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陽光》課文教學反思

《陽光》課文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7438

《陽光》課文教學反思

《陽光》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用一個小謎語引起同學們的好奇。“一個球熱烘烘,落在西出在東。小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什么?”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后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后小組交流:讓小組長采用各自喜歡的方式幫助組員識記生字。如:小老師教讀,開小火車,搶答等等,這個學生說,那個學生可以補充,我只是在邊上提醒一下,有困難了引導一下,這樣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錄音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后讓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并爭取有感情朗讀。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實驗教材給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彎彎的月兒像()。()像()。”

這里沒有做硬性規定,可以說一個,也可以說多個,只要能說出的我就進行鼓勵,希望學生能說出更多的。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訓練。在學習“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里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了。”然后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因為有了陽光,更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也讓學生理解了陽光與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

這些內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開發了課程資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同時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篇2:課文老王的語文教學反思

  課文《老王》的語文教學反思

  “我回家看著還沒動用的那瓶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為什么,沒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為他來表示謝意,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節選自《老王》

  “愧怍”一詞,但從字面上解釋是很簡單的,就是慚愧的意思。追本溯源,從六書上分析,“愧”“怍”皆從“心”--“愧 ,或從恥省。按即謂從心可也”,“怍,慚也。從心,作省聲”--也就說,此二字關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為人最該保有的良知與靈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從生命最深處由衷發散的虔誠與悲憫,更或者說,心是擁抱現世的溫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難命運的溫暖的方式。對于一個“多吃多占”的人而言,從生命的最開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們”享有絕對優勢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就是從生命開始后的際遇來看,以作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們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仍遠遠高于“老王們”,從人道上講,作為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不是更應該勇敢承擔其這個責任嗎?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們不會覺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識分子有多少能真正體味“老王們”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窮苦?先天性的不公平連同后天疊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們不禁要追問,按照以上的解讀,那么也就是說,在我們設定的整個文本世界中,作者楊絳是幸運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運者應該對不幸的人產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個幸運的人嗎?老王真的是一個不幸者嗎?真應該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嗎?

  另外一點也是特別要注意的,我們在分析文中兩人時,應該平等地對待兩人,正如課后“研討與練習”第1題所說--“以善良去體察善良”,作者與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質,我們從兩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麗。再回歸到最初講到的“心”上,正因為有心,作者是幸運的,她最終感到愧怍,她體會到了自己當年與老王的不對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遲到,總比沒有要好千倍;正因為有心,老王是幸運的,他擁有金子般的內心,他的這種品質是值得我們認同的,在死后,他最終獲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正是我要最終從“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們跳出文本,在進一步審視我們的解讀,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跡。在我最初的教案設計中,本文的教學從標題“老王”切入,以“悲”為核心詞展開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沒有姓名的人,是個社會的邊緣者,不被人重視;二、處境困窘,艱難生活;三、古人講“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況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視葬禮)--但現在經過我的思考,我認為這樣的思路設計從一開始就存在偏差,我們口口聲聲說老王的命運如何苦難、如何悲,可是自以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們,不是在最開始便已經不顧一切地將老王放置在同樣卑微的角色上了嗎?

  自然,小人物在歷史潮流和現實生活中確實具有先天性的劣勢,但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難道他們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嗎?在他們的活法中,難道看不見快樂?為什么我們總是把他們預設的這么悲慘與壯烈?舉個我們經常遇見的現象,那些生活條件不盡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賈之家還要和美歡樂。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凈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于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

  洋洋灑灑說了諸多,還只是我個人的幾點思考,若是進入到教學,還需選擇性地進行設計,尤其是,在我們進行教學時,分析這兩個字時,我們更要注意的是我這樣解析文本引導學生的出發點在哪里,我的情感認知要導向何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對該關鍵詞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第一層解析: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教師拋出問題,“愧怍是什么意思?”“幸運的人是誰?”“不幸的人又是誰?”“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嗎?請大家說說看。”--采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由教師提出這四個問題一層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層解析:

  在上一步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和對學生回答的總結,進一步追問“除了上面我們從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嗎?我們能不能從作者作為知識分子這個身份重新考慮這個問題,這里的‘愧怍’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愧怍嗎?”同時,在PPT上展示一頁補充材料,這則材料是關于雖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的,為學生思維的展開提供課外資料;

三、第三層解析,師總結再追問:

  “作者楊絳作為一個幸運的人對老王這個不幸者產生了深深的愧怍感,從許多方面上,我們能感到作者相對于老王的許多優勢條件,無論是生活還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師還是有些不解,楊絳真的是一個幸運的人嗎?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嗎?有沒有哪位同學為老師解答下這個疑問?”--從而由此引出“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個核心總結句,以及上文解讀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凈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于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力求達到全文情感與主旨的升華;

四、師大總結:

  表面上去看,作者楊絳確實更像一個幸運的人,老王這時候自然就弱小凄苦無比,然而,當我們仔細去體悟的時候,才真正發現原來自認為幸運的楊絳,她的生命不也悲嗎?我們自認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嗎?兩個人,正是因為兩顆心的有力顫動,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運的意味。即便身處何種困境,假如你是一個有心人,不也同樣很幸福嗎?

篇3:《可貴的沉默》閱讀課文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閱讀課文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該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上完這節課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的魅力。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采用了懸念的手法。

所以在導入的時候,我同樣以懸念的手法向學生講述了一個相類似的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的激發。課文淺顯易懂,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學生廣泛交流、思考的基礎上,提示學生回憶一下以前課文中學過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結果學生的興趣高漲,效果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興趣,愿意聽,否則講得再好也達不到好的效果。(

一、“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新課改中所經常提到的。

但要提醒的是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上課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老師指到哪就讓學生跟著哪,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時時牽著他們鼻子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輕松,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么沉默時”,有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可我并去沒有指責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讓同其它同學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通過音樂《感恩的心》和老師的動情敘述,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引導學生表達出思想感情,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

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是伴隨著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進行的。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多向的平等對話,變預設為生成,使課堂更活潑,讓真情涌動于意外之時!

三、在整堂課中盡量把學生帶入文本中,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一些填空,幫助學生。比如最后設計了“這一片沉默給了孩子們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懂得了()。這一片沉默給了爸爸媽媽多大的享受啊!他們感受到()。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三個填空,讓學生總體感受,從而回歸課題《可貴的沉默》。

這節課中同學們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課文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上完課后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

同學們如果聯系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還覺得是父母該做的......等等這些生活小事。讓同學們主動去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含義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