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事說穿了許多人也看穿了許多人
三個故事說穿了許多人,也看穿了許多人
一、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乙吃。
剛開始乙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
習慣了,便理所當然了。
于是,直到有一天,甲將雞蛋給了丙,乙就不爽了。
她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為此,她們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二、有一年,很熱的夏天,一隊人出去漂流。
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時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
到岸邊的時候,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于是,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
女孩心里很不爽,因為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復。
可是這次卻沒有。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都見死不救。
后來,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然后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
還自嘲說是鐵板燒。
女孩表示感謝,男孩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
幫你是出于交情,不幫你是應該。
女孩記住了男孩的話,自此以后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并給以更大的回報。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好。
一開始,感激不盡。
可是久了,便是習慣了。
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怨懟。
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
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三、傍晚,一只羊獨自在山坡上玩。
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只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并大聲向朋友們求救。
牛在樹叢中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
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
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豬經過這里,發現是狼,沖下山坡;
兔子一聽,更是一箭一般離去。
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來,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
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愴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來了,
牛說:你怎么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
馬說:你怎么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
驢說:你怎么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
豬說:你怎么不告訴我?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
兔子說:你怎么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
在這鬧嚷嚷的一群中,唯獨沒有狗。
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只手。
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著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
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為你付出、關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故事
篇2: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教育故事集錦
幸福源自學生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起鳳街小學王端端
昨天是教師節。收到了許多來自孩子們的禮物,看著一件件孩子們親自做的禮物,一種幸福感溢滿心頭。
今天來上班,以為教師節已經過去,一切都應該歸于平淡。放下車子,走到班里的環境區,想看看大家的值日情況。這時,兩個男生走了過來。手里都拿著東西,像是彩排好了一樣,齊聲說了一聲:節日快樂。接過東西一看,是兩塊小石頭,略有差別,但都寫著: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旁邊還有彩筆畫的小花。那一刻,我竟有一種想要跳起來的欲望。轉過身走進教學樓,我終于抑制不住大笑起來,我想那個時候看到我的人大概都會說:“你笑的跟一朵花似的!”也許有人不明白了,不就一塊石頭嗎,至于?是的,石頭并不貴重,可是送它的人對我來說與眾不同!這是兩個上學期在班里總是惹事,經常打架的兩個孩子!為了改變他們,我開始研究心理學,看管理書籍,進行了無數次的談話……我真心的表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哪怕是今天他面對老師的批評不再橫眉冷對,而是微笑!慢慢地,他們變了,懂得友善待人了,懂得控制自己了。
開學兩周了,他們一直都很好,沒有惹任何事。我欣喜的發現,他們變了,變得成熟了,也懂得認真學習了。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們也學會了感激!作為老師,我想這個時候是最幸福的了。
愛,可以融化一切堅冰!
篇3: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優秀教育故事欣賞
巧用招數化“意外”為“精彩”
福建安溪縣蓬萊新林小學馬征東
新課改送來了數學教學的春天。更多的老師將新理念運用于全新的課堂教學中,一幕幕的課堂精彩瞬間正如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形成了一曲悠長動聽的詠嘆調。駐足傾聽,著實覺得異常精彩!下面這一案例是我在課堂中的親身實踐,它是我在教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摘錄下來與大家共享。
那是上星期五下午第一節數學課,我走進教室,四十多張求知的面孔映入眼簾。我想,何不調節一下課堂氣氛,好讓學生放松心情。于是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了“自己出題考老師”幾個大字。
同學們看后為之一振,個個睜大眼睛看著我。我巡視四周,亮開嗓門說道:“同學們,這節課由你們出題來考老師,范圍是求平均數應用題。如果老師答對了,請你們鼓掌一下;如果答錯了,就罰老師唱一支歌。好嗎?”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我認真地思考著本節課教學思路和重點,而學生們卻紛紛地忙開了。
急性子的王龍來了個開頭炮,向我發起了挑戰:“新城服裝廠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生產服裝12.5萬條、13.5萬條、14萬條、15萬條,求:①去年平均每季度生產多少萬條服裝?②去年平均每月生產服裝多少萬條?你看王龍這一炮打得太準了,正是我要強調的找準“總份數”的應用題。我得意地寫出了算式,獲得同學們的一片掌聲。找準“總份數”“總數量”是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適應了我的教學思路,頓時我感到一陣欣慰。下一步他們還要提什么問題呢?其順我意,王曉偉同學提出了既要找準“總份數”又要找準“總數量”的復合應用題。
由于王龍同學領了頭,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提出了很多類似形式多樣的應用題,使大家耳目一新。一個個問題的提出,隨著陣陣掌聲,一個個被解決了。事情竟是那么巧合,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一疏忽,找錯了“總份數”所對應的“總數量”列出了一道錯式。班長林小萍立刻指出了錯誤,而且講明了“病因”。學生們對林小萍的不客氣,流露出不滿,都紛紛為我辯解:“老師還沒來得及檢查。”我理解學生們的心情,更喜愛林小萍對科學的嚴肅態度,主動唱起了《小草》這首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你看,一向善于刨根問底的唐強同學,兩眼不住的環視,好像在尋找什么破綻,他站起來用帶有商量的口吻說:“我提一個問題,師生一起做好嗎?”學生立刻向他投去不理解的目光,追問道:“你又出什么鬼主意呀!”“好呀,快講吧!”我微笑著雙手示意,鼓勵他說出來。“甲乙兩地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由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60千米,求這輛汽車往返兩地的平均速度。”“(40+60)/2”。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算式,并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向唐強*。只有幾名學生費了好大心思才列對了算式。
面對一張張“得意”的面孔,我感到心酸內疚,是我沒有講清“根據問題找準‘總數量’和‘總份數’”,以至于大多數同學造成這樣的失誤。這道題只要抓住“往返”這一關鍵詞語,就不難找到“總數量”是往返的總路程。“總份數”就是往返用的總時間。
唐強同學的問題,如同一顆炸彈,無情地擊中我的要害,指出了我在教學中的失誤之處。這種坦誠的胸懷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老師的熱愛。這怎能不令我高興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教育藝術,不會拘泥于具體的模式和形式,而是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自由、快樂地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