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學案教學走向何方》反思
我們學校全體教師學習了《學案教學走向何方》專題文章,老師教研組學習積極性高,針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對學案的使用進行了剖析與講解,并提出了困惑和疑問。
我的思考是:如何用好學案,學案給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好的變化?使用學案遵循這樣的環節:首先,走進教材。根據學案預習要求初讀教材,了解文本,從而完成結構化預習;其次,深度學習。根據學案問題對文本深度學習,發現、生成并解決問題;最后,拓展延伸。根據精心設計的學案上的問題來對教材的掌握情況進行多元訓練、評價。只有教材和導學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的學習才更有效果。學案導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借助學案能自主學習,改變了學生被動聽、機械記、低效低能的學習狀態,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生學會了利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主地進行深度的結構化預習。有效課堂上,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權力、爭辯的權力、出錯的權力、自我評價的權力、質疑問難的權力。學案導學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的積極空前高漲,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實施了“學案導學”方案后,實際上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職業修養和道德素養,明確自己的任務,加強業務素質。課堂上認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不是有了“學案”就“放羊”,把課堂教學搞的熱熱鬧鬧,沒有成效。課下教師需要搜集更多適合教材、學生的教學、教育資料和相關信息,供學生參考和學習。由此,此時教師的任務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過都“隱藏”了!這就需要教師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細;努力準備各種材料,使之更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邏輯性、趣味性、生活化,這樣的課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所以使用導學案模式進行教學,不管是設計學案和用學案導學來上課,都要求我們老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駕馭學生課堂的能力。我將繼續在摸索中前行,敢于創新、肯于鉆研、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掌握方法和技巧,力求能對導學案的教學模式運用自如,給學生鮮活而有價值時光。通過學習,對導學案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成為我教學的好幫手。
篇2:實施導學案收獲和反思
導學案曾被《中國教師報》給以關注和肯定,各種媒體和版面對導學案的教學效果給予關注和肯定。現結合自己的一些實施過程和想法,趁此機會予以梳理。
我們學校曾在上學年實施過導學案。從使用導學案來,從開始時自己的不適應,學生的迷茫,到現在的漸漸有所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收獲了很多反思了很多。簡單總結下自己的的幾點感受,為后續的學習的順利開展鋪墊道路。
初期接觸導學案,對于導學案的具體實施滿腹疑慮。真的不知道自己改從哪里入手,自己又不懂怎么在課堂上駕馭導學案,尤其是面對一群9歲的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生性活潑,讓他們安安靜靜一節課都自己思考問題再討論交流,想想就覺得困難重重。還好在娟姐的帶動下,我們二年級數學組開始了初期的摸索。
第一節課,帶著疑慮開始了導學案的第一次嘗試,本來半節課的內容讓學生一動手卻一節課怎么都完不成。接著別的老師交流使用的效果,商討改進的內容。慢慢的一節課、一節課,學生動手多了,思考多了,才發現有了導學案自己說的少了,學生慢慢也適應了這種模式,每節課上也開始自己給自己學習進行達標檢測。雖然目前還是有很多的問題,但嘗試總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很多我們預想的學生自學能力其實也是我們腦海中的禁錮,放手嘗試才讓改革愈發煥發出新的生機。
之前在馬寨一中也聽取了2位老師的導學案講授,學生的參與率明顯比“講授式”多了更多的自主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檢測能力也在導學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接著在聽課后的教研中,各位老師也針對自己的困惑和疑難進行了交流。通過交流,我對如何開展導學案有了清晰的認識。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導學案教學,使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位教師充分利用“導學案“的特點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堅持學習,獨立完成作業,遇到難題,尋根究底,課堂上小組內相互討論,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融洽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更多的是授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歸納方法,教師就是學生的引導者。
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雖然中間出現的問題重重,但嘗試-反思-改進,這樣的流程下來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學習方法的獲得。所以為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老師們的嘗試和辛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辛苦也幸福!
導學案作為高效課堂體系的主要支撐點之一,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導學案是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因此導學案的實施也是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了一種嘗試的方式,只有重視這種方式,才能形成高效課堂。
篇3: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通過改行兩年多的教學和觀摩市級優質課,我對“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復習舊知識來導入新課
從復習舊知識來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并且在發現新問題時就讓學生明白要探究的目標。這種方式是很多老師常用的導入法,讓學生自己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鞏固了舊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新受內容的重點和任務,從而學生們也會在懂與不懂之間積極尋找問題、探索答案,這種方式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導入新課
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運用了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引發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要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探究來讓學生們交流和完善。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導入新課,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在動手的同時積極動腦,即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欲。
四、聯系實際生活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或身邊的某一現象導入新課,讓他們在學習新受知識前就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師問:這是什么?生:手機。師:你見過和老師一樣的手機嗎?你怎樣才能看到老師手機背面的圖案?……學生頓時會情緒激昂,搶著回答……
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來解決怎樣觀察物體這一問題。
五、用提問題方式導入新課
提問是我們課堂教學中通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啟發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有的教師就喜歡通過提出問題來導入新課,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我就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鏡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怎么會是一樣的呢?為什么?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六、利用故事或謎語來導入新課
利用故事或猜謎語來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的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如在教學鏡面對稱時,我先讓學生來猜謎語:你走他也走,你笑他也笑……猜猜看,這是什么?生搶答:是鏡子。那么,鏡子和數學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知識,由此引出新課。
七、利用多媒體、插圖導入新課
在我們所用的新教材中,大多數的內容與練習都體現了圖文并茂的這一特點。那么,在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插圖來導入新課。如可根據插圖做成動畫課件,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對課件進行改動等,利用電視、幻燈與錄音等手段加上老師的語言與生動的畫面相結合,就會讓學生走入情境中。簡明的圖畫與逼真的形象,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在我們小學數學中是不可缺少的,要選擇合適的導課方法就要先把握好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像我這種改行不久的年青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完善教法,才能不斷的充實自我,用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