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對我國中學語文教育法倫理學批判

對我國中學語文教育法倫理學批判

2024-07-31 閱讀 1279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從**年高考滿分作文的內容中所體現的考生的誠信觀念動身,分析指出了在gg開放時期的中同學對保守誠信觀念的困惑和矛盾。進而對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的區別作出了法倫理學層面上的分析,指出了中國保守誠信觀是“單邊主義的、義務主義的、目的主義的和自我支配的誠信觀”而現代誠信觀則是“雙邊主義、權利主義、工具主義和對等制約的誠信觀”的實質差別。然后,作者以兩者差別為工具,具體考察和分析了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所存在的保守觀念形態,并且同時考察和分析了在若干同學作文中所蘊涵的中國保守誠信觀念以和這種觀念對法制社會中現代誠信觀念形成的消極影響和錯誤導向。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議:消除“語文與倫理和法制教育無關”的觀念,樹立語文教育也應擔當起對同學進行現代倫理和法制教育責任的觀念;中學教科書的編輯者應該具有強烈的現代文明觀念和法制觀念;教科書具體篇目的選定應該開放和透明,應該征求法學界和經濟學界以和其他相關學科學者的意見;中學語文教科書編選文章的內容在理論依據上應該和大學教科書的基本理論堅持一致。

關鍵詞:保守誠信觀念現代誠信觀念倫理和法制教育語文教育改革

一、從**年高考作文看到的問題

**年高考作文的話題是“論誠信”。應該說,該命題不只具有鮮明的社會實際性,更具有法學研討的價值(例如我國民法就將“老實信用原則”列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帝王規則”),它與“以德治國”理論和朱總理在那年的兩會期間提出的“整頓市場秩序”口號以和法律學者們憂心仲仲的“社會誠信缺失危機”等社會現象,無不有默契的聯系。誠如命題人王偉明專家所言“出這個題目,就是要積極引導青少年注重品德、注重誠信,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盡力。”①但是從考生五花八門的作文標題、立意和體例中,法倫理學看到了考生對“誠信”在內涵理解上的陳腐和慘白,更感覺到了考生那種“自身都不相信自身”的心態。我們僅以同學作文的標題就可以看出同學在觀念上的困惑感和失敗感:《留些誠信給自身取暖》和《守住心靈的契約》標明了同學在其思想的深處認為:誠信只可以用來孤芳自賞而不可以用之于實際的社會關系,同時也傳送出一種典型的陳腐觀念“誠信是一個人自身的事,與他人沒有關系”。《誠信出走》則標明了同學思想意識中對“誠信迫切要求逃離和出走”的無奈與無助。《拍賣誠信》顯示出同學潛意識中對誠信的膩煩和拋棄……幾乎所有的考生都難以逃脫的保守誠信觀念的枷鎖和窠臼,這不能不說是中學語文教育的某種失敗。

人的思想觀念,自中學播種,自大學分蘗灌漿,至中年幼稚收獲。中學時期是人的思想在躁動中探詢出路的時期,迫切需要在倫理上正確的指路。語文教科書所選文章均代表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所以語文教育對同學樹立倫理觀念的影響極大。但是,我們從**年高考作文最優秀的滿分答卷中,卻只看到在同學思想深處存在的中國保守誠信觀念的陰影和自我欺騙,而看不到現代誠信觀念的明亮和希望,我們不能不為此而進行一番研討。

二、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的分野

對于誠信的基本含義,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并無大的爭論,但是,在對于誠信的底蘊、作用、維護機制等方面,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卻大不相同。

(一)從誠信觀念的起源來看,中國保守誠信觀念主要起源于社會主體孤立的道德內省和意識上的自我約束。而現代誠信觀念則是西方的舶來品。西方民法學以為,誠信觀念主要起源于商品交換和貿易中所發生的相互恪守契約的客觀要求。前者認為誠信與否是一個人自身的事,與他人無關;后者則認為誠信是社會經濟關系雙方的事,與個人孤立的道德內省無關。另外,在古代和現代的中國主流的意識形態中,誠信從來都是一種單邊的義務而不是一種雙邊義務,誠信是家長對小朋友的要求,誠信是老師為同學設置的行為規范,誠信是國民對國家應該履行的義務……惟獨沒有人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家長、老師和國家假如對小朋友、同學和國民失信的時候,小朋友、同學和國民可以通過何種方法來索取家長、老師和國家應該“交付”給自身的“誠信”?!這種起源上的不同,決定了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在底蘊上的“單邊主義誠信觀”和“雙邊主義誠信觀”的實質差別。現代中國社會,誠信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的重要資源,其基本底蘊和精華不只僅應該是“雙邊主義”的,更應該是建立在法制意義上的。為了維護雙邊主義的誠信,我們只能將法制作為逾越于道德內省和輿論評判的“第三種力量”。

(二)從影響誠信觀念發育和生長的人性論觀念看,中國保守的人性論認為,人雖然有自利之本性,但是這種本性是丑惡的和應該自我抑制的,而誠信恰好就是抑制自利的利器,因為在實際上,誠信的原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維護,當然也意味著對自利的限制。所以,中國人保守觀念中的誠信,也只能是一種自我克制的“義務主義誠信觀”。在這種觀念下,誠信是一種負擔!而西方的主流人性論則認為,人的自利本性是固有的和正當的理性,不但不應該被認為是丑惡的,而且也是不可能被抑制的,而誠信恰好應該是實現自利人性的利器,蓋因為自利的實現來自于對方主體誠信的行為,反之亦然。所以,現代法制意識觀念下的誠信觀只能是一種維護人際互利的“權利主義誠信觀”。在這種觀念下,誠信是一種快樂!

(三)從維護誠信建立和鞏固的機制來看,中國保守的“德治”論認為:誠信的建立和鞏固,依靠社會主體內心的道德良心對外在行為的理智支配。假如某個具體的社會主體出于自利的人性而無法依照誠信的原則支配外在的行為,則應該通過“公眾輿論場”的譴責使該主體精神痛苦,或者通過社會或者法律的制裁使其損失利益,從而進一步加強道德良心的自我修養以便在“下一次”能夠實現對外在行為的理智支配,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支配的誠信觀”。這種誠信觀實際上是靜態的和被動的。而現代的“法治”論則認為,誠信的建立和鞏固,依靠法律和其他社會制度對社會主體的利導以和利益對立雙方的互相監督而實現,假如某個具體的社會主體出于自利的本性而無法依照誠信的原則支配外在的行為,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則被損害方可以依托法律制度在兩個方面獲得救濟:第一方面,被損害方完全有權利采取“不誠信”的手段進行報仇和反擊,例如可以以“債務抵消”的手段拒絕清歸還原本應當清償給致害方的債務等,而這種對被損害方所實施的反擊行為即使采用了“欺詐”的手段也不能被認為是違法的或者無效的,或者被認為是反倫理的,因為它在目的上具有正義性。第二方面,假如被損害方無力自行對致害方實施報仇和反擊,還可以請求國家法律上的“暴力”支援,損害致害人的利益以“獎勵”被損害方,例如,雖然奸詐商人違背誠信原則損害了被損害人的一份財富,卻可以將奸詐商人的兩份財富強制交付給被損害者,以便獎勵合乎誠信原則要求的行為。這樣的誠信觀,實際上是一種“對等制約的誠信觀”。這種誠信觀在實質上不只僅是動態的和主動的,甚至還可以是“先下手為強”的,也就是說,社會主體在法律上是可以先采取“不誠信”的行動,以防止自身的利益受到可能的危害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就有“不安抗辯權”制度的規定,依照這種制度,假如某商人在簽訂“先付款后交貨”的合同后,發現交貨方有喪失履行合同能力的可能性時,便有拒絕先行支付貨款的權利。此種做法,按中國保守誠信觀念來看,某商人是不誠信的,但是依照現代誠信觀念來看,這恰好是一種“主動的誠信”。

(四)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最根本的分野是對誠信作用的不同認識。在中國保守誠信觀念中,誠信是一種目的而不是一種手段。在古老的道德信條和關于誠信的故事中,誠信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孤立”,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告誡人們在行為選擇上應該是“為誠信而誠信”的,卻很少去考慮和論述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么要誠信?”更加極端的是,保守的道德信條甚至要求人們將人的生命作為手段以實現誠信,例如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而死”的誠信故事被千古贊頌,倒很少有人去思辨“生命和誠信何為目的何為手段?”受這種觀念影響的一個實際事例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只會呆板的教導子女和同學“人必需老實!”卻不會也無法教育子女和同學“人為什么應該老實?”乃至于同學發出了這樣的詰問“八路軍交通員對日本鬼子撒謊對不對?”所以,中國保守的誠信觀實際上是一種“目的主義的誠信觀”。而現代誠信觀念則將誠信和信用連接起來,主要把誠信看作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例如“信守契約”的目的是通過合同的履行而實現商品交換,政治家“言而有信”是為了維持他的統治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工具主義的誠信觀”。鑒于目的和手段屬于哲學的范疇,所以就哲學和倫理的關系而言,對目的是應該進行道德評判的,而對工具和手段,則無須加以道德評判,因此,現代的誠信觀念,較少道德色彩而多具實用價值考量,這也是時代進步和發展的必定結果。

目前,我國正處在gg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而中國保守誠信觀念中的上述方面是和現代中國改革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的。

三、對我國初中語文教科書的法倫理學考察

打開我國初中語文教科書,我們無妨翻閱一下與“誠信”有關的文章篇目,以中國保守誠信觀念和現代誠信觀念的分野為考察工具,仔細地考察一番這些文章中所蘊涵的保守誠信觀念。

(一)追求自利是可恥的。

在談論理想的詩歌中,流沙河先生說“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②所以,黃金和理想是矛盾和抵觸的,自私自利更是丑惡的和齷齪的,追求黃金和自利的人便是沒有理想的行尸走肉。假如說,這只是教科書在編輯上的必要,并不代表教科書的立場和觀點的話,那么,我們可以舉出另外的事例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居里夫人在她的文章中說“固然,人類需要講究實際的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報酬。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篇2:對自主式教育探究農村語文教育現狀及應對措施

對自主式教育的探究淺談農村語文教育現狀及應對措施

摘要:社會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這使得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得不從填鴨式教育轉變到自主探究式教育。教師的教學方式也不得不從過去的照本宣科轉變到現在的指路引向答疑。但是我國現在的教育依然是應試教育而不是能力培養,依然是學生被動接受而不是學生主動選擇。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太過“勤快”學生太過“笨拙”。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太少,使得大部分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層面的“保姆”,所以現在我們這一代教師應該給自己減減負給學生提提效。

關鍵詞:老師減負自主探究式教育學生增效

物理中有一種停不下來的運動叫做慣性,同樣在教育這塊也會有慣性。我國雖然很早就有人公開指出填鴨式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是我國的教育側重點到現在依然是應試,教學方式依然是填鴨式。為什么我們知道填鴨式教育是錯誤的但還是仍然采用呢?為什么我們教師投入相當大的精力依然培養不起來學生的興趣?為什么我們教師依然是效率低下?

一、教師有多“累”,為什么“累”?

有資料顯示,目前教學的一線教師中有近五成教師認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86.7%的教師認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備課、上課、應付檢查、對付考試。心理和生理上的疲憊使得教師難以在教學策略上進行創新,而學生對于缺乏創新和生命力的課堂的厭煩也使得教師的管理難度加大,而管理難度的加大導致越來越多的教師出現了職業倦怠感,我們的教育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惡化。所以就會有老師經常抱怨:“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學生的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而且厭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上課都是無精打采的。”其實癥結就是教師把自己強行塑造成了“保姆”,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想法。為什么不改變這一現狀呢,讓老師回歸本職,找到有生命力的課堂,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呢?

二、以小見大,請從國語課堂起!

語文原本應該是生動有趣的,它可以帶領我們欣賞語言的魅力,穿越時空聆聽前人的諄諄教誨,可以感悟那不同心情的轉換。但現實卻是,大多數語文課堂上,死氣沉沉,絕大數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從學校角度出發:部分教師自身能力不夠過硬,教學條理不清晰,講課聲音一成不變或者自己缺乏激情,這些都可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課堂評價缺乏針對性,學生一回答問題就夸獎:“你真勇敢,你真棒……”長此以往,這些鼓勵性語言也不能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得不到回應,也就慢慢自說自話,自導自演,生動的語文課也就變成了一個人的獨白。對于學生來說:語文是一個慢慢積累的學科,短時間內看不出什么明顯的效果。有學生就說:“語文有什么好學的,我又不能拿文言文去罵人吧,況且我學了也沒什么長進,不學也沒見成績下降,何不把學語文的時間拿去學其他的數學,英語……”而且作為母語的語文,天天都在說,都在用,即使上課不聽講,下課也能自己看懂。從社會角度來看,凡大富者,沒幾個是靠學語文出身的,而更多的文字工作者收入不高,這也給學生帶來了思想沖擊,認為學語文無用,反正以后不靠這吃飯。從現在市面上的培訓機構就可窺見一些問題,沒多少補習語文的。

(二)從社會角度出發: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富足,有些學生和家長對于教師的看法已經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篇3:語文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1、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同志高瞻遠矚地指出:“發展高科技,要始終突出自主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發明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需轉變那種妨礙同學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學技術前沿的學術帶頭人和尖子人才,以帶動和促進民族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進一步明確,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倡議尊重同學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同學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2、實際背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妨礙同學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如在觀念上,總認為教師是教同學的,教師不教同學不會,教師少教是嚴重的失職,教師的作用、地位不恰當地被強化;在模式上,缺少同學的自學、自悟、自得、研討的教學現象,總能看到若隱若現的“牽著同學走”的教師的手;在方法上,總是習慣于沒有多少啟發性的“滿堂問”,總是習慣于沿用缺少語言訓練價值的純課文內容分析;在作文方面,不充沛給同學以自我表達的方式,而要求他們依照某個公共的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