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港口安全職業資格證培訓認證管理制度

港口安全職業資格證培訓認證管理制度

2024-07-09 閱讀 7704

第一條為加強全區安全職業資格證培訓認證管理,規范培訓機構的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和從業人員素質,防范事故,減輕職業危害,根據《安全生產法》、《勞動法》和職業資格鑒定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府機構轉變職能的要求,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職業資格是指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資格包括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從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起點標準。執業資格是指政府對某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必備標準。

第三條職業資格證是國家對申請人專業(工種)學識、技術、能力的認可,是求職、任職、獨立開業和單位錄用的主要依據。本制度所稱的職業資格證是指:特種作業(電工作業、焊工作業、起重機械作業、企業內機動車駕駛、登高架設作業、鍋爐作業、壓力容器操作、制冷作業、爆破作業、礦山通風作業、礦山排水作業)人員操作證、汽車駕駛證、農機駕駛證、礦山企業廠礦長(經理)資格證、礦山企業安全管理人員資格證、危險化學品管理人員資格證、建筑企業三類人員(公司負責人、項目經理、專職安全員)考核合格證、導游證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省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職業資格證培訓工作實行統一規劃、歸口管理、分級實施、分類指導、教考分離的原則,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由具有資質的職業培訓中介機構負責實施;職業資格發證機關不得從事職業資格培訓活動。

第五條職業資格證培訓機構從事培訓活動,必須按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方可進行培訓;職業資格發證機關應當對職業資格培訓機構的培訓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第六條職業資格證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必須嚴格遵守各類證書的培訓大綱和教學內容,培訓時間要求等規定,不得擅自降低標準。

第七條職業資格證的考核、鑒定堅持“統一標準、教考分離、嚴格認證”的原則,由行業主管部門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

第八條各考核、認證部門要建立健全規范的考核程序、考核標準,建立考核的試題庫,在考核時隨機抽取試卷。考核結束后,統一閱卷,公布考核成績。保證考核的公正、公平。

第九條接受職業資格證培訓的人員經考核合格的,由考核部門頒發相應證書;并按照職業資格證審核規定,接受職業任職繼續培訓。

第十條嚴格從業人員職業資格的認證和準入。對本制度第三條所列職業資格證對應從業人員,必須實行“持證上崗”;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得從事本工種或本崗位作業。

第十一條職業資格證的檔案管理。

培訓機構應當將培訓計劃、培訓通知、課程安排、培訓總結、教學評估表、學員檔案、考核審批表(學員資料)、考核申請表等資料存檔。

考核、發證部門應當將培訓計劃及審批意見、考核申請表、考核委托書、試卷、發證審批表、證書登記表等資料存檔。

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應按相關規定對此項工作進行專項檢查。

第十二條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發證機構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循私舞弊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發證機構未按照有關規定認真履職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給予警告,并視情節輕重給予依法處罰。

第十四條區經貿局、交通局、安監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局、旅游局、工商分局(個協)、公安分局、交警大隊等法律法規規定負有職業資格證考核、認證職責的部門,應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本制度要求,制定出各自負責的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認證的具體辦法。

篇2:港口安全職業資格證培訓認證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加強全區安全職業資格證培訓認證管理,規范培訓機構的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和從業人員素質,防范事故,減輕職業危害,根據《安全生產法》、《勞動法》和職業資格鑒定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府機構轉變職能的要求,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職業資格是指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資格包括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從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起點標準。執業資格是指政府對某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必備標準。

第三條職業資格證是國家對申請人專業(工種)學識、技術、能力的認可,是求職、任職、獨立開業和單位錄用的主要依據。本制度所稱的職業資格證是指:特種作業(電工作業、焊工作業、起重機械作業、企業內機動車駕駛、登高架設作業、鍋爐作業、壓力容器操作、制冷作業、爆破作業、礦山通風作業、礦山排水作業)人員操作證、汽車駕駛證、農機駕駛證、礦山企業廠礦長(經理)資格證、礦山企業安全管理人員資格證、危險化學品管理人員資格證、建筑企業三類人員(公司負責人、項目經理、專職安全員)考核合格證、導游證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省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職業資格證培訓工作實行統一規劃、歸口管理、分級實施、分類指導、教考分離的原則,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由具有資質的職業培訓中介機構負責實施;職業資格發證機關不得從事職業資格培訓活動。

第五條職業資格證培訓機構從事培訓活動,必須按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方可進行培訓;職業資格發證機關應當對職業資格培訓機構的培訓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第六條職業資格證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必須嚴格遵守各類證書的培訓大綱和教學內容,培訓時間要求等規定,不得擅自降低標準。

第七條職業資格證的考核、鑒定堅持“統一標準、教考分離、嚴格認證”的原則,由行業主管部門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

第八條各考核、認證部門要建立健全規范的考核程序、考核標準,建立考核的試題庫,在考核時隨機抽取試卷??己私Y束后,統一閱卷,公布考核成績。保證考核的公正、公平。

第九條接受職業資格證培訓的人員經考核合格的,由考核部門頒發相應證書;并按照職業資格證審核規定,接受職業任職繼續培訓。

第十條嚴格從業人員職業資格的認證和準入。對本制度第三條所列職業資格證對應從業人員,必須實行“持證上崗”;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得從事本工種或本崗位作業。

第十一條職業資格證的檔案管理。

培訓機構應當將培訓計劃、培訓通知、課程安排、培訓總結、教學評估表、學員檔案、考核審批表(學員資料)、考核申請表等資料存檔。

考核、發證部門應當將培訓計劃及審批意見、考核申請表、考核委托書、試卷、發證審批表、證書登記表等資料存檔。

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應按相關規定對此項工作進行專項檢查。

第十二條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發證機構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循私舞弊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發證機構未按照有關規定認真履職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給予警告,并視情節輕重給予依法處罰。

第十四條區經貿局、交通局、安監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局、旅游局、工商分局(個協)、公安分局、交警大隊等法律法規規定負有職業資格證考核、認證職責的部門,應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本制度要求,制定出各自負責的職業資格證培訓、考核、認證的具體辦法。

篇3:軟件產品認證管理方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軟件產品管理,促進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產業政策》),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軟件產品(含國產軟件和進口軟件)經營與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單位或個人自己開發并自用的軟件以及委托他人開發的自用專用軟件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軟件產品,是指向用戶提供的計算機軟件、信息系統或設備中嵌入的軟件、或在提供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等技術服務時提供的計算機軟件。

  本辦法所稱國產軟件,是指在我國境內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

  本辦法所稱進口軟件,是指在我國境外開發,以各種形式在我國生產、經營的軟件產品。

  第四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進出口等活動應遵守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發、生產、銷售、進出口含有以下內容的軟件產品:

  (一) 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

  (二) 含有計算機病毒的;

  (三) 可能危害計算機系統安全的;

  (四) 含有國家規定禁止傳播的內容的;

  (五) 不符合我國軟件標準規范的。

  第五條信息產業部負責全國軟件產品的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 制定并發布軟件產品測試標準和規范;

  (二) 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登記的國產軟件產品備案;

  (三) 指導并監督、檢查全國各地的軟件產品管理工作;

  (四) 授權軟件產品檢測機構,按照我國軟件產品的標準規范和軟件產品的測試標準及規范,進行符合性檢測。

  (五) 制定全國統一的軟件產品登記號碼體系、制作軟件產品登記證書;

  (六) 發布軟件產品登記通告。

  第六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軟件產品的管理工作,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國產軟件的登記。

  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軟件企業認定機構負責受理本行政區域內國產軟件的登記。

第二章 軟件產品的登記和備案

  第七條 軟件產品實行登記和備案制度。

  未經軟件產品登記和備案或被撤消登記的軟件產品,不得在我國境內經營或者銷售。

  符合本辦法規定并經登記和備案的國產軟件產品,均可享受《產業政策》所規定的有關鼓勵政策。

  第八條 國產軟件產品的登記和備案應由該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單位提出申請,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 軟件產品登記申請表;

  (二)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和復印件;

  (三) 申請登記軟件產品的樣品;

  (四) 在我國境內開發并由申請單位合法擁有知識產權的有效證明;

  (五) 由信息產業部授權的軟件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材料;

  (六) 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軟件產品登記機構對申請登記的國產軟件產品樣品及其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的軟件產品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批準,核發國產軟件產品登記號和軟件產品登記證書,并報同級稅務部門和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備案。

  第十條 進口軟件產品(含進口軟件本地化產品)的登記申請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統一受理,經信息產業部審查批準后,核發軟件產品登記號和軟件產品登記證書。

  進口軟件中在我國境內進行本地化開發、生產的產品,其在我國境內開發的部分,由著作權人及原開發單位提供其在我國境內開發的證明材料,并按照國產軟件產品登記備案所需材料提交,報信息產業部審查批準后,可享受《產業政策》所規定的有關鼓勵政策。

  第十一條 進口軟件產品的登記備案由負責進口的單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 軟件產品登記申請表;

  (二) 申請單位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三) 軟件產品樣品;

  (四) 該軟件產品著權人授權在中國經營的證明材料;

  (五) 信息產業部授權的軟件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材料結果,或信息產業部認可的其他測試材料;

  (六) 軟件產品符合國家軟件進口政策和規定的證明等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第十二條 軟件產品在獲得軟件產品登記證書并經信息產業部通告后,其登記備案生效。

  軟件產品登記的有效期為五年,有效期滿后可申請續延。

第三章 軟件產品的生產

  第十三條 在我國境內制作生產軟件產品,應當遵循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符合我國技術標準、規范和本辦法的規定。

  第十四條 軟件產品的生產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且其經營范圍中包括計算機軟件業務(包括軟件的技術開發或軟件產品的制作);

  (二)具有生產軟件的條件和技術力量;

  (三)有固定的生產場所;

  (四)具有軟件產品質量的保證手段和能力。

  第十五條 軟件產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軟件產品應是本單位享有著作權或者經過著作權人或其他權利人許可其生產的軟件。

  第十六條 軟件生產單位應當負責對其生產的軟件進行內容檢查。

  第十七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并應符合國家有關技術、安全標準。

  第十八條 提供給用戶的軟件產品應當在其外包裝上標明該軟件的名稱、版本號、軟件著作權人、軟件產品登記號、軟件生產單位(或進口單位)及單位地址、生產日期。

  第十九條 提供給用戶的軟件產品(包括進口的或在國內生產制作的國外軟件產品)應配有完備的中文說明書、使用手冊等說明文件,并應在產品上或說明文件中,或者書面形式的其他文件中,注明提供技術服務的單位、內容和方式。

  第二十條 軟件產品生產單位包括軟件產品載體(如光盤、磁盤芯片等)的生產制作單位不得生產未經登記和備案的軟件產品。

  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制作和生產本辦法第四條所列的軟件產品。不得生產盜版軟件和開發、生產解密軟件。

第四章 軟件產品的銷售

  第二十二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者和生產者可直接經營銷售其軟件產品。

  第二十三條 以代理方式進行軟件產品銷售的,代理方(軟件產品銷售單位)與被代理方(軟件產品開發者或生產者)之間、總代理與分代理之間應簽訂書面代理合同。代理合同中應明確規定代理權限、區域、期限、技術服務以及信息產業部規定的其他必備內容。

  代理商應在其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懸掛代理資格證書,其中應包括代理權限、代理期限、區域、代理級別等內容,并且在對外宣傳、廣告中如實表達上述內容。

  第二十四條 以許可證貿易形式經營軟件產品的,軟件產品經營單位應與生產單位簽訂書面許可合同,軟件經營單位在銷售軟件產品時,應告知用戶閱讀許可證協議,并要求用戶在閱讀后做出是否同意的表示。

  第二十五條 軟件產品經營單位銷售的軟件產品應符合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并以書面或文檔的形式告知用戶提供技術服務的單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費用。如果沒有另外注明提供服務的單位,則視為有關技術服務由該軟件產品銷售單位提供。如果沒有注明必須額外收取服務費和服務費的數額,則視為有關技術服務的費用包含在軟件產品價格之內。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銷售未經登記和備案的軟件產品,不得銷售含有本辦法第四條所列內容的軟件產品,不得銷售或免費提供盜版軟件產品、解密軟件產品。

  第二十七條 軟件產品的測試版應明確標出并免費提供,不得進行營利性銷售。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 信息產業部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進出口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各級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會同當地有關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進出口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九條 如發現已登記軟件含有本辦法第四條所列內容或者以內容虛假的登記備案材料騙取軟件產品登記的,軟件登記管理部門應當撤消該軟件的登記號、登記證書。已經享受的稅收優惠等應予以追回,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對其軟件產品不符合我國技術標準、規范和本辦法規定,或有證據證明其不能滿足使用要求以及與其標稱或承諾的功能不相符的生產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其依法進行處罰。

  第三十條 任何單位違反本辦法第四條、第七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前款規定的行為同時觸犯國家其他法津、法規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由信息產業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原電子工業部1998年3月4日發布的《軟件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