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奠基作用。而三年級學生又是小學階段的過渡年級,在小學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語文學習質量評價是語文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實施評價過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效果。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觀念意識,對現代教育新元素缺乏評價標準和方法;對整個語文教學工作,尤其是小學語文學習質量產生的掣肘作用已逐漸凸顯出來,成為嚴重束縛教育發展的一個頸瓶。因此,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當前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找尋破解的方法對策。
為此,我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這一微型課題,就是希望通過研究能提高語文評價能力,為正確評價小學的語文學習質量提供方法指導,并從三年級語文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把握三年級語文學習質量評價與提高語文學習質量之間內在的聯系和最佳結合點,使使教學實際與教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既能全面、科學、客觀地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又能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做到為每位學生評出自信、評出目標、評出動力,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既適應了教改的需要,同時又可以促進與教改目標、教改內容相適應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策略及指標體系的建立,達到以研究促評價,以評價助教改的目標。
一、理論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綱要》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
2.《語文課程標準》
《課標》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核心內容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實用價值
一是深入分析研究目前三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的現狀,探索出影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問題與導致困難的原因。二是努力探索解決的具體對策、方法和途徑。三是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全方位地實施更有效的教育,提高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四是可以發揮評價的功能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情感體驗、嚴謹的學習態度,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升學習質量,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三、研究內容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現狀的同時,側重于探索產生問題的原因,努力針對問題與困難,尋求解決之道,提出科學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樣,實用性強的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的具體對策、方法和途徑。
四、研究思路
1.廣泛調研、查找資料,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的現狀,探索出影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問題與導致困難的原因。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問題與困難努力探索,提出科學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樣,實效性強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的具體對策、方法和途徑。
3.針對性地選擇多個班級,將所提出的具體對策、方法和途徑在實驗班級進行具體應用,以對比、考察、驗證應用效果,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方法
鑒于本課題形成過程是一個實踐探索與理論提升的過程,因此主要以“行動研究法”和資料分析與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為主進行研究,輔之以調查法、理論綜合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緊緊把握實驗研究的方向和目標,爭取得出最佳理論成果。
六、研究過程
根據本課題具體情況,擬定本課題實驗研究周期為一學期,即從*年11月至*年6月。具體安排如下:
1、啟動論證階段(*年11月――*年12月)
(1)對課題進行論證,并進行課題申報;
(2)制定實驗方案;
2、實施研究階段(*年12月――*年3月)
(1)學習實驗方案,明確研究目標和內容;
(2)收集、分析、總結資料信息,找出我所代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工作中影響、制約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整理其產生的原因;
(3)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
3、驗證實驗階段(*年3月―*年7月)
(1)開展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效果實驗活動;
(2)整理分析實驗數據資料。
4、結題驗收階段*年7月
(1)收集整理本課題的研究資料;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
(3)對成果進行修正補充;
篇2: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研究:小學語文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1、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人類邁入了新的世紀。新的世紀是一個人文價值逐步走向趨同的世紀,是一個對人確立尊嚴,尊重生命、尊重個性、個性自由、個體自律的世紀。新的世紀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獨立性、自主性、發展性”的要求。2、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體驗”為核心,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同學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議同學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滿足不同同學的學習需要”等要求。《義務教育全日制課程規范(實驗稿)》也對教學反復提出了“體驗”的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轉變全體同學的學習方式,呼喚在教育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3、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正努力改變同學的學習方式,改變目前課堂教學“重結論、輕過程,重傳授、輕領悟,重知識、輕智慧”的現狀,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的目標,促進同學積極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目的。4、小同學語文學習的特點。小同學活潑好動,語文學習的資料形象生動。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親臨實踐,在親歷中生成“真切體驗”,發生個性化見解,使課堂洋溢人文氣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的界定
(1)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系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同學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2)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強調讓同學親歷語文實踐活動,與文本“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即“對話”),從而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皮亞杰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發明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發明、發明和發現。"2、蘇霍姆林斯基的"勝利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勝利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同學都體驗到勝利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溢興趣。3、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沛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同學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誘發同學自主探究、主動求知。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同學必需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同學必需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干真正理解。同學必需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考慮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逐步改變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不夠、感悟不深、個性解讀文天性力不強的現狀。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為同學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實踐、親身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程序,引領同學通過聽、說、讀、寫、思、查、演等語文實踐活動,在“體驗感知、體驗感悟、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實踐、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勝利”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情商,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樹立較強的學習、實踐、創新的自信心,引領同學“積極的發現、建構、發明意義”,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一種被引導的發明”。(二)主要框架子課題一: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蘇詠梅龔秋燕
3、研究內容:尋找識字教學與體驗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引領同學通過多種渠道體會漢字的構成方法,體驗學習漢字的樂趣,提高識字能力。子課題二: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云芳楊聞艷3、研究內容: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同學進入文本情境,通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使同學深入體驗感悟,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使課堂洋溢濃郁的“人文”氣息。子課題三: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毛華芬
2、主要合作者:高葉芳瞿燕
3、研究內容:
在作文教學中,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同學聯系生活,深入體驗,把自身真實的見聞感受通過口頭、文字表達,積極構建“作文--生活”的橋梁,使同學樂于寫作、善于寫作。子課題四: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實踐研究1、負責人:王曉君2、主要合作者:仲怡新金虹霞針對小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結合蘇教版小語教材,我們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從課內走向課外,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豐富體驗、增加知識、提高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課題的研究對象太倉市朱棣文小學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1)~(5)班、四(1)班、五(1)班、六(3)班。(二)研究方法:1、比較實驗法: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選擇8個班為實驗班。本校同年級其他班級為對照班,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隨機接受教育輻射。2、調查法:通過觀察、問卷、測試等手段對同學參與體驗積極性,體驗感悟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
3、理論探索法;通過查閱各種理論著作和研究資料,進一步明確體驗性學習的內涵和其能力培養方法。
3、經驗總結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時總結研究效果,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中國小學教育網-
六、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1、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年1月到**年11月2、具體步驟:前期工作:選擇討論,申報立項第一階段:**年1月至**年6月(1)完成
文獻資料的收集、學習。
(2)制訂課題方案,確立課題組人員和實驗班,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3)擬定若干研究子課題。
(4)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會。第二階段:**年7月至**年6月(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性學習的戰略。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獲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和時記錄、存檔。
(3)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同學體驗性學習的進展情況。
(4)**年上半年舉行中期匯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并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和子課題優秀論文等形式展示效果。
(5)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第三階段:**年7月至**年12月通過中期匯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第四階段:**年1月至**年11月(1)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鑒定。
(3)寫出課題優秀論文,匯編優秀論文集。
(4)觀摩活動。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效果
(1)課題優秀論文集(2)課題優秀課堂實錄(3)同學體驗性學習效果展示(4)課題匯報資料八、課題的組織管理
顧問:汪鉛錢銘許琴王強王曉春組長:全芳副組長:陸琴葉榮組員:高芳施萍楊艷毛芬俞芳瞿燕龔秋燕蘇梅王君仲新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