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小學老師對于愛教育
說說小學老師對于愛的教育
三亞市五小趙曉芳
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是魏巍的《我的老師》,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篇文章里處處洋溢著的師生之情一次次地打動著我。
現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師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多年。同時也在不斷地思索著如何使自己也成為一名優秀的受學生喜愛的老師。這時我再次想起了魏巍的老師,她那揚起教鞭輕輕落下的形象在我眼前浮現。在孩子們的眼中,她是一位可親可愛可敬的老師。試想,作者的童年假如沒有了老師的關愛,沒有老師的情感投入,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還會有如此之深情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嗎?一個“愛”字承載了諸多的教育教學理念!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為了讓學生“信其道”,老師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如何讓學生“親其師”吧?如何去做,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他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很難想象,一位對學生漠不關心,冷若冰霜的老師能讓學生產生想“親近”的愿望,更別談“信其道”了。一個“愛”字成了維系師生情感的最重要的橋梁。為了達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去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成了必然的要求。
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一位教師,同一個班級,同樣的學習環境,同樣的智力水平,而學生的學習成績總是參差不齊。美國心理學博士戈爾曼在其調查研究后發現,在一個班級中最聰明的孩子,最終或許不會成為最富有或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樂于助人,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遠比那些不善交際,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為解釋這些問題,我們似乎應當將思考的重心放在“非智力因素”上。我們都知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一個人智力因素以外的諸多因素,包括他的一切心理活動,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培養“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智能的充分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能力的關鍵,也是形成、發展學生個性的核心要素。而在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個“愛”字。
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許就是鼓勵、信任、尊敬、接納每一個學生。
一個“愛”字是“親其師”的必要條件,有了“愛”,學生才有可能“信其道”,而要讓學生自覺自愿、堅持不懈、興致盎然地“信其道”,并在“信其道”的基礎上有所成就,有所創新,一個“愛”字又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的老師》蔡蕓芝“先生”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我要用我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它。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