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培訓有感

《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培訓有感

2024-07-31 閱讀 8389

國家十二五課題關于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研究中期成果展示在黃河飯店舉行,通過三天的學習,我重新認識了如何對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受益匪淺。

“為了使學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識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一文中如是說。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可能也曾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自己講得累,學生聽著煩。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是力求使所有學生都“吃飽”,我在不斷重復著各種語言知識點,費盡心思講解著各種題型與例題。而學生作出的反饋有時會差強人意。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教師我復述的知識早已爛熟于心,不再有學習的興趣,只當做是聽報告;學習能力一般、或是一些學習態度有待端正的學生要么坐視不理,要么坐享其成,被動地接受經過我的語言消化的知識,并未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如若長此以往,部分學生就會成為記憶、臨摹的工具,不愿自主思考,學會的是等待“餡餅”的降臨。

如何改變這種現象,重點其實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是讓學生從內心愿意學習。“要培養兒童的學習愿望,正是需要讓兒童在小學里掌握的知識不致成為死的堆積物,不要把它們堆放在兒童的頭腦里,僅僅為了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從這個‘堆棧’里取出來檢查一下。所謂發展智力,這就是使知識處于運動之中,處于運用之中。充滿樂觀情緒的自我認識是兒童渴求知識的前提條件。”首先要從我自己做起,在我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工作的有效性,為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而創設的問題面向性要寬,盡量避免提那種明知故問的問題。其次,我要從內心承認學習的雙向性,偏于教師的教或只依賴學生的學都不是好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要善于發掘學生所感興趣的事物,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提案,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準確衡量學生的能力,學會放手。不能總是把知識的成果拱手奉送,學生在努力、奮斗后品嘗到的成果才更值得回味。例如進行單詞教學,在低年級我們會通過實物呈現、觸摸感知等較直接簡單的方式將單詞與實物聯系。在高年級,就可進行語言方面的練習,教師用語言描述,讓學生猜,或直接說出該實物,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于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激發他們興趣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注意個體差異性。

其實很多教育的理念、或者說是方法我也能說出一二,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自己是否都運用到了呢?我自己也不敢肯定得說yes.教學相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也學習著,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與掌握運用各種教學理念,今天,我的感悟更深了,而不解也隨之增長,這就激勵我自己要多讀書,多學習,充實自己。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這是我奮斗的目標。

篇2:在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同學自主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同學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適合21世紀需要的人才,而中學地理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局部,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重擔。

一、轉變教和學的地位保守的教學觀念是:我教你學和我叫你學。老師根據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內容,采用“填鴨式”,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同學只是被動地接受,與之相應的考試手段是利用題目來檢驗同學對知識記憶的程度,這種教學觀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數同學成為有升學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數同學成了“陪讀”或“陪考”生。顯然這不和合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維發展的道路上,則局限于課本和老師規定的范圍內,束縛了同學的思維,扼殺了同學的創新意識。我們一定要明確,現在我們進入課堂,是協助同學學會學習、讓其樂意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習。老師不是如何把自身所掌握的東西傾倒給同學,而是協助同學如何自身去獲取知識,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交給同學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二、轉變教和學的方式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同學)想發憤學習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同學)想說又不知怎么說的時候不去指導他怎樣表達。”可見,一代教育宗師早就主張學在前,教在后,先學后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首先要改變原來那種教師唱獨角戲的方式,把時間留給同學自學,教師重在發現同學不會的地方,鼓勵同學之間開展積極的討論,讓同學做學習的真正主人。其次是確立學習的目標,增強同學的參與意識。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同學就會圍繞目標自身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則引導同學通過自學、考慮、討論、合作等方法,摒棄錯誤,發現真理,進而完成由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的轉化。第三,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同學自主學習能力。同學由于知識儲量有限,生活閱歷較淺,思維發展尚未幼稚,因此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學法指導。讓同學由“想學”過渡到“會學”,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同學的自學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明確指出:“小朋友,從他所從事的每項活動中獲得教育。”可見,對于同學而言,課堂,不只僅是我們授課的教室,而是整個社會環境。這就告訴我們,作為教師,不只要在教室里教同學知識、教同學做人,培養同學能力,還應帶領同學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教學方式的轉變還應體現在課堂精講和精練上。同學通過自學后起點絕對不會是零,我們為什么要從零開始教呢?因此我們精講的規范應為:講同學自學不會的地方、講問題分析的思路、講學習的方式方法、講解題的技巧規律等。精練則是根據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選擇習題,充沛考慮到不同同學的知識水平,分出梯度層次,這樣會使每個同學都能品償到勝利的喜悅,不再出現低水平同學束手無策、高水平同學感到平淡無奇的局面。只有讓每個同學都有事可做,其能力才干得到鍛練和提高。

三、轉變師和生的關系在保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師道遵嚴”反映了此種情況下的師生關系為教師是權威,同學處于從屬和絕對服從的地位,體現在教學中老師重在研究自身如何傳授知識,很少考慮同學自身的情況,同學愛不愛學、能不能學會、接受能力相差懸殊等這些因素教師考慮很少,所以課堂氣氛沉悶,同學在威嚴的老師面前,不愿積極主動的動口、動手、動腦,束縛了同學的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改變舊的師生關系,建立正確的、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要加強師生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親其師才干信其道”的道理我們都明白。課堂教學既是知識信息傳送反饋的過程,也是復雜的人際交往過程。良好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同學積極的情感,并以此為中介來促進智力活動的進行和個性的發展。現代心理學研究標明,情感對個體的認知過程具有組織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同學的課堂行為,并微妙地影響和改變其學習質量。因此,教師要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努力建立平等、和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對于同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常”行為,教師應該寬容、理性地對待,要以賞識、激勵為主,一切從同學實際動身,一切為鼓勵同學服務,只有這樣,才干激發起同學對學習的向往。

其次,要使課堂教學有滋有味、生動活潑,激發學習喜好。“喜好是最好的老師”這話很有道理。凡是富有效果的學習,同學必需對要學習的資料具有深厚的喜好。喜好是同學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熟悉傾向,它是同學獲取知識的推動力,是同學內在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語言、教學行為的趣味性和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可以采用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創懸念、編歌謠、變換小角色、小組競賽等方法,激發同學的學習喜好。教師要始終記住自已的任務是為同學服務、是同學學習過程中的幫手,因此老師應為激發同學學習做充分細致的預備。課堂上,教師應本著“遵重個性、體現差別、激發活力、促進發展”的原則,對不同同學提出適宜其發展的不同要求,引導同學充沛發展他們的優勢,還同學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天空。

總之,只要我們徹底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就能在課堂上充沛做到以同學為中心,凸顯同學主體地位,使每個同學的身心都得到發展。

篇3:《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培訓有感

國家十二五課題關于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研究中期成果展示在黃河飯店舉行,通過三天的學習,我重新認識了如何對學生自主能力培養,受益匪淺。

“為了使學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識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一文中如是說。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可能也曾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自己講得累,學生聽著煩。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是力求使所有學生都“吃飽”,我在不斷重復著各種語言知識點,費盡心思講解著各種題型與例題。而學生作出的反饋有時會差強人意。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教師我復述的知識早已爛熟于心,不再有學習的興趣,只當做是聽報告;學習能力一般、或是一些學習態度有待端正的學生要么坐視不理,要么坐享其成,被動地接受經過我的語言消化的知識,并未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如若長此以往,部分學生就會成為記憶、臨摹的工具,不愿自主思考,學會的是等待“餡餅”的降臨。

如何改變這種現象,重點其實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是讓學生從內心愿意學習。“要培養兒童的學習愿望,正是需要讓兒童在小學里掌握的知識不致成為死的堆積物,不要把它們堆放在兒童的頭腦里,僅僅為了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從這個‘堆棧’里取出來檢查一下。所謂發展智力,這就是使知識處于運動之中,處于運用之中。充滿樂觀情緒的自我認識是兒童渴求知識的前提條件。”首先要從我自己做起,在我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工作的有效性,為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而創設的問題面向性要寬,盡量避免提那種明知故問的問題。其次,我要從內心承認學習的雙向性,偏于教師的教或只依賴學生的學都不是好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要善于發掘學生所感興趣的事物,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提案,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準確衡量學生的能力,學會放手。不能總是把知識的成果拱手奉送,學生在努力、奮斗后品嘗到的成果才更值得回味。例如進行單詞教學,在低年級我們會通過實物呈現、觸摸感知等較直接簡單的方式將單詞與實物聯系。在高年級,就可進行語言方面的練習,教師用語言描述,讓學生猜,或直接說出該實物,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于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激發他們興趣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注意個體差異性。

其實很多教育的理念、或者說是方法我也能說出一二,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自己是否都運用到了呢?我自己也不敢肯定得說yes.教學相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也學習著,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與掌握運用各種教學理念,今天,我的感悟更深了,而不解也隨之增長,這就激勵我自己要多讀書,多學習,充實自己。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這是我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