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信息教育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上作用
幼兒園信息教育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上的作用
甘肅省臨澤縣第二幼兒園趙榮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論。他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而創造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極為重要的方面。斯滕伯格認為個體具備成功智力意味著能夠很好的從三個不同方面進行思維:那就是分析性、創造性的和實踐性的。其中創造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思想,是思維活動向實際行動轉化的第一步。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創造性教育的首要內容。一般來說,創造性思維是從思維的智力品質角度劃分出來的,它區別于常規思維,它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因而,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創造性教育中要開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和培養創造精神,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幼兒教育是人終生教育的起始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于人的一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其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特性正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成為推動人類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工具。近些年信息技術在幼兒園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促進幼兒園管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教學中輔助教學及信息技術學習為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呈現多樣信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領域的應用表現為多種媒體結合的特性。所謂多媒體的結合指的是信息技術在于學習者進行人機對話時把印刷品、照片、電影和聲音等媒體結合起來的潛在能力。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中具有其它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既便于老師的操作,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幼兒興趣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萌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和靈感,促使其智力潛能得到很好
運用計算機提供的各種聲像媒體來調動幼兒的主動能動性,。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突破教學難度,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發揮幼兒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教師發揮課堂應變能力,有助于幼兒對教學內容的感受個理解,從而激發幼兒創造的火花。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利用富于動態、伴隨音響效果的多媒體課件,一下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例如,在制作多媒體軟件時,可以制作一些動畫,同時配上音樂,來模擬一些事物的動態變化發展過程。把靜的化為動的,把無聲變為有聲的,這樣,既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又激起了幼兒的好奇心,就能激發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們的學習、對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眼、耳、手等各種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中樞而形成的?,F代信息技術正是借助于聲、形、光、色的刺激作用,通過動態畫面的展示,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直觀,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為他們進行創造性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在各種感觀刺激的作用下,幼兒形成形象思維于抽象思維的快速轉換,并不斷促使其思維積極發散,使得他們對同一問題能快速、敏捷地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或以相似與相反的方式對表象進行聯想,并不斷地觸發靈感,促進產生新的思維方法,形成創造性思維。
篇2:幼兒園信息教育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上作用
幼兒園信息教育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上的作用
甘肅省臨澤縣第二幼兒園趙榮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論。他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而創造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極為重要的方面。斯滕伯格認為個體具備成功智力意味著能夠很好的從三個不同方面進行思維:那就是分析性、創造性的和實踐性的。其中創造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思想,是思維活動向實際行動轉化的第一步。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創造性教育的首要內容。一般來說,創造性思維是從思維的智力品質角度劃分出來的,它區別于常規思維,它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因而,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創造性教育中要開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和培養創造精神,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幼兒教育是人終生教育的起始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于人的一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其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特性正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成為推動人類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工具。近些年信息技術在幼兒園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促進幼兒園管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教學中輔助教學及信息技術學習為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呈現多樣信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領域的應用表現為多種媒體結合的特性。所謂多媒體的結合指的是信息技術在于學習者進行人機對話時把印刷品、照片、電影和聲音等媒體結合起來的潛在能力。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中具有其它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既便于老師的操作,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幼兒興趣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萌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和靈感,促使其智力潛能得到很好
運用計算機提供的各種聲像媒體來調動幼兒的主動能動性,。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突破教學難度,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發揮幼兒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教師發揮課堂應變能力,有助于幼兒對教學內容的感受個理解,從而激發幼兒創造的火花。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利用富于動態、伴隨音響效果的多媒體課件,一下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例如,在制作多媒體軟件時,可以制作一些動畫,同時配上音樂,來模擬一些事物的動態變化發展過程。把靜的化為動的,把無聲變為有聲的,這樣,既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又激起了幼兒的好奇心,就能激發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們的學習、對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眼、耳、手等各種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中樞而形成的?,F代信息技術正是借助于聲、形、光、色的刺激作用,通過動態畫面的展示,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直觀,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為他們進行創造性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在各種感觀刺激的作用下,幼兒形成形象思維于抽象思維的快速轉換,并不斷促使其思維積極發散,使得他們對同一問題能快速、敏捷地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或以相似與相反的方式對表象進行聯想,并不斷地觸發靈感,促進產生新的思維方法,形成創造性思維。
篇3:總結:繪本閱讀中有效提問對幼兒創造性思維培養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總結:淺談繪本閱讀中的有效提問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繪本是幼兒十分喜歡的一種圖書形式,在繪本教學中的圖、文、意有機的結合,促使幼兒讀懂圖畫,理解、表達故事。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思維的發展,能而教師在向幼兒進行語言教學時,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他們去構想不同的答案,語言內容也就新穎、奇特、表達生動,促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提高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大班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讀圖”的年齡段。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圖畫書對兒童情感、想象力、創造力、靈敏度以及審美感的啟迪,正是他們日后成功與快樂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說的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我想從繪本閱讀的提問著手,通過老師藝術、魅力的提問,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推理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發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并引導幼兒真正有效的學會讀書、學會思考。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繪本。
根據本班孩子的特點,選擇的繪本都是幼兒喜歡的動物形象,并且人物形象生動、可愛,從視覺角度能夠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身臨其境。
故事情節比較曲折、離奇,能夠給孩子可以進行想象、創造的空間,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的發散思維,讓孩子們有許多不同答案、思考創造、預測發展的空間,能讓孩子們融入到故事當中去。
故事畫面簡單、不繁瑣,并有一定線索供幼兒觀察想象,能夠讓孩子發現故事的主人公,通過主人公表情、動作等線索揣測心里變化,通過相關景物預測故事發展,并進一步引發其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二、深讀繪本,預設提問的問題以及閱讀策略
在每個繪本進行之前,我都進行自己先多遍閱讀繪本,在閱讀中自己先了解繪本的情節發展、人物關系、并確定出繪本的寓意、內涵。老師對繪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引導孩子向這個方向努力。例如:《狼大叔的紅燜雞》是講述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小雞寶寶的親吻與擁抱改變了狼大叔,他的表情由驚慌轉為喜悅,心中的惡念消失得無影無蹤;《驢小弟變石頭》是讓孩子體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讓孩子懂得家庭中愛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魔法的;《我的幸運一天》是教育孩子遇到危險困難不害怕,積極動腦想辦法,體驗智慧的力量的。每一本繪本內涵不同,老師提問的重點、策略也不同。
(一)分析重點畫面,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猜測與表達。。
在重點畫面選擇上,我是這樣把握的。在一個故事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故事情節會有突變的、容易讓人產生猜想的、表情變化比較頻繁的,基于以上幾點考慮,都是重在讓幼兒通過觀察畫面,產生猜想、質疑,并進一步渴望繼續閱讀下去。
以《螞蟻和西瓜》為例,進行分析與說明。
●重點畫面觀察,有利于找準故事主題。
在繪本《螞蟻和西瓜》中,我首先找到重點畫面,且在人物關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畫面P6頁,引導孩子們觀察畫面上有誰?這么多螞蟻干什么去?從第一視覺上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發繼續閱讀下去的欲望,并進一步猜想。接著才以倒敘的形式從第一頁開始,引導孩子們觀察并提問:如你看到了什么?這是在哪里?什么時候?哪里來的西瓜?螞蟻的表情、動作是怎樣的,心情怎樣?他們會怎樣處置這塊西瓜?通過老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孩子們從哪里看入手,怎樣觀察,讓孩子們知道講述故事,要知道最基本的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關系等諸多要素。
●細節觀察,理解故事發生、發展,
此外,觀察并不是僅停留于表面,還要讓幼兒學會洞察人物心里變化,預測故事的發展。P7讓幼兒觀察螞蟻們發現大西瓜后的表情,他們會說什么?他們要干什么,他們搬得動嗎?觀察表情,為什么戴帽子的螞蟻呲著嘴?他們會想什么辦法?讓幼兒懂得從人物表情、動作等出發,去猜測、預測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更進一步對故事情節發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適當的動作模仿,學會靈活運用詞匯。
動作模仿幫助理解圖畫。在P3引導孩子們觀察他們在做什么?請幼兒模仿螞蟻的動作,在模仿過程中孩子們理解了什么是推、頂、扛、蹬等詞匯,知道了原來推東西可以有這么多的動作姿勢、還知道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這樣的詞匯,體會到小螞蟻搬運的艱辛,理解螞蟻的團結、勤勞精神。
●分層觀察,理解情感傾向。
針對不同層次的孩子,展開分層觀察。指導幼兒抓住畫面的整體特征,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了解畫意,然后再引導幼兒抓住重點特征仔細地觀察圖畫,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了解圖畫中每件事物之間、每幅圖畫之間的關系以及圖中事物與全圖之間、單幅圖畫與整幅圖畫之間的聯系。
繪本中個別畫面人物繁瑣、動態分明,看似很是復雜。怎樣讓幼兒在觀察中有重點的觀察,我引導孩子們分區域觀察,這一部分小螞蟻在干什呢、那一邊螞蟻在干什么,分層次的觀察,讓幼兒發現,畫面不是雜亂無章的,他們之中又有一定的聯系,在今后的繪本觀察中,幼兒會以此為經驗,學會觀察。如:P10提問螞蟻們在干什么,他們有分工嗎,怎樣分工的?他們要把西瓜運到哪里?P12現在螞蟻的家怎樣的?發生了哪些變化?放滿了嗎,剩下的西瓜怎樣處置?預測發展。還引導孩子重點觀察戴帽子的螞蟻。
從大畫面到小細節的分層次觀察,可以讓孩子們從畫面中感受螞蟻家族那種團結、向上、勤勞、智慧的表現。這些不是老師能用語言直接能表述出來的,而是教會孩子閱讀觀察后,孩子們發現、體會到的。再后來的閱讀中,幼兒也同樣會這樣,先觀察大畫面,慢慢過渡到有價值的小細節上。
(二)圍繞重點畫面精心預設提問內容。
在重點畫面的重點提問中,我們在教學中把握以下幾個方式:
1、猜想式提問:
幼兒觀察畫面,運用原有經驗,根據一定線索大膽猜想,通過分析尋求最佳答案,沒有對錯,調動起幼兒參與興趣,適用于個層次的幼兒?!堆┑乩锏哪_印》出示封面,讓幼兒猜想這是誰的腳?。繛槭裁磿霈F在這里?會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在猜測中引發幼兒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2、啟發性提問:
通過啟發式提問可以引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去理解畫面內容,引發幼兒的思考.如在繪本《彩虹色的花》中,讓幼兒觀察封面,提問:這是一朵怎樣的花?(幼兒通過觀察回答出:五顏六色的花、漂亮的花、美麗的花、好多顏色的花)這朵花有一種會幫助人的本領,它會怎樣幫助人?(老奶奶用花瓣治好腿、過生日用花作為禮物、小松鼠尾巴斷了用花瓣當尾巴、下雨天用花瓣當雨傘、花瓣蓋房子、花瓣帶給人們好運氣)。
3、開放性提問:
通過提問引發幼兒展開想象、預測。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方式去回答問題、幼兒的回答多樣、不受別人的回答的限制,有創意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的線索依據。
繪本《我的幸運一天》中,畫面小豬敲錯門,“提問:小豬敲錯門有什么發應?從哪里看出來?他會怎么辦?”這樣的提問不但可以引發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讓幼兒發現小豬的表情、嘴由于驚嚇是張開的、腿也被嚇的哆嗦了、體驗到小豬緊張、恐慌的心里變化。接下來它會那么辦?拋給幼兒一個問題,如果是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么處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日常經驗做出相應的反應,讓幼兒敢說、不怕說錯、有根據的說,鍛煉幼兒語言的連貫表述能力。
4、層次性提問:
提問要講究層次性。如針對圖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提問:第一層次――觀察畫面,描述畫面;第二層次――理解畫面,進行畫面外的想象,引導幼兒發現前后畫面的聯系;第三層次――不僅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而且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與分析。
教師的提問對幼兒對故事的進一步理解有幫助,為幼兒提供一個平臺,讓幼兒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理解故事發展。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的邏輯性思維。對于能力一般的孩子觀察大畫面,提問直觀的一些問題,如有什么、看到什么?為什么這樣?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圖畫的一些細微變化,提問產生變化的原因?接下來會怎樣?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有所提高。培養孩子思維的邏輯性、逐層深入的遞進提問,可以讓孩子語言的組織能力及語言流暢性更好發展。
提問中教師的提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進一步增強幼兒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在繪本《貓太霹靂噗嚕在海里》中,p24先讓幼兒觀察貓太在干什么?(躺著、別人伺候著)――為什么?{因為貓太當老板了、貓太成大官了}――轉折接著會發生什么事情?(別的仆人不聽他話了、他太懶了、越來越胖了)。逐層深入的提問,讓幼兒發現故事的轉折,未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奠定基礎。
5、情感導向提問。
繪本《彩虹色的花》中,當小烏龜幫助了小老鼠后,分別觀察烏龜與小老鼠的表情,猜想他們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們的回答:“小老鼠對烏龜說謝謝你幫助了我,烏龜說那你讓我咬一口蘋果吧,可小老鼠說我不想讓你吃,那你和我回家,我們一起洗干凈了再吃吧”??梢娦±鲜蟮牟磺樵感睦???粗?3頁小老鼠的動作表情,孩子們有自己的猜想。如小老鼠在想“我睡覺的時候也要看好蘋果,不要被別人咬了”、“我趕快吃了這個蘋果吧,要不然就壞了”、“要是我走累了,躺在草坪上吃蘋果,那就太好了”。兩個小動物鮮明的對比,一個無私助人為樂,一個稍顯自私的心理。在提問回答中讓幼兒發現人物的不同,鼓勵積極向上的一面。
三、有效提問的策略。
在每次活動后,要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反思分析。那個畫面、提問預設的不好,沒有按計劃進行,為什么把握不好,找出原因,并對比分析,及時調整,找出提問遵循的原則,為下次活動積累經驗。通過近兩年的學習實踐,我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提問策略。
1、找準興趣的切入點。
采用不同的興趣點切入,目的是讓幼兒從第一印象就對這個話題或讀本感興趣,興趣是一切行動的源泉,有了興趣幼兒才愿意繼續下去。針對不同的繪本,切入點不同。在《驢小弟變石頭》是以幼兒搜集小石子引發,讓幼兒感受驢小弟對各種小石頭的熱愛,體驗搜集小石子的樂趣;《雪地里的腳印〉是以重點畫面切入,讓幼兒發現讀本中的狼與傳統中的狼的不同,對這只狼好奇而愿意讀下去。
2、找準線索關鍵點。
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察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找出能反映主人公脾氣、性格的一頁提問,主要通過觀察人物表情、動作、穿著、環境等進行提問,這是怎樣一個人?從哪里看出來的?會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對主人公的預測為接下來的故事發生發展、預測埋下伏筆。《雪地里的腳印》通過p1頁觀察老狼家的布局,幼兒發現了這只狼與往常的不一樣,它是一只愛學習的狼(家里書架上擺滿了書,手里拿的是書)、是一只愛整潔講衛生的狼(家里很干凈整潔、物品擺放井井有條,雜物扔進垃圾桶)、是一只有愛心的狼(老鼠可以在家中到處跑,還有餅干吃)。有了前期的鋪墊,扭轉了孩子對狼的印象,在接下來故事預測中,幼兒可以針對老師提問大膽進行猜測。
3、找準思維發散點。
《小老鼠分果果》中,以小老鼠發現了一個小紅大大的果果,要把他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煩,如掉進池塘、滾進灌木叢、樹干擋住去路等等,讓幼兒以此為思維的發散點,讓孩子們開動腦筋想解決困難的辦法,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象、猜測。如解決灌木叢這個難題時,幼兒想到請小鳥幫忙,用嘴巴叼出來;請大象幫忙喲用鼻子卷出來;請刺猬幫忙取出來,因為他身上有刺,不怕扎。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