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軟件產品認證管理方法

軟件產品認證管理方法

2024-08-03 閱讀 2401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軟件產品管理,促進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產業政策》),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軟件產品(含國產軟件和進口軟件)經營與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單位或個人自己開發并自用的軟件以及委托他人開發的自用專用軟件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軟件產品,是指向用戶提供的計算機軟件、信息系統或設備中嵌入的軟件、或在提供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等技術服務時提供的計算機軟件。

  本辦法所稱國產軟件,是指在我國境內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

  本辦法所稱進口軟件,是指在我國境外開發,以各種形式在我國生產、經營的軟件產品。

  第四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進出口等活動應遵守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發、生產、銷售、進出口含有以下內容的軟件產品:

  (一) 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

  (二) 含有計算機病毒的;

  (三) 可能危害計算機系統安全的;

  (四) 含有國家規定禁止傳播的內容的;

  (五) 不符合我國軟件標準規范的。

  第五條信息產業部負責全國軟件產品的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 制定并發布軟件產品測試標準和規范;

  (二) 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登記的國產軟件產品備案;

  (三) 指導并監督、檢查全國各地的軟件產品管理工作;

  (四) 授權軟件產品檢測機構,按照我國軟件產品的標準規范和軟件產品的測試標準及規范,進行符合性檢測。

  (五) 制定全國統一的軟件產品登記號碼體系、制作軟件產品登記證書;

  (六) 發布軟件產品登記通告。

  第六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軟件產品的管理工作,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國產軟件的登記。

  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軟件企業認定機構負責受理本行政區域內國產軟件的登記。

第二章 軟件產品的登記和備案

  第七條 軟件產品實行登記和備案制度。

  未經軟件產品登記和備案或被撤消登記的軟件產品,不得在我國境內經營或者銷售。

  符合本辦法規定并經登記和備案的國產軟件產品,均可享受《產業政策》所規定的有關鼓勵政策。

  第八條 國產軟件產品的登記和備案應由該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單位提出申請,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 軟件產品登記申請表;

  (二)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和復印件;

  (三) 申請登記軟件產品的樣品;

  (四) 在我國境內開發并由申請單位合法擁有知識產權的有效證明;

  (五) 由信息產業部授權的軟件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材料;

  (六) 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軟件產品登記機構對申請登記的國產軟件產品樣品及其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的軟件產品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批準,核發國產軟件產品登記號和軟件產品登記證書,并報同級稅務部門和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備案。

  第十條 進口軟件產品(含進口軟件本地化產品)的登記申請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統一受理,經信息產業部審查批準后,核發軟件產品登記號和軟件產品登記證書。

  進口軟件中在我國境內進行本地化開發、生產的產品,其在我國境內開發的部分,由著作權人及原開發單位提供其在我國境內開發的證明材料,并按照國產軟件產品登記備案所需材料提交,報信息產業部審查批準后,可享受《產業政策》所規定的有關鼓勵政策。

  第十一條 進口軟件產品的登記備案由負責進口的單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 軟件產品登記申請表;

  (二) 申請單位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三) 軟件產品樣品;

  (四) 該軟件產品著權人授權在中國經營的證明材料;

  (五) 信息產業部授權的軟件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材料結果,或信息產業部認可的其他測試材料;

  (六) 軟件產品符合國家軟件進口政策和規定的證明等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第十二條 軟件產品在獲得軟件產品登記證書并經信息產業部通告后,其登記備案生效。

  軟件產品登記的有效期為五年,有效期滿后可申請續延。

第三章 軟件產品的生產

  第十三條 在我國境內制作生產軟件產品,應當遵循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符合我國技術標準、規范和本辦法的規定。

  第十四條 軟件產品的生產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且其經營范圍中包括計算機軟件業務(包括軟件的技術開發或軟件產品的制作);

  (二)具有生產軟件的條件和技術力量;

  (三)有固定的生產場所;

  (四)具有軟件產品質量的保證手段和能力。

  第十五條 軟件產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軟件產品應是本單位享有著作權或者經過著作權人或其他權利人許可其生產的軟件。

  第十六條 軟件生產單位應當負責對其生產的軟件進行內容檢查。

  第十七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并應符合國家有關技術、安全標準。

  第十八條 提供給用戶的軟件產品應當在其外包裝上標明該軟件的名稱、版本號、軟件著作權人、軟件產品登記號、軟件生產單位(或進口單位)及單位地址、生產日期。

  第十九條 提供給用戶的軟件產品(包括進口的或在國內生產制作的國外軟件產品)應配有完備的中文說明書、使用手冊等說明文件,并應在產品上或說明文件中,或者書面形式的其他文件中,注明提供技術服務的單位、內容和方式。

  第二十條 軟件產品生產單位包括軟件產品載體(如光盤、磁盤芯片等)的生產制作單位不得生產未經登記和備案的軟件產品。

  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制作和生產本辦法第四條所列的軟件產品。不得生產盜版軟件和開發、生產解密軟件。

第四章 軟件產品的銷售

  第二十二條 軟件產品的開發者和生產者可直接經營銷售其軟件產品。

  第二十三條 以代理方式進行軟件產品銷售的,代理方(軟件產品銷售單位)與被代理方(軟件產品開發者或生產者)之間、總代理與分代理之間應簽訂書面代理合同。代理合同中應明確規定代理權限、區域、期限、技術服務以及信息產業部規定的其他必備內容。

  代理商應在其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懸掛代理資格證書,其中應包括代理權限、代理期限、區域、代理級別等內容,并且在對外宣傳、廣告中如實表達上述內容。

  第二十四條 以許可證貿易形式經營軟件產品的,軟件產品經營單位應與生產單位簽訂書面許可合同,軟件經營單位在銷售軟件產品時,應告知用戶閱讀許可證協議,并要求用戶在閱讀后做出是否同意的表示。

  第二十五條 軟件產品經營單位銷售的軟件產品應符合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并以書面或文檔的形式告知用戶提供技術服務的單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費用。如果沒有另外注明提供服務的單位,則視為有關技術服務由該軟件產品銷售單位提供。如果沒有注明必須額外收取服務費和服務費的數額,則視為有關技術服務的費用包含在軟件產品價格之內。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銷售未經登記和備案的軟件產品,不得銷售含有本辦法第四條所列內容的軟件產品,不得銷售或免費提供盜版軟件產品、解密軟件產品。

  第二十七條 軟件產品的測試版應明確標出并免費提供,不得進行營利性銷售。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 信息產業部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進出口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各級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會同當地有關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軟件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進出口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九條 如發現已登記軟件含有本辦法第四條所列內容或者以內容虛假的登記備案材料騙取軟件產品登記的,軟件登記管理部門應當撤消該軟件的登記號、登記證書。已經享受的稅收優惠等應予以追回,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對其軟件產品不符合我國技術標準、規范和本辦法規定,或有證據證明其不能滿足使用要求以及與其標稱或承諾的功能不相符的生產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其依法進行處罰。

  第三十條 任何單位違反本辦法第四條、第七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之規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前款規定的行為同時觸犯國家其他法津、法規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由信息產業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原電子工業部1998年3月4日發布的《軟件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篇2: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管理辦法

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管理辦法

CNCA

20**年第1號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以下簡稱認證標志)的統一監督管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中產品的認證標志的制定、發布、使用和管理。

第三條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制定、發布認證標志,對認證標志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

列入《目錄》的產品,必須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認證機構(以下簡稱指定認證機構)頒發的認證證書,并在認證有效期內,符合認證要求,方可使用認證標志。

第五條

列入《目錄》的產品必須經認證合格、加施認證標志后,方可出廠、進口、銷售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

第二章認證標志的式樣

第六條

認證標志的名稱為“中國強制認證”(英文縮寫“CCC”)。

第七條

認證標志的圖案由基本圖案、認證種類標注組成。

(一)基本圖案

基本圖案如圖一所示。

圖一:認證標志基本圖案

(二)認證種類標注

認證種類標注如圖二所示。在認證標志基本圖案的右部印制認證種類標注,證明產品所獲得的認證種類,認證種類標注由代表認證種類的英文單詞的縮寫字母組成,如圖二中的“S”代表安全認證。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認證工作需要制定和發布有關認證種類標注。

圖二認證標志圖案

第八條

在認證合格的特殊產品(如電線、電纜)上適用“中國強制認證”標志的特殊式樣:“中國強制認證”的英文縮寫“CCC”字樣。

第九條

認證標志的規格

認證標志分為標準規格認證標志和非標準規格認證標志。

(一)標準規格認證標志分為五種,其規格標準見表一和圖三。

圖三認證標志圖案比例圖

(二)非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的規格與表一的規定不同,但必須與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的尺寸成線性比例。

第十條

認證標志的顏色

(一)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以下簡稱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的顏色為白色底版、黑色圖案;

(二)如采用印刷、模壓、模制、絲印、噴漆、蝕刻、雕刻、烙印、打戳等方式(以上各種方式在以下簡稱印刷、模壓)在產品或產品銘牌上加施認證標志,其底版和圖案顏色可根據產品外觀或銘牌總體設計情況合理選用。

第三章認證標志的使用

第十一條

獲得認證的產品使用認證標志的方式可以根據產品特點按以下規定選取:

(一)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必須加施在獲得認證產品外體規定的位置上;

(二)印刷、模壓認證標志的,該認證標志應當被印刷、模壓在銘牌或產品外體的明顯位置上;

(三)在相關獲得認證產品的本體上不能加施認證標志的,其認證標志必須加施在產品的最小包裝上及隨附文件中;

(四)獲得認證的特殊產品不能按以上各款規定加施認證標志的,必須在產品本體上印刷或者模壓“中國強制認證”標志的特殊式樣。

第十二條

獲得認證的產品可以在產品外包裝上加施認證標志。

第十三條

在境外生產、并獲得認證的產品必須在進口前加施認證標志;在境內生產、并獲得認證的產品必須在出廠前加施認證標志。

第四章認證標志的制作、申請和發放

第十四條

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的制作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印制機構承擔。

第十五條

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二款、第四款規定的認證標志的印刷、模壓設計方案應當由認證標志的申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向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機構(以下簡稱指定的機構)提出申請,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批后,方可自行制作。

第十六條

認證標志的申請使用

(一)申請人必須持申請書和認證證書的副本向指定的機構申請使用認證標志;

(二)申請人委托他人申請使用認證標志的,受委托人必須持申請人的委托書、申請書和認證證書的副本向指定的機構申請使用認證標志;

(三)申請人以函件或者電訊方式申請使用認證標志的,必須向指定的機構提供申請書、認證證書副本的書面或者電子文本,申請使用認證標志。

第十七條

申請人申請使用認證標志,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的工本費或者模壓、印刷認證標志的監督管理費。

第十八條

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由指定的機構發放。

第五章認證標志的監督管理

第十九條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對認證標志的制作、發放和使用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

各地質檢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負責對所轄地區認證標志的使用實施監督檢查。

指定認證機構對其發證產品的認證標志的使用實施監督檢查。

受委托的國外檢查機構對受委托的獲得認證產品上的認證標志的使用實施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指定認證機構和指定的機構有義務向申請人告知認證標志的管理規定,指導申請人按規定使用認證標志。

第二十一條

申請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建立認證標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對認證標志的使用情況如實記錄和存檔;

(二)保證使用認證標志的產品符合認證要求;

(三)對超過認證有效期的產品,不得使用認證標志;

(四)在廣告、產品介紹等宣傳材料中正確地使用認證標志,不得利用認證標志誤導、欺詐消費者;

(五)接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各地質檢行政部門和指定認證機構對認證標志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認證機構、檢測機構及檢查機構可以在其業務及廣告宣傳中正確地使用認證標志,不得利用認證標志誤導、欺詐消費者。

第二十三條

承擔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制作工作的企業必須對認證標志的印制技術和防偽技術承擔保密義務,未經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授權,不得向任何機構或個人提供統一印制的標準規格認證標志和印制工具。

第二十四條

認證有效期內的產品不符合認證要求,指定認證機構應當責令申請人限期糾正,在糾正期限內不得使用認證標志。

第二十五條

偽造、變造、盜用、冒用、買賣和轉讓認證標志以及其他違反認證標志管理規定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

指定認證機構和指定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履行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的,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所稱的認證標志的申請人為認證證書的持有人。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自20**年5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