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利用網絡環境獲取有效教學信息資源

利用網絡環境獲取有效教學信息資源

2024-07-31 閱讀 2685

利用網絡環境獲取有效教學信息資源

【摘要】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越來越普及。目前,我們獲取有效網絡教學資源的能力和途徑相對較窄,而網絡資源過于龐大和無序,因此。通過培養學習者對網絡教學資源的查詢、收集和利用的能力,有效的獲取信息資源是關鍵。

【關鍵字】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獲取

【正文】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對于教育工作者更加有利,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校內、課堂和書本,必須開放教育空間、拓展教育渠道,實現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過分的注重課堂教師的講授和書本知識,而忽略了其他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越來越普及,但是網絡上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并不都是有用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呈分散狀態,人們在查找和使用上會耗費大量的精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網絡資源以及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對教育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

1、網絡教學信息資源的定義及分類平臺

(1)教學資源的定義

教學資源是指那些能夠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或進行加工作、組合后能夠使用的,對教和學具有促進作用的,能夠幫助和促進學習者學習的信息資源、支持系統以及學習環境。

(2)網絡教學資源的分類

媒體素材(文本類、圖形類、動畫類和視頻類);網絡題庫存;試卷素材;課件與網絡課件;網絡課程;教學案例庫;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文獻資料等。

(3)網絡教學資源平臺

也稱網絡教學支持平臺,硬件平臺主要是支持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與設備;軟件平臺是指建立在Internet的基礎上,為網絡教學提供全面扶持的軟件系統。

2、網絡教學信息資源的有效獲取

(1)分析教材目標,搜集網絡資源。網絡資源過于龐大和無序,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網絡教學信息平臺,搜集需要的不同種類的教學資源,帶著為達到的教學目標的目的去搜集網絡教學信息資源,更有針對性,也會減少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2)根據教學需求,選取網絡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可以讓我們搜集到很多的資料,但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接觸到對學習最有用的資料,達到教學資料最有效化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根據需求對資料進行篩選,把最有用的資料制作在課件中,而有些資料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的時間去瀏覽。

(3)結合實際學情,組織網絡資源。網絡資源的應用并不是照搬照用,它是由使用者賦予相應的情境特征,根據實際學生情況創造性地應用,充分發掘資源自身的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達成教學目的。

3、網絡有效教學信息資源的作用

利用網絡課程資源中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先進的教學手段,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輔助手段多樣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課程資源,讓教學更加生動多姿起來。

篇2: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研究

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實證調查走訪與文獻檢索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在空余時間的現狀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在參考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模型,以促進留守兒童空余時間的合理、有效利用,并力圖使政府相關部門、網絡提供企業及動漫開發企業等相關因素合作起來,共同建設一個信息開放、功能強大、不斷更新的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旨在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空余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一問題,并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水平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探索有益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為留守兒童的現實教育狀況感到擔憂并大聲疾呼;另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親情的缺乏,管理的缺位,教育條件的落后等因素的制約仍然在迷茫與困惑中徘徊。他們有一部分人沉迷于網絡,或者對網絡很感興趣,根據筆者對甘肅省秦安縣蓮花鎮留守兒童的調查走訪發現有64%的留守兒童提到網絡對自己的印象時首先想到的是玩游戲。還有2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不間斷的看動畫片,另有1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與他人聊天。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不到位等原因,對游戲非常感興趣,并且往往不能自拔。應當說,對游戲、動漫的喜愛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留守兒童相對來說由于管理上的缺失更容易對動漫產生依賴性。同時孩子選擇聊天也反映出一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孤獨的特征。

在這種現實環境下,如果有一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動漫服務體系平臺,使留守兒童的空余時間得到很好地利用,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幫助留守兒童自身在智力思維發展,對社會的認識,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技能經驗的掌握等方面得到促進[1]。而網絡環境的出現無疑使建設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有了可能。

一、利用網絡環境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的必要性。

(一)、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農村紙質圖書匱乏,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有限的有力舉措。

筆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蓮花鎮所轄的26個行政村除6個川區村交通比較便利,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比較豐富外。其余的村留守兒童了解的外界信息普遍偏少。盡管近年來國家花大力氣建成了農家書屋,可在很多村農家書屋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時才開放一下。其余時間都不開放。交通便利的留守兒童有機會了會去逛書店、上網等。而交通不便地區的留守兒童平時在家很多時候會比較孤獨,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便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二)、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留守兒童對電視過度依賴,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行為問題的重要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走訪,筆者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在閑余時間特別是假期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而現在的電視節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據很多家長及小學校長反映,一部分留守兒童受一些電視節目的影響表現出較明顯的道德行為問題。如主動幫助家長干活,注意個人衛生,鍛煉身體,節約水電,愛護公物等意識大多表現不太好。這表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環境對他們道德成長過程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這與研究者李遠煦在湖北省武穴市龍坪鎮的調查結果非常相似。[2]筆者認為,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就非常必要。

篇3:在現代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

關于在現代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

【摘要】:對教師的培訓要立足于校本培訓。內容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課程理論和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理論的培訓,讓教師初步掌握課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常識、課程探究、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等基本理論,為網絡環境下課程開發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拓寬其知識面,重新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為課程的開發提供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對教師進行網絡相關知識的培訓,加深教師對網絡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掌握網絡環境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計算機知識。

【關鍵詞】:校本課程網絡環境基本程序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體含義是:學校的領導、教師、學生及課程專家、家長等在對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一、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的時代意義。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上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目前我國的教師數量足夠,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校校通”工程的進一步開展,網絡已被大多數學校所接受,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也成為教學模式上的一支生力軍,在當前的形勢下,開發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學校課程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地方和學校的課程決策自主進一步擴大,責任也相應增加,這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樣良好的歷史機遇是前所未有的。

2、校本課程開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和載體。構建新的課程管理體系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教育的客觀要求。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既要強調傳授知識的普遍性,還要強調尊重地域差異和人的個性差異;既要強調在同一課程體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強調根據人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課程而教。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體現教育內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備的交互性和可選擇性,給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帶來了可能,使得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3、由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不免帶有普遍適用性和較長的周期性,所以,難以反映學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時吸納新信息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

4、以往的課程是政府規定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等,使教師成為課程規范的執行者和教科書的奴隸,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不能達到入心入腦的程度。教師參加課程的開發,不僅可以提高課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師繼續教育的良機,有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二、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