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2024-07-31 閱讀 8389

**年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一、目的宗旨

以“三個面向”、“*****”為行動指南,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為理論支撐,以中小學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改革為基本途徑,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終身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突出學生的“學”與“習得”。抓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觀念,重新構建課堂結構,把低效的課堂教學切實轉向“教學效益最優化”的軌道上來,快速提升我縣教育質量和水平,著力打造特色課堂。

二、愿景目標

一年邁好步,二年全覆蓋,三年新常態。

三、具體措施

(一)模式構建

1、把我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經驗成果,與現有的中小學課堂改革的典型范例進行比較、歸納,初步提出“定安縣中小學新理念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總體框架。各鄉鎮和中小學可以直接使用或借鑒或獨創符合本地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驗。

2、對全縣中小學校長、教導主任及骨干教師開展“新理念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培訓,了解和把握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架構和流程等。

3、各中小學根據初中、小學《課程標準》的階段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科特點,選擇和形成(初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架構。

4、及時了解并定期分類開展培訓、交流、指導,使全縣初中、小學都熟悉、廣泛應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力爭鄉鎮內學校無空白,學校內年級無空白,班級內學科無空白,為課改打好基礎。

(二)團隊打造

1、按自愿和遴選方式確定縣直屬初中2所(七、八年級)、小學2所(四、五年級);鄉鎮中學3所(七、八年級)、中心學校3所(四、五年級)學校作為縣級第一批重點團隊培養、指導對象。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團隊、學科教師(含班主任)團隊、學生(含小組長)團隊的模式操作的準備工作培訓,實施過程的教學監控和指導,確保改革工作起好步和有實效,不斷優化,取得良好成果,為區域課改提供樣本。

2、以改造和優化模式為重點,加強學校、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應用中評價考核、集體備課及導學案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等情況的反饋和問題研究,定期督查、巡回指導實施。

3、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召開和參加現場會、研討會等形式,重點解決推進中的管理、教師集體備課和導學案質量、學生學習小組建設與教學質量效益等問題,盡快突破疑惑期、高原期的瓶頸制約,打造整體推進的樣板學校或示范學校(初中2所,中心學校2所),積極推廣成功經驗,盡快形成區域優勢。

4、以樣版學校為龍頭,組織全縣性的現場會,全面推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全縣性的各學科新理念課堂教學競賽活動,對教學中每個環節進行精雕細刻,盡快形成特色。

(三)組織推進

1、鼓勵支持并及時推廣學校自主重新建立和完善的、有利于推進新課堂教學模式廣泛持久開展的管理體制和考評實施辦法。

2、實行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分級、分校、分科管理督導制度,縣級團隊由教育局、研訓中心組織人員管理、督促、指導,鄉鎮級團隊由鎮鄉鎮中學、中心學校組織人員實施管理、督促、指導,并逐級落實學校校學科管理督導負責人員。

3、研究出臺《定安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保障與管理考評辦法》,為改革提供人、財、物強力保障。

4、改進和調整與課堂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育管理、辦學水平等方面的考評辦法,為課改營造良好環境。

四、保障措施

1、嚴格實行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評優政策,把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納入學校校長及班子考核,對未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及校領導班子通報批評。即:凡有空白的中學,中心學校校長及其有關人員,實行通報批評,對有空白的學科教研員工作通報批評。

2、切實保障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經費投入。縣政府及各鄉鎮政府、中小學必須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經費投入,切實保障集體備課、各類活動的開展經費及資料、學案編制和其他工作的實際需要。

3、優先配置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資源,采取調劑、充實等辦法按標準和需要優先為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小學配置師資、設備等。

4、制定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方案,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為著力點,重新配套建立完善中小學教學管理、中小學質量考核等辦法,大力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實施和不斷深化。

六、組織機構

為加強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領導統籌、組織管理和督查指導,縣教育局設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下設工作組、督查組、指導組。各中小學校建立相應機構,落實人員,履行職責。

定安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

組長:梁定偉

副組長:吳超群、王龍、何發飛

成員:王亞妮、王開、王明勝、廖之東、古春芳、黃平、鄒雄東。

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政策保障、經費支撐、人員調配及其他重大事項的領導和統籌。

(一)工作組:由人事股和基礎教育股牽頭,負責組織管理和研究制定工作計劃、行動方案及其他具體工作。

(二)督查組:由縣教育督導室牽頭,組織中學督查組和小學督查組。

中學督查組:負責督促檢查中學工作落實情況及情況反饋通報。

小學督查組:負責督促檢查小學工作落實情況及情況反饋通報。

(三)指導組:

中小學語文:研訓中心中學教研室、小學教研室教研員林列榮、王小娟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等。

中小學數學:研訓中心中學教研室、小學教研室教研員蔡亞青、莫民雄、梁定海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英語:學科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骨干教師。

中小學理科(中學理化生、小學科學):學科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文科(中學政歷地、小學品社):縣級教研員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音體美:縣級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實踐活動:縣級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定安縣,教學,課堂,初中

篇2: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然而學生卻沒得到應有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施有效教學,需要我們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的精髓,把握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此計劃:

1、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以個別優生的回答,當作全體的回答,以優生的速度決定教學的進程等。真正的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接受型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改變接受學習的現狀,變為主動性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大膽處理教材。正確使用研究性學習法,它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布滿求知欲和好奇心程。

2.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中,應和學生形成一種學習合作者的關系,把自己當作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學習行為,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人格,對學生不正確的地方不要簡單否認,要善于引導。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從內涵上來說,:

3.教學要有創新

創新教學,是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它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培養創造型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型的教師。不斷學習努力做到:(1)教學內容的創新,要改變考什么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傾向,不唯書是從,增加課堂的信息量。(2)教學環節創新,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想方設法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它們主動的探究新知識。學生在積極主動教學活動過程中,既把握了知識,又學習了語言、鍛煉了多方面的能力。(3)教學方法創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需要我們要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總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經驗。(4)教學手段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最優的教學手段,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取最優的知識,得到充分的發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制作帶有視聽效果的課件,另一方面,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束縛,在傳統中求創新。(5)課堂練習的創新。課堂練習在鞏固新知的同時,要有思考價值,要具有開放性。在學生方面,我們要注重通過自己的教學,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要善于呵護和引導學生的創新火花。其實,在一堂課中,只要有一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稱得上創新。不管是教還是學,只要有一點創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

總之通過不斷加強理論的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熟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規律。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目的。

篇3:我對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合作學習認識

我對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關于合作學習的認識

美術新課改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美術課程是一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由于各種原因,以往人們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我國中小學美術課程,長期受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比較深,使課程目標的定位產生了偏差。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并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要求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在每個單元課題中都體現了共同學習、合作學習的精神,提倡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藝術作品、學生與文化歷史等對話的互動與共同研究過程,既注重對每個學生在不同領域有自己專長的發展和愛好,又特別強調大家共同學習,相互合作的研究性方式,使所有學生通過學習得到全面的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其三個特征為“主動、探究、合作”。在我們90年代初也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仍屬新生事物,或在教堂教學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并沒能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

所謂的“合作學習”是指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同學間彼此協助,互相扶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成團體目標。合作學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人際交往、團體合作能力等。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在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比較適合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無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