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小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2024-07-31 閱讀 6589

淺談小學高年級略讀課文的教學策略

定安縣龍河鎮中心學校黃琴

本人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將近三十年,談到語文教學,特別是略讀課文的教學很多老師都有自己的教法與看法。略讀課文是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略讀課文的教學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在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第一:緊抓提示語

我們知道略讀課文一般只用一課時的時間,在這短短的一課時中,教師快速有效地抓準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教學合力,更好地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何抓?從哪里抓?每篇略讀課文前的導語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如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的提示語是這樣寫的:

祖國的西部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燦爛的歷史文化。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其中光輝的一頁。讀讀下面這篇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有條件的還可以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這段提示語優美生動,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了本組課文的主題,又明確提出了這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可以把這段提示語概括為兩個方面:

1、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是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文中介紹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關絲綢這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這點則是要求我們在學完課文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課后去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增進與同學間的合作。像這樣,對提示語進行二次解讀,既有助于我們教師找準重點,又能及時有效地展開略讀課文的教學。

第二:緊抓預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我們教師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學生預習前,教師應有所引導。對于我們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們教師則可放手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讀題、讀文、劃生詞,質疑句段,查閱資料,摘抄等方法進行長期訓練。如六年級上冊的《山雨》一課,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前按如下步驟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再讀課文,品味賞析──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第三:有機教學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蔽覀兘處熢诼宰x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巧妙組織課堂教學,簡化教學過程,真正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加強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大多數略讀課文內容淺顯,適宜學生合作學習,而我也認為在略讀課中,有效而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為主,這樣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如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以訪談形式出現,語言淺顯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感悟。可采取“反復自讀,了解大意──分角色讀,把握基調──展開討論,交流感受”這樣的順序來自學。學生在自己學習,與他人交流中,不僅了解到人物特點,逐步加強與他人的溝通,還獲得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又如六年級下冊《手指》一文,可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再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重點可放在“感悟寫法”上,可組織學生自學。在組織學生自學時,又可分幾個步驟:1.自學;2.小組合作交流;3.全班質疑問答,各抒己見;4.提出疑難,全班解決。進行這樣的自主學習,不但能提高學生對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結構及寫法,而且能使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謂一舉多得。

第四:略中抓精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可見略讀只是一種與精讀和瀏覽并列的閱讀方法。而略讀課文作為課文的一種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時,它只是個例子,一個提供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略讀的載體。略讀課文中并不排斥精讀,因此我認為略讀課文中可以略中顯精,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學習課文的方法。

第五:內外延伸,善于積累

我們在教學略讀課文時,可趁熱打鐵,內外結合,進行拓展延伸。如我在教完了五年級上冊“快樂的童年生活”一組課文后,我推薦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呼蘭河傳》等名家名篇;學完了第五組課文“名著之旅”,我又提倡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像這樣結合略讀課文進行大量地課外閱讀,既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文化品味。

另外,我們學習的大部分的略讀課文語言優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學生能積累起來,用于模仿寫作是極好的。如馮驥才的《珍珠鳥》這課的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边@種“開門見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這個開頭起得很帶勁,這勁中有著無限的喜樂。”

因此,我們面對一篇略讀課文,就要選擇其中具有語文核心價值的內容來組織教學,所謂“用課文教語文”就是這個意思,課文應該成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另外,一篇文章所蘊含的語文價值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確定某一篇課文的語文核心價值又要遵從于本冊教材、本組課文、本篇文章的訓練要求和重點,著力將教材、單元、篇目的訓練要求和重點落實為一節課的訓練重點,使學生一課一得,切忌面面俱到、貪多求全,使本節課的語文訓練流于膚淺和空泛。如六年級下冊《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處于教材第五組,這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本課據此可以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學生能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通過默讀與小組合作,學生能理解文章結尾的作用,學會從具體事例中總結道理的寫法。(3)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能接受“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的觀點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對略讀課文的教學總的來說,我們只有在教學中要落實新課標中“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要求,才能獲得語文素養的逐發展與提高,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篇2:略讀課文教學方法

淺談“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除了文本特點以外,都為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自學能力。那么,我們的教學如何去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去落實教材的編排意圖,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呢?根據教學實踐,略讀課文的教學可以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整合貫通法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奔热宦宰x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相結合,整合貫通。略讀課文一般都安排在精讀課文之后,進行略讀教學,對于主題一致,內容相近的課文,可以對略讀課文進行整合,同時教授。在課堂上的拓展、引導,讓學生全方位的感知課文主旨,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重點突破法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在略讀課文中,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讀。尋找適當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

三、方法整合法

略讀課文是習得的學習方法有效輸出的媒介。在精讀課文中學得的理解方法,可以在略讀課文中加以運用。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起初通過初讀感知全文內容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再運用抓重點詞“賬單”,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第一次“兩份賬單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的對比,發現兒子的賬單是有價的,而媽媽的賬單是無價的;接著通過第二次的對比,發現彼得的賬單里所列舉的都是他做的一些具體的事情,而媽媽的賬單中卻沒有具體的事情。從而去想象媽媽從中付出了什么。第三次通過兩個人看賬單時不同態度的對比。通過整體感知、抓重點詞理解和對比的方法,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博大、母愛的無私、母愛是無價的。

四、頭腦回放法

一些略讀課文,它的文章篇幅長,并且故事性也很強。略讀課文的課時一般安排在一課時左右?!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略讀的評價,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那么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此類略讀課文,我們可以采取“放電影法”。這樣不僅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用于自主的學習。

五、語言積累法

文字很美的略讀課文,就要注重語言積累?!懊牢恼b讀”是理解、感悟課文的捷徑。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在讀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圖。并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細讀揣摩,讀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處。在誦讀中,積累了景物描寫的語言和手法;在品詞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

六、模仿寫話法

當然略讀課文“光說不練”也是不行的,適當地進行寫話的訓練也是必須地,必要的仿句、小練筆、拓展性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正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為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當然,寫話的切入點要“小”而“巧”,讓學生要有“現炒現吃”的鮮活感。

七、文本插入法

許多略讀課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個節選,在教學文章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寫作背景和一些相關資料,這樣能填補學生自主學習的許多“空白”。教學《慈母情深》一課,學生在體會慈母形象的時候,為了使母親的形象更為凸顯,適時的插入課外文本,重點抓“褐色的口罩,疲憊的眼睛”,及時插入關于母親的工作環境描寫的補充文本,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畫面中母親的四個“立刻”的描寫學習時,插入介紹“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去遙遠的大西北工作,我們5個孩子,全憑母親帶養。每天為了生計不辭辛勞的,沒日沒夜的工作”的補充文本。在課外延深、升華情意階段,再一次插入文本。這三次文本的插入,為學生文本的理解更為全面,更為客觀,更好地體會一個母親給予一個兒子的力量。

總之,上好略讀課,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根據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備課,尤其注意講讀與自讀的知識遷移與能力訓練的銜接,完成“教”向“學”的過渡轉化;還要加以充分恰當的引導和適度的調控,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單元教學目標在課文中的體現,使略讀課教學目標與單元目標一致,完成從知識吸收到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的轉化過程,達到預期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篇3:小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淺談小學高年級略讀課文的教學策略

定安縣龍河鎮中心學校黃琴

本人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將近三十年,談到語文教學,特別是略讀課文的教學很多老師都有自己的教法與看法。略讀課文是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略讀課文的教學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在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第一:緊抓提示語

我們知道略讀課文一般只用一課時的時間,在這短短的一課時中,教師快速有效地抓準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教學合力,更好地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何抓?從哪里抓?每篇略讀課文前的導語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如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的提示語是這樣寫的:

祖國的西部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燦爛的歷史文化。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其中光輝的一頁。讀讀下面這篇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有條件的還可以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這段提示語優美生動,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了本組課文的主題,又明確提出了這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可以把這段提示語概括為兩個方面:

1、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是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文中介紹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關絲綢這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這點則是要求我們在學完課文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課后去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增進與同學間的合作。像這樣,對提示語進行二次解讀,既有助于我們教師找準重點,又能及時有效地展開略讀課文的教學。

第二:緊抓預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我們教師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诮虒W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學生預習前,教師應有所引導。對于我們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們教師則可放手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讀題、讀文、劃生詞,質疑句段,查閱資料,摘抄等方法進行長期訓練。如六年級上冊的《山雨》一課,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前按如下步驟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再讀課文,品味賞析──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第三:有機教學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教師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巧妙組織課堂教學,簡化教學過程,真正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加強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大多數略讀課文內容淺顯,適宜學生合作學習,而我也認為在略讀課中,有效而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為主,這樣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如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以訪談形式出現,語言淺顯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感悟。可采取“反復自讀,了解大意──分角色讀,把握基調──展開討論,交流感受”這樣的順序來自學。學生在自己學習,與他人交流中,不僅了解到人物特點,逐步加強與他人的溝通,還獲得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又如六年級下冊《手指》一文,可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再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重點可放在“感悟寫法”上,可組織學生自學。在組織學生自學時,又可分幾個步驟:1.自學;2.小組合作交流;3.全班質疑問答,各抒己見;4.提出疑難,全班解決。進行這樣的自主學習,不但能提高學生對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結構及寫法,而且能使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謂一舉多得。

第四:略中抓精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可見略讀只是一種與精讀和瀏覽并列的閱讀方法。而略讀課文作為課文的一種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時,它只是個例子,一個提供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略讀的載體。略讀課文中并不排斥精讀,因此我認為略讀課文中可以略中顯精,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學習課文的方法。

第五:內外延伸,善于積累

我們在教學略讀課文時,可趁熱打鐵,內外結合,進行拓展延伸。如我在教完了五年級上冊“快樂的童年生活”一組課文后,我推薦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呼蘭河傳》等名家名篇;學完了第五組課文“名著之旅”,我又提倡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像這樣結合略讀課文進行大量地課外閱讀,既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文化品味。

另外,我們學習的大部分的略讀課文語言優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學生能積累起來,用于模仿寫作是極好的。如馮驥才的《珍珠鳥》這課的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這種“開門見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這個開頭起得很帶勁,這勁中有著無限的喜樂?!?/p>

因此,我們面對一篇略讀課文,就要選擇其中具有語文核心價值的內容來組織教學,所謂“用課文教語文”就是這個意思,課文應該成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另外,一篇文章所蘊含的語文價值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確定某一篇課文的語文核心價值又要遵從于本冊教材、本組課文、本篇文章的訓練要求和重點,著力將教材、單元、篇目的訓練要求和重點落實為一節課的訓練重點,使學生一課一得,切忌面面俱到、貪多求全,使本節課的語文訓練流于膚淺和空泛。如六年級下冊《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處于教材第五組,這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本課據此可以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學生能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通過默讀與小組合作,學生能理解文章結尾的作用,學會從具體事例中總結道理的寫法。(3)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能接受“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的觀點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對略讀課文的教學總的來說,我們只有在教學中要落實新課標中“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要求,才能獲得語文素養的逐發展與提高,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