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多媒體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湖北省建始縣紅巖民族小學李維菊
摘要: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也是現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要立足于作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更充分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多種感覺接受刺激,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作文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隨著“班班通”的實施,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當中。下面,本人將根據自己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實踐,來談談多媒體技術對作文教學的輔助作用。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要感人心,則先得動己心。但現在的學生對比較隨意,不容易受感動。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營造氛圍方面的優越性。在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由于學生平日對周圍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觀察,所以在動筆寫作時咬爛筆頭也無從下手,或者選用陳舊的題材,模式化的思路,粗糙的敘述隨便完成一篇文章。作為教師心生遺憾,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文呢?我試著讓學生點擊閱讀一些優秀的少年兒童網頁,讓他們閱讀同齡人的作文,激起學生寫作的強烈欲望。例如:教學觀察作文《我最喜歡的動物》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小公雞”“小青蛙”“大熊貓”。接著運用“閃爍”的方法,先按從部分到整體,再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然后讓學生按剛才的觀察順序說一說小白兔可愛的外形特點。由于計算機閃爍顯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也較為直觀,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觀察也較有序而細致,因而個個言之有序。為了讓每位同學都有說的機會,我讓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人人參與、人人發言。這樣,每個同學都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寫作的欲望由然而生。看來,多媒體網絡不僅解決了學生“無米之炊”的困難,而且充分發揮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經常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逐漸愛上了寫作。
二、巧用多媒體,豐富素材
學生平時缺乏觀察,搜集、記錄,社會活動、家庭勞動參與少,導致了習作內容空洞,描寫欠生動、具體,優秀的習作鳳毛麟角。因而,在作文教學中把學生從狹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親身感受,去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這是作文教學中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是可以給學生分配任務,有專門負責搜集親情感恩類的素材或范文的,有專門搜集寫景狀物類的,有專門搜集讀書類的,有專門搜集責任誠信類的,等等,一周抽一節課時間,來讓學生來交流自己搜集的材料,積累創作的素材。二是,老師們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取材。可時間、空間又局限了這樣的活動并不能經常開展。多媒體走進課堂后,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細察,喚起其形象記憶。如:運動會結束后,好多學生仍沉浸在那緊張拼搏的情景中,但要學生把當時的情景描寫出,有些同學就力不從心了,于是,我把事先拍攝到的視頻展示給學生觀看,學生的熱情高漲,趁機再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說一說,在讓同學補充,最后在說的基礎上讓學生練寫,老師加上必要的點撥,一篇篇生動形象的文章就誕生了。
篇2: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摘要】: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目的。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性,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人們通過思維,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和結果。小學生的思維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其智力發展的標志和縮影。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中體會到,合理運用電教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字】電教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多媒體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目的。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性,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人們通過思維,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和結果。小學生的思維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其智力發展的標志和縮影。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中體會到,合理運用電教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運用電教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贊可夫認為,學生有了愉悅的情感,歡快的情緒,可以使大腦皮層區于興奮狀態,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反之,厭煩的情緒能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求,設計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點。而電教媒體就如一位神氣的"魔術師",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產生極大興趣。如在教《皮球掉進池塘了》一課時,上課伊始,屏幕上出現茂盛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清澈的池水,活潑可愛的小猴……生動的畫面配上輕松悅耳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指導學生由景到猴到事,一一觀察,說說畫面大意,使學生對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個整體了解。進而啟發引導:"我們能想到小猴是用什么辦法撈起皮球的嗎?"饒有興趣的問題進一步激起學生說的欲望。教師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開動腦筋,幫助小猴想出更多的好辦法,并且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給大家聽。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誰講的故事完整。這樣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的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這樣,縮短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排除了學生思維上的障礙,從而對課文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激發了思維的積極性。
二、運用電教手段,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性,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人們通過思維,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和結果。小學生的思維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其智力發展的標志和縮影。發展小學生的智力,主要應培養和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空間概念不易形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合理地運用用電教手段直觀性的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樹立空間概念。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棱長為3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呈現“切割”、“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其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能力中,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數學教學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數學教學就是指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家思維活動的成果,并發展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向數學家的思維結構轉化的過程。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在教學時,應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2聯系新舊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聯系舊知,進行聯想和類比。舊知是思維的基礎,思維是通向新知的橋梁。由舊知進行聯想和類比,也是尋求正確思維方向的有效途徑。聯想和類比,就是把兩種相近或相似的知識或問題進行比較,找到彼此的聯系和區別,進而對所探索的問題找到正確的答案。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每教一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后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減去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3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