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實施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實施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2024-07-31 閱讀 5597

實施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也明確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努力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施有效教學,促進學生主體自主、快樂地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關鍵字: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賞識激勵分層教學

小組合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大也明確提出了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為努力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不斷在教學、教研中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實施有效教學,促進學生主體自主、快樂地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變教案為學案,以探究促發展

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設計上,我摒棄了以往教師示范、學生簡單模仿的教學過程,將教案改為學案,將整個教學活動以某一活動主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探究為主,探究得到的結果也由學生來演示和交流,其它同學觀察的同時可以指出不同的觀點、操作步驟和解決方案,有效地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前將活動內容制作成WORD文檔下發到學生的電腦上,學生在整個活動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自主掌握活動的進程,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利用時間主動參與活動,在自我管理和調控上做到自信、自立、自律、自理,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二、變教學為導學,以引導促發展

將教案變為學案,并不是要完全將教師的作用淡化至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起重要作用,只是將教改為導,即引導、指導、輔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如何將所學的技能應用到實踐中,提升信息素養;輔導學生形成專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解決方案,引導學生抽象思維和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將個性和創造力充分應用到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當中。例如在使用WORD軟件制作古詩配畫的作品時,學生對軟件庫和素材庫中的圖片都不滿意,無法完美表達所輸入古詩的意境,我就引導他們使用其它方法獲得圖片。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想象,并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找到了其它的幾種辦法,如上網下載、用其它軟件畫一幅。最有創意和令我驚嘆的是,有的學生直接利用上周剛學過的自選圖形中的曲線工具,畫了一棵生機盎然的小樹,并使用本節學的知識將小樹填充上了顏色。那小樹,仿佛就是學生自己,這一棵煥發著勃勃生機、不斷向上成長的幼苗,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學生們的創造性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體驗到了創新的快樂,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內驅力。

篇2: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內容摘要]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把多媒體課件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必將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資源促進發展

[正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作用越來越明顯,并成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縱深推進,新、舊教育體制正在逐步過度,學生素質更待進一步提高,在這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教學”,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的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健康迅速地發展。使教與學內容、思想及方法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新的飛躍。

一、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普及的越來越廣,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精神,給學生們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信息技術的雙向傳播和動態性的教學中都越來越多地得到了體現,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把難以觀察、體驗的知識或現象讓他們通過圖片、課件直觀感受,還可以將靜態的事物變為動態的發展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就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是逐步實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優化了課堂結構,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這樣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可以促進我們豐富教學經驗,在學校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我收獲的不僅是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對教學的改進與思考,在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一課中,我按照“聚焦

篇3: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影響著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率,同樣也引起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深刻變化,尤其在教學中,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各種的信息技術,這樣就對我們教師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實施教學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和挑戰。

首先就要了解我們所謂的信息技術環境都包括哪些內容。

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都是我們所說的信息技術環境,這些環境的搭建,使學生可以克服各種時間和空間上的差別,更加主動的實施主動學習,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而作為教師,如何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有效的教學,顯得更加突出。

作為施教者的教師,要想在教學中有效實施教學,就要對自己所要使用的教學環境了如指掌,就要了解自己在教學中所能用到的各種信息技術環境。

比如說授課的班級有沒有計算機或者其他的信息技術設備;如果有計算機,計算機中安裝了哪些能對教學有所幫助的軟件系統,這些軟件系統能做到哪些仿真、多媒體演示或者虛擬現實技術,如何操作這些軟件;教學環境是否接入網絡,網絡上有沒有我教學需要的資源,能否正常使用這些資源等等。

這些都是教師首先要了解的最基本的內容,只有先了解了這些,才能夠制定正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教學的正常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熟悉了教學的信息技術環境后,就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例如,一堂數學的幾何課內容,如果教室中有計算機和投影儀,在教學設計中,就可以考慮使用計算機技術來模擬幾何的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幾何的平面或者立體的效果,當然,還要考慮到計算機中有沒有可以使用的適用于幾何教學的軟件,比如說“幾何畫板”這一類的軟件。作為教師,就要掌握這一類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才能夠很熟練的通過演示的方法,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教學,從而打破傳統的黑板教學,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當然,針對不同的信息技術環境,同樣的教學內容也要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同樣的幾何課堂,計算機和投影儀都有,但是卻恰恰沒有“幾何畫板”這樣的軟件,想直接演示是沒辦法了,那怎么辦呢?只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制作幻燈片之類的演示文稿來演示,但是這樣一來,就使演示效果大打折扣了,教學過程仍然成了教師的教為主體,沒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的思想。當然,如果有現成的演示模型,那就放心大膽的拿出來吧,有的時候具備充足的信息技術設備,但是軟件環境包括使用的操作達不到要求,就不要勉強使用,那樣反而效果不好,妨礙了教師的正常教學發揮。

說到這,不得不提的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給虛擬現實和仿真技術帶來了便利,往往很多老師更看重這種仿真效果,而忽視了真實實驗的效果,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比如說上物理課的凸透鏡成像,很多的虛擬實驗軟件做的很好,看起來也很真實,往往許多有條件的教師在上這節課時,就直接使用虛擬實驗軟件來教學,這樣做固然很好,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由于這類軟件能直觀的得出實驗數據,不得不承認,也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虛擬的就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永遠沒有真實的東西有說服力。學生可能剛接觸這樣的實驗會比較感興趣,但是總是用這類的軟件上課,而不使用真實的實驗來吸引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對實驗的真實性提出疑問。由于長時間得不到親自鍛煉的機會,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越來越差。既然凸透鏡成像這樣的實驗很容易在課堂上真實的用實驗演示出來,而且時間也允許這么做,為什么不直接教師動手或者指導學生動手來完成這個實驗,非要用虛擬實驗來代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