼兒都很喜歡聽故事。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嘗試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興趣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增長幼兒知識,發展智力。孩子都愛聽故事,尤其是在聽故事的同時,如果老師邊講邊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兒的興趣就更濃了。因此,我常把教學內容編成簡短的小故事,讓幼兒以聽故事的形式來學習。如教幼兒學習認識“1”和“2”時,我編了這樣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帶來了很多禮物,準備送給小朋友。是什么禮物呢?邊講邊出示實物:一張紙,一本書,一盒蠟筆,一盒彩泥。這些都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通過這樣的演示,幼兒很容易地認識了“1”。認識“2”時,也用了同樣的方法。教師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進行教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但是,同樣的角色和內容,不適宜于編成教學內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認識“3”和“4”時,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這樣的故事出現,那幼兒一定不會再有興趣了。此時,我把小兔這一角色改為布娃娃,以布娃娃過生日為題材,布娃娃買了許多東西來請客人們吃,買了哪些東西呢?教師出示水果,讓幼兒數一數有多少水果,從而認識了“3”。接著,又出示糖果,再數一數,從而認識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小朋友按要求取相應的雪花片,做相應的動作等等,從而進一步認識了“3”和“4”。在這種寬松氛圍下,幼兒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這種方法也符合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記憶特點。

二、請幼兒擔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機會

幼兒不僅愛聽故事,而且更喜歡參與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設計某些教學活動時,可以請幼兒擔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勵幼兒更加認真地聽故事,參與故事。如教幼兒學習分類,我請幼兒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餅干,激發了幼兒的責任心,促使他們認真聽清楚分類的要求。因為只有聽清了要求,才能當好飼養員。幼兒在擔任飼養員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分類。再如,在復習認識數字1~5,并學習用點子表示數量的活動中,我讓幼兒擔任故事中的主角,請他們去公園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學著用點子表示花朵的數量。再讓幼兒看了點子猜猜有幾朵花開了。通過這種方法,幼兒在參觀公園的情境中,不僅聽了故事,而且積極地參與了故事,學到了相應的數學知識。

心理學上說:當無意記憶的材料成為活動對象時,記憶的效果就會提高。因此在活動中應多為幼兒提供操作機會,讓幼兒盡可能的多動手操作。在設計故事情節時,盡量為幼兒提供這樣的機會。如前面的例子:給老虎、獅子分餅干;參觀公園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兒學習對應比較多少時,我還是請幼兒擔任飼養員,按照一定的要求給小動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過程中,幼兒很輕松地學會了對應比較多少。

三、啟發同情心、調動積極性

每次的數學活動,教師都會對幼兒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對教師的要求會沒有興趣,懶得理會,如何使幼兒樂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編故事時,常會把一些數學操作要求變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兒喜歡的,他們會樂意地去幫助故事中的角色,這樣一來,就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學習交替排序時,我就以布娃娃愛吃排好隊的餅干為由,要求幼兒發放餅干,圓餅干交替排好隊,幼兒為了讓布娃娃樂意吃自己的餅干,就會很認真地按要求去做。這時,教師出示布娃娃,拿著布娃娃來到幼兒中間,排好隊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揚幼兒,如此一來,小朋友特別的高興,排餅干也更起勁了。

四、將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當幼兒與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戲時,那就更高興了。如教幼兒學習按大小和顏色分類活動中,我設計了小魚游的游戲,老師拌演故事中的魚媽媽,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種各樣的小魚了。在游戲時,小魚聽好魚媽媽的要求,根據各自的特征,按魚媽媽的要求做相應的事情,在快樂的游戲中,幼兒輕松學會了按大小和顏色分類。再如認識白天、黑夜的活動,老師拌演兔媽媽,幼兒當小兔,兔媽媽和小兔一起玩游戲,在玩的過程中給認真動腦筋的小兔戴上小體頭飾,于是,在游戲中,努力想戴上頭飾的幼兒積極地跟著兔媽媽一起玩,不知不覺中,可愛的“小兔子們”也逐漸認識了白天和黑夜。將故事與數學活動的巧妙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的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并學好數學。

篇3: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探究

幼兒數學啟蒙教育活動中興趣的探究

摘要:幼兒數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或成人的指導下,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關系(包括數、量、形、時、空等幾方面)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幼兒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引導操作啟發調動融入

幼兒數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或成人的指導下,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關系(包括數、量、形、時、空等幾方面)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幼兒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

在幼兒園中會常常聽到家長們抱怨:“我的孩子能說會唱,就是數學不行。”家長的憂慮和煩惱也困擾著我:果真是孩子天生少了學數學的細胞?還是幼兒生來只喜歡唱唱跳跳難入數學之門呢?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不是單純的教知識,而必須寓教于樂,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只有當幼兒對某一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他們才會全神貫注地參加進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接受知識。

幼兒數學啟蒙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提高幼兒的興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在平常與孩子的接觸中,我發現幼兒都很喜歡聽故事。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嘗試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

一、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興趣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增長幼兒知識,發展智力。孩子都愛聽故事,尤其是在聽故事的同時,如果老師邊講邊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兒的興趣就更濃了。因此,我常把教學內容編成簡短的小故事,讓幼兒以聽故事的形式來學習。如教幼兒學習認識“1”和“2”時,我編了這樣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帶來了很多禮物,準備送給小朋友。是什么禮物呢?邊講邊出示實物:一張紙,一本書,一盒蠟筆,一盒彩泥。這些都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通過這樣的演示,幼兒很容易地認識了“1”。認識“2”時,也用了同樣的方法。教師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進行教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但是,同樣的角色和內容,不適宜于編成教學內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認識“3”和“4”時,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一班作客這樣的故事出現,那幼兒一定不會再有興趣了。此時,我把小兔這一角色改為布娃娃,以布娃娃過生日為題材,布娃娃買了許多東西來請客人們吃,買了哪些東西呢?教師出示水果,讓幼兒數一數有多少水果,從而認識了“3”。接著,又出示糖果,再數一數,從而認識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小朋友按要求取相應的雪花片,做相應的動作等等,從而進一步認識了“3”和“4”。在這種寬松氛圍下,幼兒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這種方法也符合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記憶特點。

二、請幼兒擔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機會

幼兒不僅愛聽故事,而且更喜歡參與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設計某些教學活動時,可以請幼兒擔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勵幼兒更加認真地聽故事,參與故事。如教幼兒學習分類,我請幼兒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餅干,激發了幼兒的責任心,促使他們認真聽清楚分類的要求。因為只有聽清了要求,才能當好飼養員。幼兒在擔任飼養員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分類。再如,在復習認識數字1~5,并學習用點子表示數量的活動中,我讓幼兒擔任故事中的主角,請他們去公園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學著用點子表示花朵的數量。再讓幼兒看了點子猜猜有幾朵花開了。通過這種方法,幼兒在參觀公園的情境中,不僅聽了故事,而且積極地參與了故事,學到了相應的數學知識。

心理學上說:當無意記憶的材料成為活動對象時,記憶的效果就會提高。因此在活動中應多為幼兒提供操作機會,讓幼兒盡可能的多動手操作。在設計故事情節時,盡量為幼兒提供這樣的機會。如前面的例子:給老虎、獅子分餅干;參觀公園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兒學習對應比較多少時,我還是請幼兒擔任飼養員,按照一定的要求給小動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過程中,幼兒很輕松地學會了對應比較多少。

三、啟發同情心、調動積極性

每次的數學活動,教師都會對幼兒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對教師的要求會沒有興趣,懶得理會,如何使幼兒樂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編故事時,常會把一些數學操作要求變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兒喜歡的,他們會樂意地去幫助故事中的角色,這樣一來,就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學習交替排序時,我就以布娃娃愛吃排好隊的餅干為由,要求幼兒發放餅干,圓餅干交替排好隊,幼兒為了讓布娃娃樂意吃自己的餅干,就會很認真地按要求去做。這時,教師出示布娃娃,拿著布娃娃來到幼兒中間,排好隊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揚幼兒,如此一來,小朋友特別的高興,排餅干也更起勁了。

四、將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當幼兒與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戲時,那就更高興了。如教幼兒學習按大小和顏色分類活動中,我設計了小魚游的游戲,老師拌演故事中的魚媽媽,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種各樣的小魚了。在游戲時,小魚聽好魚媽媽的要求,根據各自的特征,按魚媽媽的要求做相應的事情,在快樂的游戲中,幼兒輕松學會了按大小和顏色分類。再如認識白天、黑夜的活動,老師拌演兔媽媽,幼兒當小兔,兔媽媽和小兔一起玩游戲,在玩的過程中給認真動腦筋的小兔戴上小體頭飾,于是,在游戲中,努力想戴上頭飾的幼兒積極地跟著兔媽媽一起玩,不知不覺中,可愛的“小兔子們”也逐漸認識了白天和黑夜。將故事與數學活動的巧妙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的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無意注意,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并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