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情景中使學生獲得啟迪
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景中使學生獲得啟迪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第一小學黃小春
摘要:文章都是有情物,世人皆為有情人。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根細細的、不易觸及的情弦,只有觸動了這根弦,才能引發共鳴,產生積極的效果。”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景和角色中,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使學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感情
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是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為我們在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真正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形式。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創設情景,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
一、品讀悟情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重點詞句,讓學會充分地感受,全身心的誦讀,從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例如《荷花》一課,作者以“活的畫”賦予這一池荷花以朝氣和動感,給讀者一個充分遐想的空間。特別是“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字更富有情趣,具有擬人色彩,把荷花寫活了,富有青春活力。上課時,我對學生說:“這個‘冒’字用得特別美,你能對‘冒’的理解讀出來嗎?”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讀得快而有力,因為他們認為荷花是使勁地、急切地長出來的,有的卻讀得比較輕,他們認為荷花是悄悄地長出來的,還有的讀得比較慢,他們認為荷花是慢慢地長出來的。通過學生的品讀,一幅鮮活的荷花圖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緊扣精彩詞句,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學生讀懂了意思,讀出了形象,悟出了感情。
二、視聽動情
小學語文課文內容非常豐富,秀麗的山川、神奇的童話、可愛的動物、精美的建筑,這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可以運用多媒體設計課件,創造出圖文并茂、有聲有色、逼真動人的畫面,讓學生暢游其中,引起學生情感的功名。例如教學《荷花》時,我在上課開始,單擊鼠標,屏幕的畫面上荷葉、荷花隨風搖曳,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就是配樂范讀課文,優美的聲音猶如山泉淙淙流淌,所有這些美妙的聲像顯示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無不動情。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通過適時播放電影《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場景,熊熊烈火燒盡圓明園的悲壯場面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對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有了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以及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
篇2: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變靜為動創設情景培養學習興趣
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變靜為動,創設情景,培養學習興趣
關鍵詞:同化求知欲生機活力
摘要: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任何教師也不能替代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使學生主動發展,讓每個學生在課上動起來,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人的發展只有經過主體活動才能實現,學生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任何教師也不能替代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使學生主動發展,讓每個學生在課上動起來,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所以課堂教學要改變以應試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煥發學生生機活力,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的現代課堂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一、變靜為動,創設情景,培養學習興趣
在生物教學中,創設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生活問題教學化,把教學問題生活化,把教學問題趣味化,使課堂更具活力。我的做法是,把學生帶入生活化的教學殿堂,讓他們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來學習,是生物教學更富有生活情趣和活力,讓學生把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與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七年級《生物
篇3: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情景中使學生獲得啟迪
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景中使學生獲得啟迪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第一小學黃小春
摘要:文章都是有情物,世人皆為有情人。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根細細的、不易觸及的情弦,只有觸動了這根弦,才能引發共鳴,產生積極的效果。”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景和角色中,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使學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感情
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是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為我們在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真正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形式。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創設情景,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
一、品讀悟情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重點詞句,讓學會充分地感受,全身心的誦讀,從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例如《荷花》一課,作者以“活的畫”賦予這一池荷花以朝氣和動感,給讀者一個充分遐想的空間。特別是“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字更富有情趣,具有擬人色彩,把荷花寫活了,富有青春活力。上課時,我對學生說:“這個‘冒’字用得特別美,你能對‘冒’的理解讀出來嗎?”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讀得快而有力,因為他們認為荷花是使勁地、急切地長出來的,有的卻讀得比較輕,他們認為荷花是悄悄地長出來的,還有的讀得比較慢,他們認為荷花是慢慢地長出來的。通過學生的品讀,一幅鮮活的荷花圖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緊扣精彩詞句,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學生讀懂了意思,讀出了形象,悟出了感情。
二、視聽動情
小學語文課文內容非常豐富,秀麗的山川、神奇的童話、可愛的動物、精美的建筑,這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可以運用多媒體設計課件,創造出圖文并茂、有聲有色、逼真動人的畫面,讓學生暢游其中,引起學生情感的功名。例如教學《荷花》時,我在上課開始,單擊鼠標,屏幕的畫面上荷葉、荷花隨風搖曳,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就是配樂范讀課文,優美的聲音猶如山泉淙淙流淌,所有這些美妙的聲像顯示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無不動情。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通過適時播放電影《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場景,熊熊烈火燒盡圓明園的悲壯場面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對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有了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以及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