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自身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科學素養
聯系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教師科學素養
發布者:林成欽
新課程改革在教育功能、結構、內容、評價、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新課程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加強與實際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的聯系;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情況,培養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成績、甄別和選拔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統一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新課程改變了課程的總體結構,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學科類課程為主的課程結構模式,增加了課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新課程需要新型教師,面對種種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只有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1.新課程要求教師具備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把教書育人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應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教師應該對當代科技知識、人文知識及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要有科學、合理、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要掌握現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新觀念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具有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具有正確的科學態度,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中具有質疑精神、探索精神、開放精神和合作精神,有較強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索意向。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能科學地設計教學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能夠自覺的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具有自覺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動手綜合實踐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手段,在教學中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歷史。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并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具有良好的科學行為和習慣、科學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2.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科學素養的提高策略
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必須要通過多種渠道來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針對當前教師在科學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五點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策略: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形成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科學素養。教育觀念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現代的教育思想,強調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教育,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良好的科學品質審視滿天飛的所謂教育新理念。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教學的需要為準繩,不人云亦云,不唯大,不唯上,只唯實。
(2)教師應完善知識結構。現任的教師由于過分重視自身專業知識,忽視了其它相關學科的學習,從而造成了知識結構單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應重新調整知識結構,形成全面性的、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科學認知結構。教師的科學素養在知識結構上,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科學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結構特征。
(3)教師應加強對科學史學習。教師加強科學史(包括教育史)學習是針對新課程改革提高科學素養的一項有效策略。科學史記錄了科學的發展歷程,它向我們展示了科學的產生、發展、規律等,而這些內容對人們的科學素養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史是科學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師知識素養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學好科學,把握科學發展的歷史,從中體會科學精神,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科學史的傳授,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要進行一般性的科學史學習,再通過實踐就科學史中的某一科學知識或科學事件來開展活動。
(4)拓寬獲取科學資源的渠道。增強學術交流和互動交流是獲取科學資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學術交流不僅交流了知識,而且還交流了思想,是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學校應多開展有關的講座、科研報告等,讓教師們有機會彼此交流在教學中的體會,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在相互比較、學習、提高*同發展。互動交流是校本培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所謂的互動交流就是教師培訓教師,教師們進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其實也相當于學術交流。讓那些在教學上取得成功的教師,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交流自己的經驗與體會,把他們成功的教學經驗和成果與全體教師共同分享,這是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5)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學思想。新課程改革不僅改變了單一的知識結構,在學科教育功能、思維方式、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都趨于多元化傾向。例如,數學學科功能由原來的單純技術應用功能,轉變為現在的“技術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數學方法由原來的只注重演繹推理,轉變為現在的“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并重;數學知識呈現形式由原來的單純注重知識系統,轉變為既符合知識系統又考慮到學生心理水平的模塊化設計;數學教學方式從原來的單一傳授,轉變為現在師生共同的“教學、學習、研究”同步協調。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具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新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為新課程培養高素質的新型教師,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需要。教師要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樹立符合新課程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發揚科學精神,探索教學、教育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程改革在教育功能、結構、內容、評價、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新課程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加強與實際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的聯系;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情況,培養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成績、甄別和選拔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統一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新課程改變了課程的總體結構,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學科類課程為主的課程結構模式,增加了課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新課程需要新型教師,面對種種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只有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1.新課程要求教師具備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把教書育人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應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教師應該對當代科技知識、人文知識及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要有科學、合理、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要掌握現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新觀念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具有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具有正確的科學態度,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中具有質疑精神、探索精神、開放精神和合作精神,有較強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索意向。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能科學地設計教學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能夠自覺的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具有自覺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動手綜合實踐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手段,在教學中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歷史。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并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具有良好的科學行為和習慣、科學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2.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科學素養的提高策略
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必須要通過多種渠道來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針對當前教師在科學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五點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策略: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形成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科學素養。教育觀念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現代的教育思想,強調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教育,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良好的科學品質審視滿天飛的所謂教育新理念。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教學的需要為準繩,不人云亦云,不唯大,不唯上,只唯實。
(2)教師應完善知識結構。現任的教師由于過分重視自身專業知識,忽視了其它相關學科的學習,從而造成了知識結構單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應重新調整知識結構,形成全面性的、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科學認知結構。教師的科學素養在知識結構上,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科學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結構特征。
(3)教師應加強對科學史學習。教師加強科學史(包括教育史)學習是針對新課程改革提高科學素養的一項有效策略。科學史記錄了科學的發展歷程,它向我們展示了科學的產生、發展、規律等,而這些內容對人們的科學素養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史是科學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師知識素養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學好科學,把握科學發展的歷史,從中體會科學精神,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科學史的傳授,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要進行一般性的科學史學習,再通過實踐就科學史中的某一科學知識或科學事件來開展活動。
(4)拓寬獲取科學資源的渠道。增強學術交流和互動交流是獲取科學資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學術交流不僅交流了知識,而且還交流了思想,是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學校應多開展有關的講座、科研報告等,讓教師們有機會彼此交流在教學中的體會,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在相互比較、學習、提高*同發展。互動交流是校本培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所謂的互動交流就是教師培訓教師,教師們進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其實也相當于學術交流。讓那些在教學上取得成功的教師,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交流自己的經驗與體會,把他們成功的教學經驗和成果與全體教師共同分享,這是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5)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學思想。新課程改革不僅改變了單一的知識結構,在學科教育功能、思維方式、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都趨于多元化傾向。例如,數學學科功能由原來的單純技術應用功能,轉變為現在的“技術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數學方法由原來的只注重演繹推理,轉變為現在的“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并重;數學知識呈現形式由原來的單純注重知識系統,轉變為既符合知識系統又考慮到學生心理水平的模塊化設計;數學教學方式從原來的單一傳授,轉變為現在師生共同的“教學、學習、研究”同步協調。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具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新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為新課程培養高素質的新型教師,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需要。教師要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樹立符合新課程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發揚科學精神,探索教學、教育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教師,教學,如何
篇2: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專業素養
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專業素養
一、知識:
1、生命世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物與環境(環保)。
2、物質世界:力和運動、熱、電磁、聲、光、材料、能量、物
質的變化、物質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
的變化(天氣、晝夜、四季、地形地貌)、星體(太陽、月亮、恒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學發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師基本功:語言、板書、簡筆畫、計算機。
2、組織能力:善于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能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科
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
3、專業技能:
⑴熟悉有關的教學儀器、材料、各個實驗的具體
要求,步驟及規范操作方法,了解儀器室和儀器配備標準和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養殖、種植基礎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創造發明的技法,能指導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創新小發明、小制作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
⑷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預案,會寫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教案),會說課,會寫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會寫教學論文。
⑸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有能力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實驗。
三、學科教學理論與方法
1、對小學科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⑴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是淺顯的,但必須是正確的。科學課程中的知識、活動和過程首先要具有科學上的正確性,再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啟蒙性。
⑵小學科學是綜合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專業的課程。
⑶“過程”應成為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但“過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學生對科學概念學習的特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各種思維技能,還要掌握正確的科學概念。
2、對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的理解與實踐。
3、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直接生活的環境相結合,教學中注意給孩子們多些機會親自動手,對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和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教育理論,課題研究,教學儀器,教學論文,教學反思
篇3:構建道德課堂提高科學素養
一、學校基本情況
惠濟區花園口小學位于鄭州市北郊黃河之濱,黃河公路大橋的西側,花園口村中心地帶。現在校學生703人,13個教學班,教師23人。其中省市級骨干教師5名,區級名師1名。近年來,我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培養“人格健全、學習自主、和諧發展”的新型人才為根本,以構建道德課堂為陣地,以提升師生的生命質量為目標,加強科學課程建設,從實驗室建設、課程開設、課堂教學、師資配備等方面認真落實,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提升教學質量。先后獲得“河南省文明學校”,“鄭州市文明單位”,“鄭州市教育現代化達標學校”,“惠濟區信息技術教育先進學校”,“惠濟區教育質量先進校”等榮譽稱號。
二、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情況
(一)課程設置
一直以來,我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要求,開足開實科學課,三至六年級每班每周3課時。
(二)師資配備
我校重視科學課的實施。我校總務主任常書民老師一直是我校的科學課教師,從老版的自然課到現在的科學課,常老師一直在科學課的講臺上為學生服務。隨著學生的增加,常書民老師為3-4年級的科學課兼任教師,六年級英語教師李紅軍兼任五六年級的科學課。
本學期,我校3-6年級為每個年級配備一名教師兼任科學課的教師,三年級的劉麗玲、四年級的秦麗華、五年級的王亞琴、六年級的李紅軍,除李紅軍擔任六年級英語兼任科學課,其余三人均是數學教師兼任相對應的年級科學課。每周每班三節科學課。
(三)硬件建設
1、從硬件設施上,我校按照國家儀器二類標準,建有標準實驗室。實驗室內實驗桌凳、窗簾、水管、臺燈等應有盡有。上學期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我校花費7萬元更新增添儀器,為學生的實驗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服務。
2、科學資源方面,我校配備班班通、訂有科學教學掛圖,科學優質課光碟等,圖書室配備有數量眾多的科學自然科學參考書籍,經常補充與教材內容有直接關系的科普讀物、圖冊、圖片等;配備各種常用的工具和供制作用的原材料,以此來保證各年級學生的均衡使用;在每周二的借書時間由班級集體借閱,為開辟第二課堂做好充分的保障。
(四)教學管理
1、組織科學教師進行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每學期開學初,教師編制課程綱要,分享課程綱要的教案,在第一節科學課上,與全體學生共享課程綱要,了解明白一個學期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備課時,嚴格按照模板,進行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
2、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把握“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論證、得出結論”的原則,實踐“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